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人类史
——徐杰舜主编《汉民族史记》印象与商榷

2020-03-03 06:10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汉族民族文化

易 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一、引言

汉族人口已超过10亿,是地球上的第一大民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大汉族主义者常把中国当汉族国家,无视其他民族,或把其他民族当外族甚至敌人。民族虚无主义者没有民族意识,不知有汉族,更不知有其他民族。现代民族主义在西方兴起,清末民初影响到了中国。梁启超率先研究民族主义和中国民族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其中之一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与国家关系错综复杂,从司马迁《史记》到《清史稿》历代正史中都有不同民族的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组织3000多人开展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民族历史、社会、语言大调查,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简史、语言简志、自治地方概况等5套丛书共400余册。《壮族通史》 《蒙古族通史》 《回族通史》 《彝族通史》 《苗族通史》 《羌族通史》《满族通史》 《西藏通史》等亦陆续出版,藏学、蒙古学、苗学、彝学、羌学、壮学、满学等渐成显学。国外早有汉学研究,但未见有系统研究汉族的通史或通志出版。徐杰舜主编《汉民族史记》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分历史卷上下、族群卷上下、文化卷上下、风俗卷上下和海外移民卷,全书共5卷9册500多万字,集汉族研究之大成,弥补了中国汉族全景研究的短板。

汉族是多元合金,也是缓冲体系,系统地深入研究绝非易事。虽然国外早有汉学研究,国内亦有响应,比较深入细致;但罕见系统论述,难见汉族完整形象。徐杰舜师从岑家梧先生,初生牛犊不怕虎,从大学时代就立志研究中国民族问题,写作并发表了论文[1]。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武义当中学老师20年,坚持自学民族学独自探索研究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40岁时完成了《汉民族概论》 (《汉民族发展史》的初稿),试图为汉民族完整画像。1985年调入广西民族学院从事专门研究,1996 年创立广西民族大学汉民族研究中心,相继出版《汉民族历史和文化新探》 《汉民族发展史》 《中国汉族》 《中国民族史新编》 《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 《乡村人类学》《岭南民族源流史》等,主编《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 《汉族风俗史》 (1-5卷) 《中国民族政策史鉴》 《中国民族团结考察研究报告》 《磐石——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 《中华民族史记》(1-6卷) 等,成了中国民族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徐杰舜汉民族研究与费孝通先生密切相关。费孝通经典论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只列举了九条参考文献,第三条就是徐杰舜处女作《汉民族历史和文化新探》,第九条是自己编的《民族研究文集》[2]。费老明确提出汉族是中华民族凝聚核心,夏商周三代正是汉族前身华夏这个民族集团从多元形成一体的历史过程。汉族壮大并不是单纯靠人口自然增长,更重要的是靠吸收进入农业地区的非汉人,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多年思考而形成的一家之言,也是探索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凝聚力的新起点。徐杰舜深受鼓舞和启发,主持完成汉民族人类学研究项目,对“多元一体格局”展开了论述,正式提出“雪球模式”。费孝通先生亲笔题词鼓励:“应重视和加强对汉民族的人类学研究”[3]。

徐杰舜50年持之以恒地从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对汉民族进行全景扫描。政治经济历史结构是民族的骨骼血肉,民俗与文化乃是民族的灵魂精神,《汉民族史记》骨骼分明,精神饱满。追慕司马心想事成,活着见到大作行世应是人生幸事。作为晚辈见证了徐先生艰苦奋斗如庖丁解牛深入浅出集汉族知识之大成,先睹为快趁新冠肆虐闭关在家拜读两月有余,似曾相识重新思考汉民族形成史及分布四海天下一家波澜壮阔的宏伟故事。

二、混合而成 和而不同

关于汉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徐杰舜分门别类梳理了各种说法,反对单源说主张多源说,归纳出汉族混合而成滚动发展分布四海之说,可成一家之言。夏、商、周、秦、楚、吴、越、巴、蜀、戎、狄各有源头,都是汉民族的源泉。汉族多元起源,经过长期互动、磨合、整合,终于混血而形成高度认同的一体。汉族主源是炎黄和东夷,支源是苗蛮、百越和戎狄。从夏、商、周、楚、越民族形成追溯汉族源头,周代是华夏民族大融合时代。汉承秦制,汉民族在大一统中形成和确定。魏晋南北朝隋唐是汉民族大发展时期,北方民族融合风起云涌,南方民族融合如火如荼。宋辽金元时期民族交融风云再起,宋明清时期汉民族意识有所增长。近代史上汉民族意识更加强烈,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主体作用。

