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孟庆军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技艺能力的形成,优秀的品质是现在对所有行业员工提出的一大要求。教育改革背景下,中职学生语文学科教学也发生了变化,强调通过加强汉语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和科学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为国家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何在中职学校中开展德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改变道德教育方式,是现在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职业学校一般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发展,对学生的了解不够。第二,从中职教师能力来看,教师自己对于德育知识的理解也不深刻,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难免会力不从心。同时,教师的教学手段创新力不足,在开展教学时多数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将理论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而且教师大都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主观性很强。第三,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现在很多高校都采取扩招的形式吸引学生,导致中职学校的学生数量逐渐下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中职院校也拓宽了录取范围,这也造成了学生来源比较复杂,而且道德素质下降等问题。
由于学生的情况比较复杂,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有的学生本来知识储备就比较少,在课堂上大量知识的讲授会使得这部分学生越来越跟不上教师的思路,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在人生观方面,学生只关注自己,没有集体意识;就个人心理素质而言,学生意志薄弱,遇事经常退缩;在学习方面,他们经常得过且过,不能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正因如此,很多学生都认为语文学科没有必要下很多功夫,对学科本质理解不清。如何通过道德教育结合语文学科来提高道德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是学校和教师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以前,教师都是按照课本内容详细地给学生介绍,教师只在乎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最后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这样的课堂一般是非常无趣的,不仅教师教学没有激情,学生学习也会失去兴趣,导致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控力不足,更不用说是开展德育。特别是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讲,很多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不仅对该掌握的语文学科知识做不到很好的理解,而且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也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手段,融入多媒体教学,从导入到讨论到课后总结阶段都进行精心设计,融入有趣的因素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得学生一整节课都可以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并且在教学的同时利用多媒体融入德育要素。
例如,在讲解《故乡的榕树》这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余光中《乡愁》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借此调动学生的兴趣。之后让学生通读课文,品读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课文中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写了哪些人和事”,将描写榕树的句子摘抄出来。最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上,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
以往,教师都依赖教材进行讲解,对于课外的内容几乎不会引入,而现在的语文教材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提升素养的唯一渠道,因此,在现在新课改背景下,有的专业人士认为对于教材的使用要改变原来的方式,就是并不完全依赖教科书,也不能执着于教科书。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许多因素,如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设计、教学氛围等,只有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要想改变使用教材的方式,教师必须做到“教学大纲、教材重点、学生能力这三者的结合分析”。
同时,语文教师必须关注教材中对学生的德育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的部分,并且对每篇课文的道德教育要素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可以应用于德育,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书、网络等渠道收集资料,之后进行德育信息整合。语文教师还需要对自己的学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了解学生的思维,考虑学生在道德品格上需要提高的地方,并且思考分析这些问题如何与课文相融合。
例如,在讲解《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这节课的时候,我先用汪峰的一首歌《怒放的生命》来活跃课堂氛围。之后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来探讨本文的重点,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找出作者描写一生中的八个抉择的句子,并且将其概括为小标题的形式。学生通过我的引导以及小组讨论将主要内容归纳为“选重点专业、研究领域转变、重视英语、跨入新研究领域”等八个方面,总结到位。最后我让学生思考面对人生的抉择时应该如何做。学生在这个环节很主动地回答问题,明白了要抓住机遇,及时做决定,并且要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理。
很多中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提不起精神,经常开小差,这是因为教学环境非常无趣。面对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热情不高的问题,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营造有趣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基础,体现作品的美学和文化功能,并将情感因素融入教学过程中,用课文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师在教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要带有感情地阅读,教他们如何分析课文,如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现文本中包含的德育思想,让学生可以真正明白其中蕴含的优秀品质。不仅是在课堂上,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让学生将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可以懂得更多道理,形成优良的品格。
例如,在进行《我的母亲》这节课的教学时,我先对作者及文章的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借此烘托课堂氛围,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认识。之后我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分析了其中描写母亲形象的片段,总结母亲在“我”的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母亲的教育对“我”的影响。同时,我邀请了几位同学分享他们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学生描述得都很认真且详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了本文所要讲解的德育知识,明白了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的道理。
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从生活中学习和领悟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教师一定要将语文学习应用于生活,只有让学生深入生活,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如果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看法,那么语文课程就会失去对学生精神品质的渗透教育,间接影响德育的效率。教师要依据上面所说的教学手段,根据道德教育目标在课堂上营造适当的教育环境,使教育内容具有现实意义。许多中职学生并不会再继续升学,所以学生的自由时间比较多,为德育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提问的教学方法,在教师创造的环境中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师“退居二线”,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德育目标,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在讲解《最后一片叶子》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播放了根据本文改编的话剧片段,为学生的德育奠定了情感基调。之后我让学生仔细品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一片叶子”在全文中的作用,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之后学生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文章以“一片叶子”为线索,而这片叶子给了主人公活下去的希望。最后我让学生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再现了课文中的场景,学生表现都很活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深刻的人生道理: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总之,在中职学校教学中融入德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明白人生道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这一点,运用改变教学手段、创新利用教材、营造有趣的环境以及坚持学生为主体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