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慧
(厦门市第三幼儿园,福建厦门,361000)
随着社会对人口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儿童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很多家长会选择让孩子进入早教机构学习,不论是公立机构还是私立民营机构。尽管很多孩子参加过早教机构的课程,与家长分开过独处过,但由于早教机构和幼儿园有区别,因此,很多幼儿进入幼儿园依然有很多问题出现,如分离焦虑、生活自理能力弱、无法尽早融入集体、大动作发展滞后等。幼儿的行为习惯和各方面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看护人的影响,看护人的不良习惯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在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就会表现出来。
课堂作为教师和幼儿直接交流的场所,是开展托幼衔接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合理利用课堂衔接能够让幼儿提前掌握进入幼儿园的必备技能。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托儿所及幼儿园的教师应注重教学理念和教学材料的多元化、一致性,并确保相互之间的递进拓展。托儿所要尽可能给幼儿提供体验幼儿园教学活动和环境的机会。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既要确保课程符合当前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又要注意提升课程间的衔接性。因此,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师应积极沟通交流,以确保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在托儿所课程中可以适当渗透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托儿所教师可以邀请已经步入幼儿园的幼儿来托儿所进行学习经验的沟通与交流,使托儿所的幼儿能够对幼儿园的学习模式、环境以及课程安排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此外,托儿所还可开展“幼儿园课程预习”的教学活动,如唱幼儿园教的歌曲,以帮助幼儿提前了解和熟悉幼儿园课程。综上所述,合理安排和开展课程之间的衔接,能够使幼儿们提前了解和接触幼儿园的授课模式和教学特点,从而让幼儿在升学后更快地适应全新的环境。
由于同伴之间的年龄相仿,心理和思维特点较为相似,因此同伴间的交流可促进幼儿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定期组织开展同伴间的交流活动,教师要促进幼儿间自发交流。例如,托儿所的教师可在课外时间,将幼儿园和托儿所的幼儿聚在一起交流,让幼儿园的幼儿进行能力展示、为托儿所的幼儿答题解惑,共同做游戏,加强托幼之间的衔接。通过该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幼儿结交更多的新朋友,锻炼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幼儿同伴交流的开展,从而使托儿所的幼儿在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实现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以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决定幼儿学业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和幼儿家庭之间要做好双向沟通和交流,实现合力教学。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家庭和学校相辅相成,家庭能够从学校的教育成果反馈当中得到信息,学校可从家庭反馈之中掌握幼儿的动态。我们要注重家庭在教育当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各种活动和手段引导家庭参与到教学中来,加强学校和家庭间的联系。例如,幼儿园教师在开学前可对即将入学的幼儿进行家访,以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基本信息和状态,并向家长询问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同时,幼儿园也可向家长寄出信件,在信件中标明开学日期、入园必备的物品和开放活动的拟定举办时间。在开放活动当中,幼儿园可邀请家长和幼儿园教师走访班级,与幼儿共同参与活动。这样,家长不仅能够了解幼儿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而且还能够和教师针对教育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有利于教育信息的共享以及课程内容的设计。此外,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和家庭实际状况的不同,编制相应的家庭教学手册和资料,以确保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加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联系,以确保幼儿能够顺利步入幼儿园。
社区作为幼儿的主要生活环境之一,是幼儿结交同伴,家长和教师相互熟悉的重要场所,影响幼儿的成长、学习和对幼儿园的适应。因此,我们还要注重对社区资源的利用,以促进托幼衔接稳定开展。社区可以向幼儿家庭分发录像资料或小册子,动员社区内资源,如儿科医生、图书馆协助和指导家庭开展教学工作。并且,社区之间可以对接,以获得更加广泛、全面的信息,帮助幼儿提升适应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此外,社区的帮助还有利于对特殊幼儿开展一对一管理,使教师能够在开学前与幼儿建立联系,从而让特殊幼儿在步入幼儿园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最后,社区活动能够密切托幼教师、家庭、衔接支持者和幼儿同伴等各主体间的联系,从而有利于托幼衔接教育稳定的开展和落实,达到提升幼儿学习和适应等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1.开设入园亲子互动课程
幼儿园可以有针对性地将社区内2—2.5岁幼儿和家长请进幼儿园,以促进幼儿情绪、社会性、语言、认知、精细动作、大肌肉动作等各方面发展为目的,设计开展托幼衔接亲子互动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问候互动、大运动游戏、精细动作操作、亲子阅读、艺术欣赏表现、告别再见等活动。
家长在亲子活动中根据教师的要求,尝试用教师指导的方法和幼儿一起游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进行巡回指导,及时肯定已掌握操作要点的家长,同时对一些方法上有误的家长进行及时纠偏。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可向家长提炼本次活动的目标及价值,讲解幼儿发展关键期的特点以及幼儿价值观如何指导跟进等。