司马迁创作《五帝本纪》建构“五帝世系”,一脉相承夏周戎狄共祖于黄帝, 四海之内皆兄弟。或在中国或在夷狄,皆是黄帝后裔;《五帝本纪》之后还有《匈奴列传》 《南越列传》 《东越列传》《朝鲜列传》 《西南夷列传》 《大宛列传》。《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朕闻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所由殊路而建德一也。”“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4]徐杰舜将炎黄夷夏周秦楚越戎狄看作是汉族源头,亦有古今交响之效。

从大夏国都统万城可以看出匈奴等游牧民族也崇拜夏、禹、黄帝和天、龙、凤,亦是华夏传人。目前中国大多数人仍然只知道匈奴是汉人的天敌,“渴饮匈奴血”;很少有人明白汉匈也是兄弟都是夏后氏苗裔,是神话传说中的黄帝与大禹之后代。北匈奴西征,南匈奴融入汉族或转为鲜卑。鲜卑建立北魏重新统一北方,绝大多数鲜卑人融入了汉族。后起蒙古族实际上继承了匈奴、鲜卑与突厥血统和文化传统。《史记·匈奴传》开篇云“匈奴,夏后氏之苗裔”,并非完全杜撰。如果汉族只认夏为祖先,不认夷蛮戎狄,是典型数典忘祖;而游牧民族只认戎狄为祖,以夏为敌,亦犯了同样错误。因此匈奴后裔赫连勃勃坚信匈奴为夏后氏之苗裔难能可贵:“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祖宗重晖,常与汉、魏为敌国,中世不竞,受制于人。逮朕不肖,不能绍隆先构,国破家亡,流离漂虏。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5]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元曰龙升,改元凤翔、真兴,国号大夏,真心复兴大夏王朝;为李世民、元昊等复兴大唐、大夏树立了榜样。作为游牧与农耕民族结合的产物李世民率先高唱夷夏一家:“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犹爱之如一”[6]。北方诸游牧民族在缔造中国历代国都和中华民族与文明过程中作用不亚于南方农耕民族;汉族本身或中华民族与文明实质上是游牧与农耕民族与文化反复混合的结果!

历史卷上册是汉民族发展史,下册是汉民族区域史分别记述了华南、华东、华中、华北、东北、西北、西南民族发展史。族群卷先介绍了族群结构理论,具体探讨了汉民族族群结构;然后分别记述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北、西南汉民族不同族群的状态,详细展示了不同地区汉族不同族群状况,相当于汉民族地方志。充分展示汉民族多样性的同时强调统一的凝聚力,使汉民族这个雪球越滚越大也越滚越结实,从人类学角度阐述文化认同、涵化作用、政策调适是汉民族统一趋势凝聚力的深层次原因。汉族血统和文化均是混合而成,是一个和而不同的整体,内部差异巨大又高度认同。

血统复杂万家姓。分子人类学也证实了汉族基因并不单纯,是不同族群混合而成,体现出遗传多样性。基因研究可部分反映史前人类多次迁徙复杂过程[7]。东西南北汉族遗传结构因时间和迁徙而变化,汉族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汉文化对其他人群征服和同化,现今各地汉族人群mtDNA 世系可反映其历史遗传和迁移印记[8]。历史上汉族曾有3次大规模南迁,这也可以从分子遗传学印证,男性起了更重要的作用[9]。“夷娘汉老子”,汉族形成是一个多民族群体接触、交流、联结和融合的复杂过程。迁移过程中北方移民与当地居民不断通婚,北方先进文化不断向南方扩散,汉民族在交融中逐渐形成。汉文化扩散伴随着大规模人口迁徙,但由北向南的人口迁徙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男性。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Y染色体类型及频率分布相近,父系受到南方原住居民影响很小;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线粒体类型分布不同,母系南北汉族之间有显著差异[10]。

