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消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路径探析

2020-03-03 10:10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历史

张 文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 550025)

历史虚无主义源于欧洲,在20世纪80-90年代流入中国,是一种以否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方法,以颠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选择”为目的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潮。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蔓延对大学生影响的消极性以及影响产生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这两个方面已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具体研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孙维娜、须卫[1]等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分析当代社会大数据、新媒体、网络空间等信息技术领域大发展的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由此提出应对策略;二是以刘明石[2]为代表的学者侧重于从历史观、价值观、“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角度出发,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危害;三是以贾钢涛、桑万达[3]等为代表的学者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探讨如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袭。概括而言,目前学界在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影响这一问题上注重对历史虚无主义危害性的归纳,而没有深入剖析其在大学生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学生的态度;所提出的应对策略多立足于宏观视角,缺乏立足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针对性见解。本文在坚持学界共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研究的针对性,切实立足于当代大学生,通过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形式,把握其本质,进而根据其在大学生中传播的原因,探析消遏其危害的路径,以求为高校引导当代大学生群体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提供方法借鉴。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及本质

改革开放初期,历史虚无主义的黑色幽灵借机悄然飘至中国,迅速蔓延进入中国的高校以及社会的各个领域,通过剖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种种表现形式,进而揭露其深层实质所在,是消遏这一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的重点和关键。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具有不同的特征。对在我国蔓延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它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以下五种:

第一,通过肆意夸大事实、编造历史的方法,蓄意抹黑、攻击我国历代领袖、英雄和先烈。历史虚无主义者对我国近现代历史潮流中所涌现出的历史人物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抹黑。针对这一思潮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4]603习总书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有力地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者,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及其功绩提供了基本遵循。反观当代,受电视传媒业发展的影响,社会中各种“人设”现象盛行,历史虚无主义借机掀起了一股“英雄人设论”的暗潮。以“雷锋精神”为例,受历史虚无言论的影响,许多大学生认为“雷锋”是由后人人为设定、塑造出来的一种无私助人形象的典型,由此对“雷锋精神”置若惘然,并对社会各界广泛开展的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活动产生逆反心理。历史虚无主义的险恶用心就在于通过抹黑我国的伟大人物,动摇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信仰之基,使当代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

第二,主观臆造和随意歪曲历史,否定甚至颠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人民军队的历史,最终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其主要手法之一。”[5]221当代世界以英、法、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社会各项福利比较完善,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大多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历史虚无论者借此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的获得和所谓的“自由”进行大肆渲染,在当代大学生中不断输送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错误的,应该改旗易帜走资本主义道路等错误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类复杂的、争议性的问题进行了拨乱反正,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所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所开创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6]9-23历史虚无主义者对我国历史的歪曲,就是要彻底否定中国所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和改革开放的意义,动摇中国的政治根基。

第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曲解为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诋毁马克思主义理论,否定其与中国国情的适应性和正确性,肆意宣扬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运用马克思主义者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来批判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开指责广大马克思主义者信仰的理论和我党所坚持的指导思想远离社会、脱离群众,是所谓的“唱高调”和“政党同化人民的手段”,企图在潜移默化中销蚀瓦解广大中国人的政治信仰。当代社会高校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注重“术业专攻”,课程设置中注重专业科目的学习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哲学课的开设力度,大学生普遍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历史选择的深刻认识,所以极易被历史虚无论者的言论所影响。对马克主义的曲解,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误导大学生对历史所选择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产生怀疑心理。

第四,通过故意捏造“事实”来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这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事实的反映,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虚无,也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最常用的手段。他们通过夸大中国社会个别群体中存在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和资本主义制度下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和历史的优越性,“取他人之短与己之长”相比,从而把这些不文明现象的根源简单归结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落后性及其对人影响的消极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可发现,很多学生关注西方节日,并以过西方节日为“时尚潮流”,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认为仅是法定放假日,对于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传统却不了解。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抹黑,就是要切断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命脉。

第五,利用突发事件在公共媒体大肆抹黑中国形象。利用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历史虚无主义者会以真实事件中的某一片段为支撑,进行加工并大肆渲染以抹黑中国形象。以近期我国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疫情爆发之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即展开决策和部署,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拉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疫情阻击战。然而在中国上下一心与“疫魔”展开斗争之际,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却借机引导舆论,制造了一系列诸如“武汉已变成丧尸之城”“火神山医院是中国政府强迫劳工连续工作且不支付任何费用建造的所谓‘基建奇迹’”“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应对疫情的积极评价是中方的要求”等虚假新闻;同时采取做了也骂,不做也骂的“两面派”行径,指责中国对武汉采取的大规模隔离措施和方舱医院的设置是缺乏“民主”的威权主义,但在中国采取此决策之前,他们却给中国政府扣上了“漠视生命、极端不负责任”的帽子……一条又一条“言之凿凿”的消息层出不穷。本就对疫情具有恐惧心理的大学生在接受到这些信息的“狂轰滥炸”之后,极易受到影响而对疫情防控态势甚至政府的公信力产生消极心理。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

