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营
(哈尔滨工程大学 国际合作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01)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它主要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200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这充分体现了大学语文课在高校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此后不少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然而,近几年的大学语文教育却困境重重,教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无聊成了高校大学语文课的普遍现象;大学语文受到学校和学生的忽视,学科地位逐渐削弱;有的学校因教学岗位空缺出现了停课现象。这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索造成大学语文教育困境的原因和走出困境的对策。
1.大学语文课程目标不明确
课程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是教师对学生达到某种学习效果或行为的预期设想。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课程目标的设定来进行和展开的。而近年来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争议颇多,大学语文以“工具性”还是以“人文性”为主成为争论的焦点。在高校的语文教育中,应兼顾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目前学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刘金华(2018)认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工具性中渗透人文教育,从人文感悟中不断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2]。然而从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来看,这个目标过于理想化。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高校只开设一学期大学语文课,学时一般在30左右,而一些理工科高校仅开设20多个学时。在这么短的教学时间里既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又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是不切实际的。那么针对目前大学生要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要求,又有学者提出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工具性”是其根本,大学语文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和水平。孙宗美(2018)提出,在任何阶段,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本位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的[3]。但笔者认为,从语文课的性质看,其目标确实应该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然而,基本的语文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都已涉及,在大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任务已基本完成,继续把“工具性”作为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将难以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学界的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大学语文教学更应该关注它的人文性,即对作品整体的感受和欣赏。南开大学教授陈洪认为:“大学语文总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经典语文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书面语文文本的鉴赏水平,通过对好文章表达技巧的体认,巩固和提高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尊崇和深度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品性、内心世界、人文素质也将得到充实和提升。”[4]这个课程总目标笔者大体是认同的。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学语文课则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好途径。此外,大学语文课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文化书籍,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历史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应该是:通过对经典语文作品的讲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和道德情操,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正确方向的指导。
2.学校对大学语文的重视度不足
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大学语文课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把本门课列入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但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一直处于困境中。虽然有些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但大学语文在高校中仍处于边缘化状态。首先,从课程设置来看,大部分高校把大学语文列为通识课,单学期循环开设,学时数较少。在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里大学语文最初是108学时,而后很多高校根据自身课程设置的情况逐渐将其缩短为36学时,目前一些理工类院校的大学语文课则只有24学时。这么短的教学学时,难以实现上述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其次,从课程人数来看,大部分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人数为150—200人。只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专门项目开设的大学语文课人数较少,为40—60人。这么多的学生人数使教学很难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师生互动,只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再次,从当前高校的教育环境来看,现在很多高校重视科研不重视教学的教育环境导致了大学语文师资的匮乏,尤其是理工科院校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很多理工科院校没有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授课教师一般是本校的文学课教师或者汉语教师。此外,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大学语文的学术性并不高,而目前高校教师的评职则多以科研为主,因此很多教师为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往往更愿意从事学术性较强的专业课。最后,大学语文课本身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古汉语知识、文艺理论等多个方面,这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授课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备课,因此大部分教师觉得付出多、收获小,不愿意讲授此课。比如有的高校由于师资的缺乏,已经两年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了。
3.教学手段存在诸多问题
当前大学语文课在教学手段上也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手段单一、缺少创新。由于学时有限,所以教师在对经典作品进行讲解时,往往只是蜻蜓点水,点到即止。而大班大教室的授课形式使得教师又难以进行师生互动,很多教师只能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造成了单向信息的传递、沟通交流的缺乏,最后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课堂气氛沉闷。除了教学方法,很多高校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也过于程序化,每节课的教学步骤几乎一致,就是作家简介、背景讲解、文本阅读、主题概括与课后习题训练等步骤,却缺乏灵活性与多变性,这种固化的教学设计显然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很多教师的教学语言枯燥,既没有趣味性又毫无启发性。而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只有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才能吸引学生,否则无论教学内容多么丰富,教学手段多么多样,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很多教师还会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能够同时展现文本、图片、视频等信息,确实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度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会造成本末倒置,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而且在课堂上经常性地使用图片和视频代替语言,会使学生对传统教学产生厌烦的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1.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开设系列选修课
有专家提出,当今许多大学生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困难,尤其是理工科的大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知识比较欠缺,有的甚至不会写计划、总结之类的文章。针对这些想要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同学,可以在大学语文的基础上开设系列选修课。如专门训练学生写作技能的文秘写作、公文写作,专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演讲与口才,还有专门讲解文学的外国文学鉴赏、现当代文学鉴赏,甚至有专门讲解儒家著作的儒家经典文化导读。这些课程学时少、针对性强,是大学语文课的补充与辅助,学生可以凭兴趣选择,各取所需。另外,必须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它与文学类、语言应用类课程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大学语文更多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换言之,大学语文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其重要性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取代的。
2.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中,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而素质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缺失会使许多人虽然才华横溢,但在情感上却冷漠麻木、自私自利。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很多学生确实会出现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则是具有高尚道德、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学语文正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好途径,因而高校应重视大学语文课程。首先,从制度上学校应该增加大学语文的课时量和学分,将大学语文课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教学改革中,强化大学语文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增加对大学语文的经费投入。科研经费的增加不仅可以促进大学语文的改革,还可以提高大学语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解决师资缺口问题。最后,给教师更高的自由度。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确定班级的人数,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式教学,比如大学语文课程可以由三位教师分别负责古代作品部分、现当代作品部分和外国作品部分,轮流讲授。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大学语文教师的备课量,发挥教师各自的特长,而且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效果。
3.优化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满堂灌”的讲授形式和程序化的教学过程必然导致课程的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每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教学步骤,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式、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比如可以在每节课前设计一个读书报告环节,请一名同学用5分钟的时间分享一下自己所喜爱的经典作品和从中所获得的人生感悟。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具有更多思想内涵和言语趣味的阅读材料,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因为阅读可以让学生收获丰富的精神营养。同时,授课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大学语文教师除了具有语文方面的知识外,还要涉猎政治、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知识,这样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才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增加语言的感染力,才能吸引学生。最后,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比如在课堂上可以播放与经典作品相关的影片,但不要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可以仅播放一个片段。另外,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来提高教学效率,但不能整堂课都阅读课件上的内容,完全依赖多媒体,否则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总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优化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