汉族只是文化上而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汉族本身是多源基因库被同一个文化(汉文化)同化、融合的产物;没有独特基因,所有基因均与其他民族共享。从血统而言汉族不仅囊括了东亚全部常见基因类型Y染色体单倍群O、C、N、D,亦有少量印欧人中常见基因R和犹太人中常见基因J和E,还有美洲最常见的Q,集了欧亚大陆和美洲基因之大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联合全国29家研究机构首次公布了来自27个省、直辖市8个民族1万余人高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及表型系统性分析结果,覆盖中国7大地理区域包括了人口排名前10的汉族、壮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藏族和蒙古族,显示了中华民族跨地理区域人群遗传背景多样性和复杂性。汉族人群可显著分成7个亚群:北方汉族、西北汉族、东部汉族、中部汉族、南方汉族、东南汉族和岭南汉族[11]。“汉族基因组计划”( PGG.Han)数据中央存储库存档114,783名汉族个体全基因组测序及全基因组SNV数据,代表了中国34个行政区中33个以及新加坡地理亚群;可视化分析展示汉族人口精细遗传结构、标记推断出进化关系和种群分层[12]。PGG.Han不仅提供了汉族人群的精细人群遗传结构图谱和可视化等位基因频率地图,还整合了3个实用在线分析工具;包括祖源推断(Ancestry Inference),基因型填补(Genotype Imputation) 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Han100K计划成员单位和合作者可以通过链接查询,并且处于持续更新中。用户可以上传自己样本数据,利用数据库中存储汉族自然人群参考数据集进行在线分析,可促进对汉族人口结构和历史的了解和研究[13]。

三、百炼成钢 多元一体

如果说政治经济史是一个民族的骨骼血肉,那么风俗文化才是其思想灵魂。风俗是活态文化,文化是精神风俗。徐杰舜在民俗学与文化学上亦下了很大功夫,试图集汉民俗与文化研究之大成。风俗是民间文化,亦是民族和族群标志。元朝李果《风俗通义》题辞:“上行下效谓之风,众心安定谓之俗”。明朝陆树声《陆文定公书》 云:“介于上谓之风,效于下谓之俗”。《汉族风俗史》是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期待之作,写作之前他就题写了书名,完成之后又亲自作序肯定推荐:这部著作上至中华民族源头下到民国时期历史之长足以包容汉民族风俗源起、发展整个过程,以历史为经风俗为纬比较详尽地描述了汉民族风俗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并努力揭示汉民族风俗的特点和演变规律,材料翔实观点明确,难能可贵。它不仅是有志于学习研究汉族风俗者的好教材,亦是所有中国文化爱好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好助手[14]。《汉族风俗史》改变了中国民俗学研究重志轻史的倾向,重视风俗民族性和历史性,为中国风俗史研究做了很好的示范。徐杰舜认为风俗是民族或族群模式化的习惯。他们将《汉族风俗史》 全5卷压缩成了风俗卷上下册。绪论介绍了风俗定义、汉民族风俗研究历程和汉民族的风俗形成与发展历史。然后分章论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汉民族风俗习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生产、生活、岁时、礼仪、信仰、社会风俗,详略得当地描绘了一幅完整的汉族立体风俗全景图。

