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的中国实践:从生命共同体到生态文明体系

2020-03-03 10:16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共同体哲学文明

孙 爱 真

(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一、生态哲学的主流困境

所谓生态哲学,从广义上指以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整体性为研究对象的哲学[1]9-13。生态哲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在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边缘地带徘徊。西方传统哲学建构在笛卡尔-康德的二元论世界观之上,沉迷对主体自身的研究,忽视了海德格尔[2]所描述的存在问题,因为主体建构需要一定的土壤和环境支撑。

事实上,对生态哲学的研究是在批判传统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分为三个主要批判的维度。第一,从生存权的角度,强调生物与非生物、人与自然的地位是平等的。比如,深生态学创始人阿伦·奈斯认为环境本身具有其内在的固有价值,辛格认为不应该歧视动物,但对于无意识的生命体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持模棱两可的态度。第二,从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角度,认为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罗尔斯顿提出的生态中心主义,认为自然或环境是一个共同体,自然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奠定了环境伦理学的基础[3]73-77。洛夫洛克提出了盖亚假说,指出地球是一个自动调节的复杂系统,该系统由生物圈、大气层、水圈和土壤层紧密耦合且共同进化[4]255。第三,从马克思主义的维度,建构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以福斯特[5]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思想中蕴含有生态思想,其中最典型的是新陈代谢断裂理论。这种断裂不仅仅是因为资本家的贪婪、消费者的异化,更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压榨,这种压榨是基于传统哲学中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因此必须实行生态社会主义革命。

然而,这些多维度批判并未完善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思想内涵、实践路径等,因此生态哲学仍然停留在学科发展的不确定性阶段,进入哲学的主流任重道远。同时,生态哲学的定位问题一直不够明确。传统哲学认为生态哲学研究的话题过于狭隘,缺少深邃的本真思考和理论批判。而环境工程和科学工作者总是批判生态哲学过于抽象,无法真正落地[6]117-118。更有甚者,尤金·哈格罗夫在1989年甚至断言生态哲学必然消亡,最终成为哲学、伦理学或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生态哲学应该成为哲学的一个独立学科,而不仅仅是分支,更不是应用学科的分支。本文试图从中国的实践样本出发,发现并试图解释生态哲学的上述盲点,为生态哲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注脚。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系统——生命共同体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命共同体”之前,国内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诸多概括。

(一)西方哲学家理解的人与自然

梭罗认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生命均是美好的,且两者的美好并不是相互排斥,因为它们来自同一渊源。”[7]20-60施伟泽指出:“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和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人。”[8]其敬畏生命伦理学,奉行生物平等主义。罗尔斯顿强调人是自然的道德代理人,在人能够尊重自然这一道德顾客的前提下,自然的内在性价值就应运而生了[9]95-99。

1933年美国哲学家利奥波德首次提出“大地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只是扩大了这个共同体的界限,它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者是它们的概括:大地。”[10]501949年利奥波德发表的《沙乡年鉴》标志着大地伦理学的诞生[11]。在人与自然的主导地位方面,法兰克福学派威廉·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中认为,“控制自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12]。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乔清举认为,儒家哲学本质上是生态哲学。“究天人之际”是儒家哲学甚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内容,追求天人合一就是要实现人化自然和自然化人[13]62-67。儒家的某些观点,如“仁,爱人以及物”[14]707“德及禽兽”[15]59,都充分表明了先贤们对自然界存在的生物已经赋予同等重要的地位。《道德经》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淮南子》提出“天人同构、自我实现”的主张,建构了以“五行、五方、五帝、五佐、五星……”等13个要素为内容的天地人一体化系统,推导出“从本我到社会的我、生态的我”的自我实现过程[16]93-97。王夫之提出“万物一源”“延天祐人”“正己临物”的理念,力图达到“以人合天”的生态境界[17]98-102。柳宗元提出“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观,认为自然不仅是外在存在物,还能与人的内心产生共鸣,即“昏然而同归”于大生命体中[18]643。《国语》中天人关系论强调“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19]582。

(三)马克思视域的人与自然

部分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思想中没有生态哲学的思想[20]53-62。事实上,不同于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法,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马克思批判和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观点,将主客体的关系理解为以实践为基础的对象性关系,是基于实践的对象化或对象性的统一[21]110-115。马克思指出,人们正是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实施对对象的占有。

马克思探讨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根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首先分析了生产异化的四种表现:“一是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的异化;二是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三是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四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22]51-60这些论述直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马克思还指出:“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23]77这一论述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有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生存状态,反之亦然。而社会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又表现为三种: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形态亦可表示为自然的共同体、经济的结合体、自由人联合体。显然,人与自然关系较为和谐的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即以自由人联合体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

