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源源,山 磊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大学》已给出答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博学的表现不在于掌握了多少专业技能,而在于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并能将这种品德用在学习和生活中。事实证明,忽视了对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将不利于整个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的传承,无法实现大学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各高校纷纷探索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大思政”是一种思政教育全过程理念,是由全员参与思政教育,全过程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其有利抓手就是课程思政。笔者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文化”课程教学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不单纯是政治,也包含了认知能力和情感培养。在实践中,要将专业课程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同时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职业道德等价值观的培养。可见,课程思政实际上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
“汽车文化” 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专业前导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汽车工业发展历史、著名汽车公司与品牌、汽车系统及构造、未来汽车的新技术新理念、汽车使用与维护、汽车商务服务、汽车时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地了解,引领学生感知汽车文化新理念、新形势,并引导学生思考汽车改变生活的深远影响。
在“汽车文化”课程教学目标中融入思政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师通过讲述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讲解汽车结构、二手车交易,培养学生诚信品格和工匠精神;通过讲解新能源、新技术汽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通过穿插讲述交通事故,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树立守法意识。
在“汽车文化”课程中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打造线上线下交互式课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开展分组讨论,模拟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发扬工匠精神。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大学生将来适应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足够的自信面对未来工作的挑战。
在“汽车文化”课程考核体系中,加入了思政考核比例,整个考核体系由日常考核、思政考核、知识考核三部分组成。其中,思政考核针对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德”“劳”等方面进行,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以期让学生能在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大学生在关注自身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同时,了解到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高校在紧抓思政课教育的同时,其他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共同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要达到这个目的,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刻不容缓。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中,必须抓好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考核评价三个环节。
“汽车文化” 课程涵盖了汽车产业链各方面的知识,特色鲜明,既包括了汽车构造、汽车性能等专业知识,也涵盖了汽车历史、汽车运动、汽车时尚等趣味知识,每个方面的知识都可以独立为一个项目,采用项目教学法,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不能忘记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切不可将专业课上成思政课。在进行“汽车文化”思政课程建设时,要提前设计好思政元素,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将德育目标有机融合其中。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通过多个案例,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重点关注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文化品格的塑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
民族精神的传承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向心力的提升更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而且发展壮大之路历尽艰辛。在设计思政元素时,可以通过讲述“中国汽车之父”——饶斌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愿意为祖国发展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并以此激励大学生们勇挑重担,奋勇拼搏的决心,激发他们创造美丽的中国梦的信心。[3]
2.融入法律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汽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如个别交通参与者法律意识淡薄,酒后驾车造成安全交通事故。在设计思政元素时,可以通过分析一些特大交通事故,来宣传安全出行,从而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此外,通过讲解新能源车,向学生宣传绿色、低碳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人能很好地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保障。笔者认为,只有先从个人层面达到要求,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设计思政元素时,可以结合某品牌车漏机油事件案例,教育教导学生诚信做人,踏实做事,进而培养诚实守信、严谨敬业、友善待人的工作生活态度。
1.课前做好调查,找准学生兴趣点
在设计好每个教学项目的思政元素后,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为此,笔者针对汽车检测维修专业的学生做了“汽车文化”课程思政开展形式方面的问卷调查,参与调查学生共120 人,全部为男生,发放问卷120 份,收回问卷120 份,有效问卷120 份。本次问卷调查共设计两大类问题,分别是最喜欢的思政课程融入方式、最喜欢的课程思政授课方式,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学生最喜欢的思政课程融入方式是“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认同率达到51.67%,说明有一半以上同学喜欢播放视频的方式。播放视频摆脱了枯燥无味的说教,更具备趣味性,学生更易接受;其次,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结合自身经历”的思政融入方式,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老师端正的政治方向,正确的示范作用远胜一切说教。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思政授课方式是情景模拟式教学,认同率达到55.83%,其次是讨论式教学,认同率达到29.17%,这两种都是师生互动式教学方式。可见,能让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才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2.课上寓教于情,专业思政两不误
以“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中的子项目“我国汽车发展历程”为例,通过播放相关视频,以情景模拟式课程思政授课方式展示具体的授课过程。一是在课前,由教师将《汽车百年:中国制造》上传至网上教学平台,并针对视频,设计相关的问题,如问题1:请你想一想,为什么张学良将造出的第一辆车命名为“民生”?问题2:如果你是汤仲明,你愿意放弃稳定的工作,投身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吗?问题3:你觉得饶斌身上有哪些闪光点值得学习?问题4:你喜欢中国的自主品牌车吗?可以分享几款车型吗?……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命运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二是在课上,创设情景模拟演练。比如可以开展一次“‘初.心’汽车发展博览会”,在博览会上,创设三个板块,分别展现我国汽车工业的初创阶段(1950—1965 年)、自主建设阶段(1966—1978 年)、全面发展阶段(1979 年至今)这三个时期的情况。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根据板块对应的时期来搜集资料,整理素材,设计展区,并派出代表对自己的展区进行相关讲解,一小组讲解时,其他组成员作为观众参观并向讲解者提问。展会结束,各小组之间交流心得体会,总结展览经验。三是结合“机械制图及CAD” 课程,让学生设计一款自己喜欢的国产车车标,从而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融会贯通。通过这样的课程组织方式,让学生“亲历”我国汽车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国汽车工业飞跃式发展,也深切感受到我国当前经济、综合国力的强大,坚定了他们努力学习,将来投身于汽车工业的决心。
课程思政的考核形式应是一个长期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单一的考核形式并不适应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与以往的考核体系不同,在“汽车文化”的考核体系中,加入了思政考核比例,整个考核体系由日常考核、思政考核、知识考核三方面组成。日常考核包括日常出勤、作业、课堂参与情况,共占60%;思政考核占10%,采取问卷调查、心得体会、平时交流谈话等方式进行,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评价结果确定最终成绩;知识考核占30%,撰写期末结课报告,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在高职院校,专业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课程的选择,重点在思政的融合。没有课程,课程思政就是无本之木;没有思政,课程思政就是无魂之躯。[4]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应当找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推动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