民族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史亦是民族史。徐杰舜等将汉民族文化底蕴追溯到了黄河、长江、辽河、珠江流域,认为炎黄与东夷文化是汉文化两大主源,苗蛮百越与戎狄文化是两大支源。夏商周三代华夏民族文化构建具有文化凝聚作用,夏人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春秋战国轴心时代百家争鸣,仁者爱人,玉不去身,出礼入刑,教之春秋,大象无形,天人合一。秦汉时期大统一是汉民族文化形成关键期。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汉民族文化大发展,到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峰。他们将炎黄夷夏文化并重、苗蛮百越与戎狄文化并立,又一次阐述了汉文化多重来源与复杂性。汉代佛教传入,激发了儒家与道教文化发展,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碰撞与交流,宋元明清时代达到了三教合一和谐共处的境界。诸子百家义不帝秦,有教无类夷夏之辨,儒墨竞争儒法斗争儒道互补儒佛会通,增强了汉民族文化的韧性与复杂性。汉族文化与风俗千锤万炼刚柔并济,经过灵魂锻炼汉族文化圈成了巨大的缓冲体系。当大秦景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传入时亦未发生激烈冲突。由于没有反犹主义,宋代开封犹太人大都自然而然融入了汉族之中。元明清时期伊斯兰教东向发展,部分汉人皈依伊斯兰教成了穆斯林回族,出现了汉式清真寺,也没有引起汉族太大反感。汉族穆斯林王岱舆晚年自号真回老人,四教博通,以儒诠真,有《正教真诠》 《清真大学》 《希真正答》传世,是伊斯兰教汉学派代表人物,与马注、刘智、马复初并称四大回族著作家[15]。文化上多元一体体现在三教合一五教一贯六教并存,明清以降汉族有人信基督教、天主教,不是没有碰撞,多教互补耶儒汇通是主流。汉族历史悠久接触过世界上各种主要宗教,人口众多有信仰各种宗教的自由,因此汉族不会总体皈依某种宗教。地球上许多民族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却不像汉族一样有不信宗教的自由,也很少有改信宗教的自由和信仰多种宗教的自由。汉族是真正宗教容宽信仰自由的民族,以汉族为主的中国就成了真正人类宗教的百花园,不仅有古老宗教的遗俗,亦有新兴宗教的活动。当代玄奘徐梵澄体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兼容并包。他从古梵文译出印度“圣经”《薄伽梵歌》:“五天竺之学,有由人而圣而希天者乎?有之,薄伽梵歌是已。世间,一人也;古今,一理也;至道又奚其二?江汉朝宗于海,人类进化必有所诣,九流百家必有所归,奚其归?曰:归至道! 如何诣?曰:内觉。六大宗教皆出亚洲,举其信行之所证会,贤哲之所经纶,祛其名相语言之表,则皆若合符契。谅哉! 垂之竹、帛、泥、革、金、石、木、叶,同一书也;写以纵行、横列、悬针、倒薤之文,同一文也; 推而广之,人生之途,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可喻已。”[16]各时代各民族圣人所“见”所“证”之道相同, 《薄伽梵歌》精神“合于儒,应乎释,而通乎道矣”。

汉民族人口之多是不同民族混合而成的结果,汉字巩固了民族的凝聚和认同。方块字规范了汉语,汉语强化了汉族的凝聚力。汉字是民族文化稳定持续的象征,亦是汉族绵延的标志。汉字与汉族相互塑造,互为因果。徐杰舜宣称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族,汉字就是汉族灵魂和根的象征。语音会因时因地而变,如果语言文字经常变换或分化难以形成巨大的民族共同体。罗伯特·迪克森《语言兴衰论》提出了关于语言变化裂变-聚变模式。语言谱系树模型建立在语言裂变现象基础上。他发现近10万年来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不仅有裂变还有聚变,聚变稳态还会不时被打断。他试探性地将众所周知的汉藏语系分成藏缅语系和汉语系[17]。前者以裂变为特征分化成了多种语言,后者以聚变为特征融合了多种语言。汉语“一字多音”“一义多词”的现象表明汉语有多重来源[18]。孤立结构、两可词序、杂交语序或句法表明汉语是典型的混合语。根据普通语言学原理越是混合语言形态脱落越快,汉语孤立结构形成源于其混合性和方块字书写。汉语由原始黏着型演变为孤立型,主要采取语序、虚字和语气来表示语法意义。汉语、日语、韩语是东亚也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混合语,把它们纳入任何语系都不合适。它们是语言的海洋或湖泊,不断吸收容纳其他语言形成独具特色的混合语[19]。

四、纵横四海 人类一家

古有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的说法,今有四海之外均有华人的事实。徐杰舜海外华人研究深受人类学家李亦园和历史学家王赓武先生的影响。海外华人可以从社会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来研究,有人提出过殖民论、亲戚论、移民论、国籍论、民族论等观点。他们钻研了世界移民研究离散论、移动论、推拉论、网络论、连锁论解读,都不足以解释华人大规模海外迁徙活动。博釆众长对分布世界各地3000余万华侨华人进行系统分析综述,探讨了华人华侨学的创立及其研究范式,深刻领悟到汉民族是全球分布世界性民族:汉族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独步全球。

