幼儿绘本德育的路径探析

2020-03-03 10:58
教育观察 2020年48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绘本道德

李 媛

(四川轻化工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幼儿期不仅是幼儿生理发育的重要时期,而且是幼儿良好品质养成、个人品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幼儿德育对幼儿日后健全人格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而绘本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因此,学前教师可充分利用绘本的德育价值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幼儿绘本德育,即以绘本为载体,教育者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绘本中的德育要素对幼儿进行引导,使幼儿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丰富自身的道德情感,习得良好道德行为的教育。

一、绘本的幼儿德育价值

“幼儿的道德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1]确切地说,幼儿个体的道德发展应是这三方面整体性的和谐发展,而优质的绘本对幼儿这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绘本情境的具体性符合幼儿道德认知的特点

幼儿自3岁起便对某些社会行为产生了朴素道德意义的认识,之后幼儿道德认知水平开始逐步发展。但就整体来说,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较低,通常会受到外在事物的影响,只能领会较简单、较初步的道德认识,且这些道德认识多与自身的直接经验与具体事物有关。因此,幼儿的道德认识往往是直观的、具体的、表面的、形象化的。而绘本恰恰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特定人物形象和具体情境。首先,绘本具象化的图文呈现可让幼儿从中获得丰富、直观的人、事、物、境的表象储备,利于与幼儿生活产生联结,便于幼儿学习新经验,从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其次,绘本为幼儿塑造了至善至美的故事情境,让幼儿在阅读图文的过程中萌生最初的朴素道德认知,感受世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最后,绘本情境的创设也利于幼儿道德认知的迁移,幼儿可以将绘本中的语言和情境内化到自身的生活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中,在情境中进一步受到道德的熏陶,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认知。

(二)绘本故事的情感性利于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

幼儿的道德情感较情绪化,易受到外界影响且不稳定。单纯的道德说教对幼儿来说极可能是收效甚微的,但从情感上对幼儿进行道德感染,可能会事半功倍。实际上,人们在处理所有的事物时都会渗透着推理,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2]而绘本的故事性会让幼儿充满阅读兴趣,幼儿会被绘本中所塑造的令人喜爱的形象吸引,对故事进行推理。首先,通过自我推理,再经由这类积极形象的影响,幼儿易与绘本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主动地建构道德认知,无意识地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最初的道德认知来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寓意。其次,绘本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呈现与发展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切合了幼儿的泛灵心理,促进了幼儿与绘本人物的情感交流,加深了幼儿对故事情境和蕴含其中的道德内涵的理解。因此,对于易受感染、较情绪化的幼儿来说,他们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投入绘本情境中,幼儿的情绪往往也会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与角色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改变,从而丰富自身的道德情感。幼儿在深入理解绘本道德寓意的同时,更容易将这种道德情感内化到自身,从而促进自身道德认知的发展。

(三)绘本中的道德榜样利于幼儿道德行为的强化

幼儿的道德行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们往往依靠外部影响,而非内在的自觉性来表现出道德行为;二是言行脱节。尽管幼儿从认知层面可以理解某些道德规范,但有时却无法做到言行一致。究其原因,多是幼儿将认知付诸实践时缺乏意志力。因此,及时地强化幼儿的道德行为十分重要。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幼儿的许多社会性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即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而进行学习的。因此,幼儿德育需要重视道德榜样的作用。而绘本所塑造的令人喜爱的道德榜样形象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增强幼儿对角色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对道德榜样的赞美会激发幼儿模仿的动力,幼儿会按照模仿对象的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不仅促进了幼儿道德行为的产生,也使得幼儿在多次的道德行为表现中无意识地将绘本人物的优良品质内化为自身道德认知的一部分,从而促进自身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共同发展。

二、幼儿绘本德育的策略

(一)以幼儿德育目标为导向——适度的德育

实践教育哲学认为,“有效的知识教育,一定是手段和目的统一的教育。脱离目的的手段,与脱离手段的目的一样,都是对教育本身的割裂”[3]。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因此,幼儿绘本德育的首要任务便是明确德育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4]。由此可见,幼儿德育目标重视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以及幼儿社会交往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符合幼儿道德发展规律及幼儿年龄特点的。

幼儿绘本德育一定要遵循幼儿年龄、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幼儿德育目标为导向,对幼儿进行适度的道德教育。在绘本的选择上,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绘本,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如小班幼儿刚入园,有很强的分离焦虑,教师可以选择绘本《我不要去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教育,故事中的温情关怀会让幼儿的分离焦虑得到缓解。有的幼儿还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选择绘本《大卫,不可以》就很合适,有的幼儿还不能较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菲菲生气了》《生气汤》可以帮助幼儿学会自我调节。

(二)关注幼儿个性特点——适宜的德育

个性是个体独有的并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的整体特性,个体因个性的差异表现出个体独一无二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幼儿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德育。教师在选择绘本对幼儿进行德育时,不能一味追求整齐划一,只强调共性的发展,从而忽视了幼儿的个性。