(四)习近平总书记的生命共同体思想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24]2017年7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7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时说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5],进一步拓展了生命共同体的内涵。实际上,这里“山水林田湖草”的内涵不只是这几类生态资源自身,还包含了在几类生态资源内部生存的所有生物体。比如,山里居住的人类、动物、植物,水里的海洋生物等。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命共同体思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并进一步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以“山水林田湖草”为代表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所承载的人类、动物、植物等生命体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为依赖的;各生命体是平等存在的,谁也离不开谁,缺少任一个体都会影响生态系统良性运转,并最终导致灾难、生命不复存在。

三、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系统——生态文明体系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文明的出现是伴随文明层次的演进而进行的。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原始文明诞生于石器时代,人类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下来,历经百万年。农业文明以小农经济为代表,历时几千年的更迭。工业文明自工业革命以来,不超过300年。文明层次的快速推进依赖于人们使用工具的能力,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贡献。众所周知,工业文明创造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把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推向新的高度。

工业文明的典型后果是生态环境恶化,1867年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从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入手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借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解。对生态文明提法的追溯,最早源于《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共产主义》1984年第2期发表的文章《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这一论断可以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开端。1986年到1987年,叶谦吉定义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刘思华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1995年,罗伊·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一书中,明确使用了“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概念,认为“工业文明”之后将是“生态文明”。这一论断可以被认定为资本主义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开端。进入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日益增强。2002年世界首脑会议明确提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2007年姬振海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四层次论:意识文明、行为文明、制度文明、产业文明。2009年廖福霖认为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可以从消费观念上寻求破解路径,并提出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方法指导工业化,加速发展生态生产力。

同时,从党和国家的层面看,我国最早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思想。2012年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应该把生态文明上升到人类文明形态的高度,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论断。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章,是世界上首次从政党和国家层面提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从总体上看,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在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取得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体系和框架

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研究一般基于系统论和整体论的方法,要探索生态文明的体系和框架也必须这么做。全世界对生态文明体系和框架的研究很少,现有文献多数是分散表达生态文明的相关架构。福斯特认为,中国正在开创性地建设一种崭新的生态文明,摈弃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政权模式[26]。

当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下形成的,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反映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以往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体现了生产力至上的思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行的视角。新时代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背景下,更要强调生产关系中的不适应生产力的要素并加以改进,环境问题首当其冲。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生态领域的典型特征是: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基于对生态问题的长期思考,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首次提出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即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本文称之为生态“五位一体”战略。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的“自然-社会”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体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回答了在新时代要解决哪些生态困难、建设什么样的文明社会的问题。

第一,典型的生态困难——生态环境质量急需改善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自然观认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急需改善。总书记指出,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25]。

第二,生态文明社会如何构建——生态“五位一体”战略

该战略的核心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凸显了人民性,百姓最大关切就是政府执政的最大目标。这一目标是其他目标的统领,居于“五位一体”战略的最高层。在思想观念方面,希望全社会形成生态价值观念,认同生态自身的价值和对人类的功能与作用,自觉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社会各界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合力;在经济运营层面,实现“传统产业(对环境产生负外部性)的生态化和清洁化、生态产品(对环境产生正外部性)的产业化”并行推进;在政府治理方面,尤其要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风险防控方面,主要是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四、生态哲学的中国实践:从生命共同体到生态文明体系

(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自然-社会”观

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体现了人-自然-社会的高度统一性。人的社会性借助实践这个中介被充分挖掘,通过人的对象性劳动体现出来,是人类与自然协同生成的过程。生态哲学的中国实践,立足于14亿人的国情,立足于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立足于中国人的生存发展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生命共同体思想,蕴含着我国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朴素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自然”观。“山水林田湖草”是我国生态系统的主要载体,承载着动植物等生命有机体的自循环,必须加强持续性的保护。生态文明体系是在生态文明社会中建构的,是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产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社会”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体系的思想,具有高度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自然-社会”观。

(二)丰富了生态哲学的内涵

研究对象层面,当前生态哲学研究对象仅仅表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够的,该说法没有明确究竟是什么关系,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传统哲学遵循黑格尔的理念:“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而生态哲学面对的则是实实在在的自然界、人类及生态系统。从本质上看,人类都是脱胎于自然界的孕育。因此,本文认为生命共同体应该成为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它指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

运行机制层面,本文认为保护好生命共同体,需要从战略上建立一个生态文明社会,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这个社会追求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其实现路径和机制可以从目标、思想观念、经济运营、政府治理、风险防控五个方面加以落实,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五位一体”战略。

(三)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当前,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拥护者、实践者和领航者。社会主义最大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尤其是市场经济不能调节的生态困境。生态哲学的中国实践,凸显了党和国家以及整个社会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对生态治理的决心、对生态保护的国家意志。从组织层面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结合了民主与集中、市场与政府、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形成了全社会合力。从单个人到所有人,从单个生命到所有生命,整个中国形成了生态环保的热潮。正如福斯特所预言,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态文明社会已经在路上。

猜你喜欢
共同体哲学文明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请文明演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漫说文明
菱的哲学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不文明说“不”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