夏商周三代是汉民族海外移民的萌动期,殷人东渡移民美洲、箕子走之朝鲜和秦代徐福东渡日本不止是传说,可能还真是历史。北方汉族与日本人基因构成大体相同,只是构成比例略有差异。汉唐是汉民族海外移民开启期,造船业兴旺导航术发达港口航线相对固定,汉民族大量南移同时开始向海外扩散,鉴真和尚百折不挠历经千难万险抵达日本。宋元两代是汉民族海外移民初发时期,航海技术大发展,成功横渡印度洋考察非洲和澳洲,下南洋开始成为潮流。明代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外活动巅峰,接着跌落低谷是400年海禁期,仍有汉人反海禁冒百死下南洋,东南亚出现了汉族移民群体如马来半岛峇峇人、越南明乡人、缅甸桂家人、泰国洛真人、菲律宾密斯蒂佐人和印度尼西亚伯拉奈干人。近现代是汉民族走向世界海外移民的大发展期,相继大规模移民美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20世纪末全世界共有华侨华人3000余万,集中分布于140余国,其中亚洲34国,欧洲26国,非洲33国,美洲33国,澳洲及太平洋岛屿14国,超过100万人口的有8个国家。著名人类学家巴斯曾将民族比作族群岛。汉民族如此浩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民族,徐杰舜称之为太阳族、海洋族。

汉民族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安土重迁的定居农耕民族,海外移民显示了其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性和乘风破浪的海洋习性。没有一个民族比汉民族更适合四海生存,近千年移民史表明汉族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民族。一是宽容,在性和灵方面无不通融:可以与人类任何民族合作结合。异族通婚一直被鼓励,从未被汉族禁止。没有通婚禁忌,几乎可以与所有民族、不同国籍、语言与宗教信仰的人结婚生子。汉族历史上很少遭受宗教迫害,对各种宗教不容易坚信也并不反感,生活在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社会也从容自在。儒家文化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海为家天下主义亦为移民提供精神动力。二是饮食百无禁忌,适应地球上所有生态文化环境。汉族没饮食禁忌,食谱之广举世公认。有些民族忌食猪肉和牛肉,有些民族禁食马肉和驴肉,有些民族不食鸡和鱼,这些都是汉族的美味佳肴,包括下水杂碎。《本草纲目》指出几乎所有动物和植物不仅可以食用,而且可以治疗百病。《救荒本草》详细介绍了各种植物加工食用方法。汉族饮食之丰富举世无与伦比,烹饪技艺亦是世界一绝;汉族所到之处都可广开食源。此外,汉族并不反感其他民族特色饮食,对清真食品亦爱之如故。因此汉人所到之处生存上都不是问题,结婚生子也易如反掌。百川归大海形成大洋,进入世界七大洲,没有井水的地方也可能有汉人。

明清时期中国人下南洋热潮是由于国内发生诸多动荡所引发,但前往南洋的中国人并没有以野蛮方式对待当地人,落后的南洋地区现实窘迫地接受先进文明的滋养。而如今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并没有绝对优势。最近几十年不少中国一流人才走进了世界最发达国家,美国硅谷是海外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民族只是一种人类历史文化现象,久经考验的汉族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影响,民族主义并不严重。汉民族之所以这样壮大靠的就是宽容和开放。

汉族在中国是多数民族,移民他国就成了少数民族。海外华人是生活在异民族文化中的特殊群体。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历史研究》并没有非常重视中国。晚年他寄托世界的希望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结合: “我所预见的和平统一,一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轴为中心,不断结晶扩大起来的。我预感到这个主轴不在美国、欧洲和苏联,而是在东亚。”[20]西方文明的优点在于不断发明创造、追求向外扩张,是“动”文化;东方文明的优点在于和平处于守势,平稳调和,是“静”文化。西方在经济和技术上征服和影响了全球,却留下了政治上民族国家林立的超级难题。汤因比对未来人类社会开出的药方不是武力和军事,不是民主和霸权,而是文化引领世界,这个文化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21]。现在东西方真正互动起来了,欢迎外国人来华访问旅游学习工作,同时让更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正在重新塑造人类文明。

五、结语

《汉民族史记》亦记录了作者的探索的历程,引用了上千人数千篇著作,是了解汉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分布百科全书。族群卷与历史卷下有交叉重叠之处。语言还可以更精炼,配图可以更精致;可以改进的地方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更多。但确实超过了个人或自助团体的能力,本来应该是一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徐杰舜先生凭一己之力在亲朋戚友帮助下就完成了这一巨著。司马迁《史记》亦是私家著作,倾尽毕生心血完成却只能藏之京城与名山;在屈辱中英年早逝,待武帝死后多年才得以流传。徐杰舜比司马迁要幸运,马拉松式探索著述完成能顺利出版,从容应对批评赞赏,可喜可贺。 《汉民族史记》 不如《史记》精彩经典,但更纵深宽广,可称汉人全球史。范文澜《中国通史》和郭沫若《中国史稿》都是未完成交的响曲。《汉民族史记》著作规模已赶上汤因比《历史研究》 和杜兰特夫妇《世界文明史》,研究深度和可读性方面还略逊一筹; 但足可以弥补上述两书东亚地区中国历史或汉族文化之缺陷。实际上《历史研究》 《世界文明史》也只能算半部人类史,两书作者都不通晓中文,汤因比晚年才认识到中国文明的真正重要性,而杜兰特夫妇关注重点一直在西方。汉族是地球上最大也是最复杂的人类基因库和文化群体,基因和文化来源都不局限古今中国;从全球透视汉族,理解了汉族才能真懂人类。