亲子互动课程可以让家长直接体验、直接调整,并得到直接反馈。家长与教师可以在师生互动、亲子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将正确的育儿理念传递给家长,指导家长进行幼儿托幼衔接的准备工作,让家长在和幼儿共同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游戏要领、教育意义,帮助家长切身领会“早期教育是生活中的教育”“父母即教师”和“自然物、生活物品、废旧物是教玩具”等理念。
2.举办早教亲职讲座
针对社区2—3岁幼儿及幼儿家长,幼儿园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场早期教育亲职讲座。讲座的主题可以多种多样,如围绕婴幼儿早期身心均衡发展的五个方面进行讲座,讲解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情绪和社会行为,引导和帮助家长了解0—3岁婴幼儿发展规律、发展特点以及父母在此期间的重要作用等,从而为婴幼儿创设适宜成长的环境,促进婴幼儿身心五大领域的健康发展。讲座要注重引导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如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家长必须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幼儿的成长过程,树立家庭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与“共同成长”的观念等。
3.家园社区共享早教资源
在托幼衔接方面,幼儿园要利用人力资源优势,有计划地增设硬件设施,加强相关软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能够使幼儿更好地度过托幼衔接期,幼儿园可设置样板房、购置相关图书等。比如,可以设置0—3岁的样板房,购置大量0—3岁婴幼儿教玩具和图书,这些设施要对幼儿和家长免费开放,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善。
1.科学摸底,家园携手
幼儿园可以寻求社区帮助进行适龄幼儿情况摸底工作,组织适龄幼儿及家长来园参与适应性活动。幼儿园的亲子课程要经过精心设计,可涵盖语言、社会、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性(认知)五大能区的发展和家长指导要点等。事实证明,入园亲子互动课程是优化托幼衔接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2—3岁婴幼儿身心五大能区的发展,活动中教师与婴幼儿的互动、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家长与家长的互动,可以对家长的育儿观念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让家长学会使用变通的方法,将理念和实践延伸到家庭教育中,从而帮助2—3岁婴幼儿顺利完成托幼衔接工作。
2.建立档案,跟踪指导
幼儿园要为参加亲子活动的幼儿建立简单的“个人成长档案”,记录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成长点滴,记录幼儿的特点和指导要点,记录幼儿的进步情况,使跟踪指导更有针对性。例如,幼儿A不喜欢参与集体游戏、对陌生人表现出抗拒,喜欢独自一人,在社会交往中存在明显缺陷,语言表达发展较迟缓,是需要进行干预的对象。发现这个问题后,教师应及时记录,和家长进行进一步的沟通。新生入园后,所在班级教师对幼儿A建立了个案观察追踪档案,同时特别针对幼儿A制订了干预策略,取得家长的配合后,带幼儿做了测评,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融合教育。经过一年的努力,幼儿A进步很大,现在能融入集体环境,情绪稳定愉悦,能尝试和同龄人游戏和交往,生活自理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3.入园适应,提前衔接
每年9月开学前,幼儿园可组织即将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及其家长分批到幼儿园参观,让他们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教师。教师可安排幼儿及其家长分批入园参加活动。活动中,幼儿园要开放游戏场、阅读室、活动室、多功能室等,让幼儿和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环境。每次的活动都要设入园迎接、保健检查、集中活动、盥洗和喝水、自由活动等环节,让幼儿了解和熟悉幼儿园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由于分批人数少,每个幼儿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机会,有利于幼儿顺利进入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同时,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近距离地观察了解幼儿,了解了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对幼儿集体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行为或习惯有所记录。
4.幼儿入园,做好前测
在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前,幼儿园可对幼儿和家长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针对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情况,做详细的了解和调查,并进行分析,以全面掌握入园幼儿的各方面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可以了解幼儿身心五大领域发展情况并进行分析比对。这样可以使小班段教师、保育员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幼儿制订不同的培养策略,在平时的一日生活中引导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教师也能够在日常的看护和教学过程中,对幼儿应该发展的方面进行单独培养、个性培养。
5.月龄分班,细化指导
幼儿园可以采用“按月龄分班”制,即根据入园幼儿的月龄,以3—4个月为界限,组合编班。通过月龄分班制,能够将能力发展水平均等的幼儿编入同一班级,这样可以避免幼儿、家长之间的横向比较,给予幼儿平等和谐的环境,保护幼儿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月龄发展特点,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适宜的玩具材料,制订符合幼儿特点的教学计划,这样,幼儿培养专业性、针对性、目标性就更强了。例如,同一个班级的幼儿都处在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那么教师就可以在组织户外活动、开展游戏时有目的地创设平衡能力锻炼的机会。在全班幼儿自理能力欠缺并需要进一步培养时,教师可以重点实施幼儿自理能力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