通过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五种表现形式,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在借现象来扭曲本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削弱乃至是消解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得以存在的历史根基,从而彻底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以上分析,在高校中蔓延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也就展露无遗,它始终坚持从唯心史观出发,否定历史的规律和作用并对历史史实进行随意剪裁和恶意建构,旨在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消解我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从而“在根本上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4]113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所反映出的不仅只是一种文化或学术问题,它常常会沦为不同国家或阵营之间政治斗争的武器,从而表现出鲜明的政治问题。从这个维度看,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与否,既包含着对历史本身的追溯,也是对历史所涉及的现实问题的解答。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其本质是一种以颠覆我国近现代史上所选择的中国共产党、选择的马克思主义、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改革开放为目的的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政治思潮。

二、历史虚无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滋生的原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校园中不断蔓延滋长,已经成为目前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之一。究其主要原因,可以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建设、网络交流渠道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建设的缺位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青年学生处于人生的朝阳期,思想灵活多变,喜欢新事物,不喜欢传统和说教。但由于人生阅历尚浅和知识深度不足,学生对外界事物往往凭感性做出判断,其思想很容易因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或他人蛊惑而产生波动和改变。

大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但其获取的历史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经常表现出“碎片化”的特点。由于自身思想特性和知识系统的局限,使学生对关注的历史问题难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同时,学生对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具有反叛精神的观点具有浓厚兴趣并充满探索欲,而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学校教育中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所以,“当某种社会思潮所传播的内容与他们日常思考的问题具有相似性,或者在不同程度上消解了他们心中的疑惑,甚至是表达出他们自己一时所表达不出的内心感受的话,他们就很容易接受这些思想观点。”[7]54历史虚无主义者正是这样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争取他们的情感认同,进而实现价值观输入和建构,以此来解构他们未成熟的价值观。

(二)网络交流渠道监管的缺位

互联网领域的发展促进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网络世界对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网络空间可以视为一个相对开放的话语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在其中萌动并快速传播。”[8]183网络环境利用众多的电子文献,创造了一个充斥着新奇、欲望和种种复杂性的庞大虚拟空间。每个人只要拥有键盘或手机,都可以从网络交流主题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甚至是创造者,这就促进了一个强大话语场的形成。在虚拟的世界里,历史虚无主义者戴着虚伪的面纱,通过发布一个个带有诱导性的标题,如“历史真相大还原”“你不知道的某某人的那些事”等等博得眼球,吸引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阅读文章,并通过自诩网络“专家”的身份误导当代大学生相信这些所谓的“揭秘”,从而促使当代大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怀疑,甚至在脑海中刻入被扭曲了的历史。同时,他们还通过信息的狂轰滥炸大肆宣传西方的价值理论、传播资本主义万能论……,随手一点这些信息便可转发,一个人的转发会连续传播成一个庞大的朋友圈。

(三)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

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提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门越开越大,开放领域越来越多,与世界各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也日益深化。开放与合作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其中所暗含的危机和挑战也不容小觑。开放的国家环境下,西方世界各种思想、观念等无形之物也迅速涌入我国并不断发展,其中不乏有被别有用心之人所操纵的大批不良思潮。于是,横贯古今、纵贯中西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弥漫于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并相互交织在一起,真假难分、是非难辨,对社会各界人士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中亦是如此。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下,也就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提供了一定的契机。

三、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悄然蔓延至各个大学校园,其形式隐匿多变且具有强烈的迷惑性和鼓动性,极易侵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腐化其心灵,从而给高校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深重的危机,具体表现为:

(一)历史文化认同危机

历史文化凝结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成果,是软实力和精华。我国有五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起描绘了一部力挽狂澜于既倒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历史画卷。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是提升民族自尊自信进而增强凝聚力的基础一环,也是关键所在。当前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肆意抹黑我国的历史文化,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是落后的,缺乏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的,理应遭到抛弃;将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的根本原因归结于文化的失败;试图通过夸大西方文化的“优势”来宣传资本主义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认为只有接受西方文明、吸收所谓的“自由平等民主之普世价值”走资本主义道路,才是中国正确的选择等。这些观点和思想,一方面对当代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产生误导,造成我国虽拥有璀璨的历史文化但大学生却不自知的局面,另一方面也会干扰学生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判断,弱化其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从根源上扼杀其国家主人翁意识,最终覆灭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家园。