首先,教师不可能要求幼儿喜欢每一本绘本,强迫幼儿阅读其不感兴趣的绘本是对幼儿个性的漠视。其次,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绘本。譬如有的幼儿敏感内敛,那么教师可提供一些温情的绘本来打动幼儿柔软的内心,如《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等,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幼儿自信心不足,教师可提供《我喜欢我自己》《胆小鬼威利》《凯能行!》等绘本,鼓励幼儿全面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除集体的绘本教学之外,在日常生活的道德实践中,教师也需要针对不同幼儿的个性特点,对幼儿做出的道德行为进行不同方式的强化。如对敏感内向的幼儿来说,强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口头表扬上,更应是教师身体性的触碰抚慰,如拥抱、轻拍、牵手等。这在强化幼儿道德行为的同时,也给予了幼儿安全感。

(三)与幼儿生活相联系——有效的德育

生活化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强调幼儿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因此,教师可利用绘本内容与幼儿生活的关联性,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有思想的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善于抓住问题并且能用浅显的方式去深化它的人。”[5]一方面,幼儿绘本德育可与幼儿自身情感联系在一起。如阅读《我爸爸》,会在帮助幼儿进一步认知爸爸这一人物形象的同时,丰富幼儿的道德情感,引导幼儿直接表达爱父母的感情。另一方面,幼儿绘本德育也可与幼儿实际生活相联系,如与节日相关的绘本《九色鹿绘本馆:年》,就是根据我国过年的传统民间故事改编的绘本,采用了手绘铅笔画、剪纸和立体工艺相融合的艺术手法,具有浓厚的中国韵味,同时又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此类绘本可让幼儿在阅读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明晰蕴含于其中的文化意义,从而丰富幼儿的道德认知。总之,当幼儿将绘本情境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时,绘本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便会更易为幼儿所接受、领会、运用,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幼儿绘本德育的途径

(一)情境相融——幼儿绘本德育的迁移

教育需要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要让幼儿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因此,教师需要在挖掘绘本的德育要素后,寻找绘本情境与幼儿实际生活相符合的情感共鸣点,将德育要素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从而使幼儿在阅读思考与自省的同时将绘本中的道德知识要素迁移为自身的道德认知,产生道德行为表现。如《菲菲生气了》中,菲菲的形象会让幼儿想到因玩具的归属问题而产生负面情绪的自己,而图文中将菲菲生气时皱眉毛、竖眼睛、噘嘴巴、拳打脚踢的神态展现得十分形象,易让幼儿反思自己发脾气时是不是也是这副不讲道理的形象。教师可在幼儿阅读绘本的过程中采用对话式提问,引导幼儿自省与思考。所提的问题要简单、直白,重在梳理绘本想要表达的重点。如“宝贝你觉得菲菲应不应该生气啊?”“你觉得菲菲生气时的样子乖不乖呀?”“你有没有像菲菲一样遇到过很生气的事呢?”等问题。“假设的矛盾冲突比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更加集中、激烈。”[6]通过教师的问题假设,绘本情境就能与幼儿生活产生紧密联系,从而让幼儿感同身受,找到道德情感的触发点,幼儿向善、爱模仿的天性就能得到激发,抽象的德育要素也能自发地生成为具体、直观的行为表现,促进幼儿道德行为的产生。

(二)同伴交往——幼儿绘本德育的干预

幼儿绘本德育的重心是让幼儿自主建构人际交往的准则,协调幼儿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发展。“一方面,德育要从人的个体性出发,强调发展人;另一方面,德育要从人的社会性出发,强调规范人。”[7]道德的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幼儿通过德育能够认识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促进自身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而绘本中的许多德育元素对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都有着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可通过绘本德育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进行干预,重视以“小班促进交往,中班和谐交往,大班合作交往”为目的的课程,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技能。[8]譬如,教师可通过绘本《好朋友》的教学来增强小班幼儿社交的主动性;针对大班的幼儿,教师也可通过绘本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干预,促进幼儿的合作交往,如可采用侧重于同伴交往中的联合策略的绘本《我爱当河马》,侧重于主动邀请、言语协商、助人策略的绘本《小羊和蝴蝶》,侧重于合作等策略的绘本《兔子瑞瑞和青蛙跳跳》。[9]

(三)游戏活动——幼儿绘本德育的内化

幼儿的学习通常包含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三个特点。因此,游戏是幼儿良好的学习途径。在幼儿绘本德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根据不同的绘本故事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运用全身各种感官去感觉,在自主建构的绘本情境中感受到愉悦,获得身心的滋养。“游戏的本质是快乐和自由,是自我表现,而且儿童能够在这种快乐和自由的氛围中学到很多知识。”[10]如《熊叔叔的生日派对》,可以幼儿为主体,创设出派对的欢乐氛围,让幼儿在绘本情境中天马行空地畅想,并大胆地表达,从而在习得熊叔叔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的同时,发展想象力、创造力、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在游戏中的实际操作与亲身体验,幼儿自身道德情感也能得到深化,从而会无意识地将新的道德认知内化,促进自身道德水平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采用绘画、幼儿讲绘本、幼儿复述绘本、泥塑等其他游戏活动形式,对幼儿进行绘本德育。总之,德育活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但最终目的都是指向幼儿德育的发展,为幼儿今后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总之,绘本是连接现实与美好的桥梁,应该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体验道德之美,同时提高幼儿欣赏道德之美和创造道德之美的能力。我们期待通过幼儿绘本德育,帮助幼儿种下人生道德格局的种子,用道德、艺术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现象与生活,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绘本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绘本
绘本
绘本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