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婧 那 佳 房兴旋
( 河北医科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7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校史文化,是一所学校从办学之初就开始积累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校历史传承、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传播的载体,也是展现学校所在区域和人文精神的一种特殊形式。
以河北医科大学为例,河北医科大学是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初名北洋医学堂,1894年经清政府批准创办于天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西医院校。1913年改称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1915年由天津迁至保定。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被迫停办。1946年1月复校招生,1949年4月更名为河北医学院。1995年,原河北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改称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历经百年更迭,5次搬迁,8次更名,校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文精神积累丰富,更是以史育人的重要德育资源,在国际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际学生文化知识背景各有不同,选择远离家乡来到中国学习,入学之初会出现跨文化障碍。此时通过学校浓厚的校史文化和详细介绍,让国际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和办学理念,对未来几年生活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河北医科大学在国际学生入学教育中的第一课就是参观校史馆,聆听学校125年历史发展和新时期成就,学习“崇德、敬业、谨严、创新”的优良校风和新时期“明德博学,行方智圆”的校训,了解学校“学生为本,教师为先”的办学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新生的心灵进行熏陶,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和荣誉感。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被誉称为现代素质教育四大支柱,而这四个方面的实现离不开思想道德教育。我省国际学生大都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学校是他们求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平台,校史文化中丰富的精神财富能够在无形中让学生心灵上感到满足,有利于帮助国际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意识,提高人文素质水平,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河北医科大学由于专业性较强,学生将来面对的是疾病患者,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要求都非常高。国际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浸润在校史文化所蕴含的“加强修养,品德为先;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心存仁爱,行为端正;融会贯通,知常知变”中,可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学习观,让其拥有清晰的判断力,顺应时代的发展,加深对所处社会的认识。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校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和先进事迹一直是激励学生奋发进取,形成崇高精神与高贵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河北医科大学历史长河中,抗战时期教书育人,培养大批前线医务工作者的殷希彭将军;我国解剖学开山鼻祖式的人物,编写了第一本中文版《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张岩教授;从河北省第一位女博士生导师凌亦凌,到河北培养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春岩;从创立络病理论体系和以岭药业的吴以岭院士,到创立学校法医专业的丛斌院士;从以姚晓光主任为代表的中国援助尼泊尔医疗队再到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的以袁雅冬主任为代表的支援湖北抗疫一线的我校附属医院医务工作者。这些故事和人物无不体现“明德博学,行方智圆”的校训,彰显“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和“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情操,影响着学校里的国际学生,培养其作为医生的崇高品德,实践希波克拉底誓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使命感、责任感。
校史文化在国际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于实现国际学生的“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将来在各个领域“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友好人士。具体如何应用,结合河北医科大学开展的相关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将校史教育纳入新生教育第一课,带领国际学生参观校史馆,聆听学校历史发展和新时期成就,学习学校代表人物的先进事迹,感知学校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精神。
2.设立校史馆国际学生讲解员,给予学生展示平台的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对于本校历史传统的感知和认同,达到与自身融合。至今河北医科大学已经招募了四届国际学生讲解员,报名人数从开始的几人达到现在的数十人。基于调查反馈,学生对于曾经和正在经历的这段体验都有着很高的评价,对于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有深刻且有效的影响。
3.结合优秀校史人物故事排演中英文话剧,如根据殷希彭将军的事迹排演的《殷殷赤子心》中文和英文话剧,无论是高亢激昂的语言表述,还是感人肺腑的故事场景,均激发师生的情感共鸣。
1.将校史文化内容融入国际学生日常授课之中。选取符合课程的校史内容,例如在国际学生医学汉语课程和中国概况课程中加入生动的校史故事,让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兼顾学习学校文化。
2.选取校史中的精华部分,编写符合国际学生的学习材料、课外读本甚至是教材,让学生系统学习了解校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能够翻阅,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3.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与校史文化相关的系列课程,另外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让国际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所在学校和所在城市的悠久历史文化精神,通过先感知、后认同、再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传播者。
1.定期邀请学校先进人物、校友和归国学者举办事迹讲座,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和职业观念。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史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问答、文艺演出等形式,创建校史文化活动周,吸引国际学生参与。亦可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古迹,提升国际学生对所在地区文化的感性认识,同时结合当下地域时代精神对国际学生展开教育,从而产生文化认同感。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结合燕赵人文精神内涵和文化特色,为学生创建互联网交流主题网站和互动学习平台,依靠各类社交平台如微信QQ等,营造主流意识空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网络校史文化场馆建设,搭建在线互动板块,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可以随时体验了解本校校史文化。
总而言之,校史文化在国际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先感知、后认同、进而融合这三步对国际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并以此来培养未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积极促进中外友好交往、与中国人民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的参与者甚至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