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0-03-03 10:29罗怡然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立德专业课程

罗怡然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总书记的这番讲话,是实现“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重要推动力,是高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发挥协同效应的根本遵循,对于切实发挥好高校思政育人的强大作用有着根本性的统领作用。结合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对于强化专业课内涵,推动思政育人深度,把握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立德树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

从“思政课程”的普及到强调“课程思政”,虽然只是调换了文字顺序,但是其中折射的意思却大不相同。“思政课程”更偏向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在高校中主要体现为四门公共必修课。而“课程思政”的范畴相对于前者更加宽泛,同时也体现出较高的交融性。强调在每一门课程中,尽量做到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贯彻其中,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把包含思想政治元素的基础知识和价值观念、精神追求融合到所讲授的各类课程之中,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完成对学生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产生长久的影响。

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立德树人”进一步明确其内涵,更加突出立德树人和德育、社会实践等环节,课程体系建设和评价体系也要围绕这个设计来进行,因此作为高校教师要围绕这个鲜明的立德树人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明确的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纠正过来。这是高校教师进行各门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根本遵循和核心路径,对于我们认识“立德树人”和思政育人的关系,尤其是如何把思政教育贯彻到具体的学科中,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体现出较强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价值。

“立德树人”在新时代背景下,更要结合高校文化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的安排以及思想道德教育,这是立德树人的独特地位。而课程思政其本质也是一种教育类型,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立德树人”。前提是要“有德”才能“立德”,“立德”初步实现后才能进一步“树人”,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坚强的人才后备。“课程思政”其主要思路就是要把思想政治的教育不断融入具体的课程教育之中,比如心理学、社会学、广告学、地理学等,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要坚持“德”字为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课程教育与思政协同育人融合的难点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部署,“课程思政”应该坚持“协同育人”的理念,也就是心理学课程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1+1>2”的协同育人效果。由于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尚属新生事物,更多的高校还处于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阶段。从整体来看,“课程思政”在高校的落地生根呈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势,尤其是和部分学科的结合更是升华出颇具创造力和说服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演化。但依然面临不少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思政教育与具体科目的融合难度大

“课程思政”的基础还是在于“课程”,然后才是更高阶段的“思政”。因此高校在部署“课程思政”相关工作时,一定要厘清这个方向。专业课程具有自身的系统逻辑,比如专业的术语、清晰的学科脉络、特殊的公式和含义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而思政教育又有着自身一套逻辑和专业知识在里面,要想把这些相关内容潜移默化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确实需要充分的技巧和能力,既要达到预期的“立德树人”的目的,还不至于让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既要做到专业知识的加深巩固,也要做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的人文关怀。

(二)“课程思政”对教师的要求大大增加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中介和桥梁,较之以往,“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专业课程将会更具挑战性,因为教师不仅要把专业的课程讲明白和讲透彻,还要在其中融入思想政治因素,教师既要做专业课程的专家,也要做思政知识的杂家,才能够充分把握“知”和“德”的内在关系,实现两者的统筹兼顾,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效果。但是当前高校教师在思政素养方面尚有欠缺,还不能充分满足“课程思政”背景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课程教育的双重要求,需要高校教师队伍积极整合结构,加强队伍建设,实现双向技能的同步提升。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协同育人效应的现实路径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就是立德树人,要在“三全育人”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贯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更微观的指导,也就是要实现“三全育人”,而“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均体现了一种息息相关的协同发力的理念,因此从“思政课程”背景下来探究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协同育人就具有了强烈的人文情愫。

(一)切实建设高素质、真本领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加思想政治理论的综合体,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就大大提高,而现实的困境也恰恰证明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全面建设一支具备高素质、真本领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品德意识。教师不仅要具备深邃的专业知识,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政素养。思政素养或思政意识是高校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欠缺的重要意识。尤其是在民粹主义高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今天,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暴露出一些“雷言碎语”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高校教师思政意识刻不容缓。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比赛等强化教师思政意识和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法,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为实现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提供思想、理论准备。

(二)全力构建系统化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课程思政”的健全需要从宏观角度构建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切实保障思政教育的落地生根。首先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转向以主动学习为主。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关注。通过翻转课堂、个性化教学、第二课堂实践等,比如利用重大节日活动来讲述相关思政知识,减少学习的突兀感。要完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学校相关教学部门要做好协调沟通,扮演好教学服务的角色,构建完整高效的教学服务体系。当然还应该积极开展颇具特色的课程思政内容建设。比如在新闻学教学中引入著名的新闻人士的故事,在心理学教学中分析革命志士在狱中的心理活动等,要重点做好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强化主流意识,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的自信。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立德专业课程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