聚合与离散是全球史研究重要视角,青铜与游牧文化离散和汉民族文化聚合是两个极好例证。青铜技术起源于西亚,然后扩散到整个旧大陆;与此相关的文化要素有小麦、砖和黄金崇拜。游牧文化形成于中亚,与印欧文化形成和印欧人扩张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汉文化是聚合而成。本土起源猪、狗、鸡和外来牛、马、羊组成了六畜,外来麦与本土稻、粟、黍、菽构成了五谷。牛耕姗姗来迟,犁耕与锄耕互补形成了东亚农业传统。丝绸西传,毛毯东播,丝毯是东西文化交织的象征。舟船车马在中原交汇。夯筑本土起源,秦砖或周砖源自西亚,夯土城墙外砌砖边是东西合璧。土葬是东亚文化特色,火葬源自中亚,土葬火葬并行不悖。礼乐文化源于新石器时代,好战风尚来自中亚,祀与戎均成国之大事。玉文化源于新石器时代,金崇拜始于青铜时代,玉振金声集大成。祭祖是东方特色,拜天是中亚传统,敬天法祖两不误。上述10个方面综合比较研究均可证明汉文化“双螺旋”特性: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是汉文化的基础;青铜时代游牧文化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汉文化。离散如裂变反应,是文化传播或扩张的主要形式;聚合如聚合反应,是文化进化加速的根本动力[22]。

历史学家王毓铨为白寿彝主编的百卷本《中国通史》所写贺诗云: “积一代之智慧,备百世之长编”。《汉民族史记》积一族之智慧,备人类之长编;为全球人类比较研究提供了海量资源。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多个文明之间展开比较找到世界连为一体的契机和线索,东西对比或中外比较才能更透切地理解个人、民族、国家、人类。汉族从来不是独立形成的,而是与不同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滚动发展壮大的;现在更不可能孤立发展,与世界各族人民建立了难以尽述的复杂关系。汉族在饮食、婚姻、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方面如此独特代表了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部《汉民族史记》就是半部人类史。

徐杰舜50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研究汉族,但他绝不是汉民族主义者,他同样关注少数民族和中华民族,并分别出版了多种专著。《汉民族史记》 出版之前已经出版了《中华民族史记》 和《中华民族认同论》探讨中华民族形成与认同,之后又出版了《磐石荔波:中国民族团结县域样本研究》论述荔波县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和谐共处亲如一家堪称民族团结的榜样。年近8旬退而不休依然活跃在民族研究第一线,继“雪球论”后提出“链性论”丰富和发展了费孝通多元一体说:中华民族总过程三阶段划分和延续不仅是历史演进先后连续,更蕴含了历史逻辑的内在连贯,汉族只是其中的核心环节。“链性论”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重置于过程论视域揭示出中华民族演进过程的三条动态历史链条:第一历史链为华夏民族,第二历史链为汉民族,第三历史链为中华民族,三条链条构成了中华民族整合凝聚的“合链”[23]。

徐杰舜还是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界的社会活动家,他创办人类学高级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18 届会议,团结两岸三地民族学家与人类学家,倡导和开拓了许多新兴的研究领域。他对老一辈学者毕恭毕敬虚心学习,与同辈学者和谐共处友好交流,对晚辈同行亦热情周到常携手合作,是民族学与人类学界的黏合剂。长年身处边陲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民族大学,心怀汉族与天下,心血和汗水浇灌之花《汉民族史记》获得了普遍好评,得到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杨圣敏与中国人类学学会会长郝时远的高度评价,联袂推荐。从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进行纵横扫描,徐杰舜为汉族谱写了波澜壮阔的交响曲,亦为自己树立了不朽的学术纪念碑。

猜你喜欢
汉族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活性测定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