(二)政治认同危机

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经验,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由人民群众所选择的,经革命斗争、建设及改革实践检验,并被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将这一历史必然进行了“狂轰滥炸”式的抹黑,企图在无形中动摇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持续不断地消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最终引发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危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其对立面,认为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虚无主义;在虚无中国历史的过程中,凡是我们所认同的,他们均蓄意否定:一方面,彻底否认群众史观,否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颠覆唯物史观,否定中国的革命史和改革事业,将我国的改革开放污蔑为补“资本主义的课”,丑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歪门邪路”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渗透、蔓延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理论的宣扬、说教,它的方向非常明确:从思想的影响来达到现实实践的改造。”[9]44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潜移默化的渗透之下,大学生很容易忽视历史的本真而陷入对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所产生的问题无尽好奇的迷途,影响大学生对于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理解认同,最终导致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和立场动摇,产生政治危机。

(三)历史观、价值观产生扭曲

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并且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充满浓厚兴趣,但由于其知识体系不够系统,不能全面地去分析和判断真实性,所以很容易被一些虚假言论所误导。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方式本身就具有隐秘性和欺骗性的特点,加之现代传媒和网络通讯迅猛发展,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提供了载体,以前所未有的破坏力冲击并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三观”树立和成熟的关键阶段,面对这一不良思潮的冲击,容易扭曲当代大学生正在形成的历史观、价值观。

四、消遏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路径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高校所引发的各类危机不容小觑,这些危机的化解,可以从高校教育者、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网络空间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考虑。

(一)加强高校教师综合能力建设

马克思曾说:“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如果你想感染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10]364在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过程中,教育者的“身教”往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首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和历史观,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性,把握其在大学生中传播的规律,坚定在教学全过程发现并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立场和信心。其次,高校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和历史知识基础。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对历史虚无言论对学生的污染,教师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懂真信,并能够结合理论深刻剖析我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才能游刃有余地帮助学生解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困惑和疑虑。最后,高校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大学生思维敏捷、需求多样,并且极易受错误思潮蛊惑。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教师要善于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入手,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联系在一起,并敢于打破常规,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方法,从而有效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对全体公民的要求,也是对青年大学生的嘱托,同时也代表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价值观的新要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校园的入侵,无疑会在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以及义务的履行等方面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为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干扰,必须加强对学生政治实践的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引领,首先可以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分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爱国情怀,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利益冲突时自觉将党和国家的利益置于首位。其次,可以通过加大对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治理逻辑的普及力度,促进广大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政治制度,正确认识国家政治在自己生活学习中的作用地位,当面对虚无历史的错误思潮时,可以自觉明辨其中是非,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

当代大学生是与中国的互联网一起成长的群体,以网络报刊、书籍、视频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途径。而网络媒体也正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传播观点的话语场和主战场。因此,高度关注、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并彻底扭转局面将其建设成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的主阵地至关重要。

1.要占领网络空间的制高点。各级政府部门、学校、社会要凝聚合力,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发掘潜在的社会和教育资源,掌握网络宣传的特点,摸清历史虚无主义者“作祟”的规律,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正能量提升网络内容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一系列富有吸引力、兼具时代性又不失代表性的网络平台,进而占领网络信息空间的制高点。

2.要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新环境。网络安全部门应协调高校建立对网络空间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的长效机制,同时也不能忽视借助虚拟空间散播恶意言论与法律打擦边球的行为,打造一张强大的有害信息过滤网,及时隔离会对大学生产生误导的历史虚无言论,并有效利用网络载体来主导舆论的方向,夺取并牢牢掌握网络空间话语的主导权。

3.要善于运用网络平台、视频、电影、电视剧等形式,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大学生总是善于并乐于接触新鲜事物,所以宣传方法可以更为灵活多样,例如:通过多拍摄一些以我国党史、国史为题材,杰出历史人物为原型并注入了新时代特色的电影电视作品,近年来热播的以纪念改革开放为题材的《大江大河》、以致敬新中国外交成就为主题的《大国外交》等。这些电视连续剧之所以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观众并广受好评,就是因为它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又注入了许多年轻元素,既兼顾了经济收益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 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4]694苏联的解体原因众多,但一些不良的思想思潮对其思想、政治、文化的长期侵蚀是不言而喻的,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其中之一。当代大学生处于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我们学生的影响有逐步严重的趋势,导致部分学生思想迷茫、混乱,进一步引发历史文化认同危机、政治思想认同危机、人生观与历史观危机,这些现象在社会和高校都有现实的反应。针对这种状况,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形式的分析、实质的揭示、其蔓延原因的探究和引发的一系列危机的阐释,提出了具体的化解方法,以期引起相关研究和讨论,共同为消遏历史虚无主义在高校对学生的影响做出努力。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历史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