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质量一体化建设

2020-03-03 05:53陈恕平赵海波屈志奋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育人

陈恕平,赵海波,屈志奋

(岭南师范学院 党委办公室,广东 湛江 524048)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出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 “十大”育人体系(1)见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2018年5月25日、10月22日,教育部先后开展两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求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这充分说明了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构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和“三全育人”一体化育人体系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重要课题。下文重点从推进高校立德树人质量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建设的主要路径等三方面作出探讨。

一、推进立德树人质量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推进立德树人质量一体化建设,要始终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精准把握其目标任务、根本立场以及实现路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立场和本质要求,谓之“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和表现形态,谓之“量”。实现“质”与“量”的高度统一,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推进立德树人质量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义。

(一)根本任务:培养能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培养什么人”包含三重意蕴:一是在本质属性的层面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立德树人的本色和初心。无论未来的教育呈现何种样态,社会主义的航向不能偏、社会主义的本色不能褪。二是在角色定位的层面上,着力培养能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特别强调的。时代新人和建设者、接班人都是树人的目标任务,是教育人之为人的三个面向。三是在素质结构层面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对人才素养的结构定位。从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充分体现了党的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只有不断完善人的素质结构,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办学人才培养的角色定位和本质属性。

(二)根本立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教育的初心使命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使命、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立场,就是要做到“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为党育人与为国育才也是统一的。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铸魂育人的基础工作。

(三)根本路径:“三全育人”

立德树人作为一个教育系统工程,具有高度的协同性、连续性和整体性,这主要表现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里面有三个量度:一是主体的量度,要求全员协同参与,构建党委统一领导、行政部门分工负责,党、政、教、团、学各尽其职、协同联动的全员育人共同体。二是时间的量度,要求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生大学学习生涯全过程,没有时间断点和“假期”,“24小时不打烊”,打造完整的育人时间链。三是空间的量度上,要求覆盖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的方方面面,构建全方位育人立交桥。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跳板”,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量度的高度统一,是推进立德树人质量一体化建设的根本路径。

二、当前立德树人质量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培养什么人的目标任务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立场都是立德树人质量一体化建设中“质”的方面,对怎样培养人的根本路径具有规定性。反之,怎样培养人的量度则直接影响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任务和根本立场的“质”的呈现。当前,高校立德树人质量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质”和“量”两个层面。

(一)对立德树人“质”的聚焦还不够突出

1.立德树人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定位还要进一步聚焦部分教育工作者没有把培养学生提高到培养能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高度来看,片面地以为教好书、管好人、学生不出事就是培养人;对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缺乏深刻的思考;在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方面还有差距;部分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缺乏高度的认识,没有站在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的战略高度去设计,往往把学科专业的功能定位当作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很好凸显服务国家社会发展需求、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价值导向;存在部分院校片面追求就业率以及部分学生没有树立科学理性的择业观等现象。

2.“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保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办学治校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校党委在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在传播党的声音、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离“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与“四个相统一”的要求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还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上下足工夫,进一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五育”建设不平衡不充分,德育为先不彰显部分高校或教育工作者长期受到“应试教育”“学科教育”的影响,对立德树人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以为教育就是知识教育,就是传授学科知识,甚至就是教材教学;部分高校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没有充分贯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片面的理解,过于重视孩子的才能的开发,疏忽了对孩子的人格的熏陶养成,长久以来导致了孩子的片面发展;部分学生对自身综合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对健全人格的养成不够重视,片面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轻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养成,没有看到非智力因素对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对立德树人“量”的建设还不够健全

1.育人共同体“形聚神离”,协同不足不同的教育主体间缺乏系统联系和高效协同,教学、管理和服务各育人环节没有相互打通,存在“各自为战”“单打独斗”,没有很好形成育人合力。比如,部分专业教师重教学轻育人,部分管理人员重管理轻育人,部分科研人员重科研轻育人,部分后勤服务人员重务工轻育人,部分政治辅导员重学生事务轻思想政治引领等等,党、政、教、团、学等系统没有牢牢扭住“树人为核心、立德为根本”这个关键点,没有高度聚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在履行部门职责主业上偏离立德树人的根本,导致难以发挥凝心聚力、协同联动的育人作用。

2.育人“时间链”不完整,没有形成育人“回路”部分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轻视课后互动,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信息、能量的传输、反馈没有形成“回路”。有的老师课堂上只是念教材,没有当好“引路人”,课后甚至成了“路人”,课上与课下容易形成“两张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部分学校比较重视大一与大四的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教育以及社会实践,较为轻视大二、大三有关方面的教育,导致形成“两头重中间轻”的薄弱环节。此外,在教学、管理和服务各环节,存在较为重视在校期间的教育管理,轻视寒暑假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倾向,假期期间育人“时间链”有断点,没有形成抓长久、长久抓的体制机制。

3.全方位育人“立交桥”没有联通,“十大育人”网格没有健全在物理空间上存在学校办学空间受限、不能较好满足学生的学习、实验、实训、文体生活等需要,办学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宽。在育人资源的投入上,过于重视硬件设施的使用和显性课程的打造,轻视软件设施和隐性课程的打造,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挥环境氛围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没有健全,内在的协同、联动、共建、支撑需要进一步打通。总的说来,就是“十大育人”体系网格化、一体化育人格局有待进一步健全。

三、推进立德树人质量一体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推进立德树人质量一体化建设,要紧紧扭住立德树人的“质”和“量”两个重要方面,理清其内在逻辑关系,畅通渠道,解决突出问题,实现互联互通,构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

(一)固本强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1.强化理论武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实质上就是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去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就必须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理论方针政策,就是要抓好理论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2]。强化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区、进社团、进头脑,这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基础工作。

2. 坚守初心使命,加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机制保障教育的初心使命和根本立场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点要旗帜鲜明地亮出来。要坚定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导办学治校,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这两个“坚强阵地”只能加强,不能弱化。要推进教育战线的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办学治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要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做到“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爱党”。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和学术探究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不能等同于”的重要论断:既不能把探索性的学术问题等同于严肃的政治问题,也不能把严肃的政治问题等同于探索性的学术问题,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公开宣传有纪律”[3]37。

3.坚持“五育”并重、德育为先,实现综合协同育人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高校更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五育”并举。培养能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立足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的结构性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进一步调整,强调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重,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广大教师要深刻把握“五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坚持育人与育才的辩证统一,坚持育人先育己,育人德为先,聚焦解决德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知识为谁所学,人才为谁所用”的问题,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等倾向,更加体现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要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健全人格的养成,引导家长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综合协同育人。

(二)多措并举,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

1.落实主体责任,全员育人同向同行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推进立德树人质量一体化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还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都明确提出“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这充分说明了主体的量度在构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中的首要地位。“三全育人”不是“独角戏”,而是“交响乐”,自编自导自演是行不通的,要的是多声部协奏。无论是教学一线、管理一线还是服务一线,每名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牢“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凡是不利于立德树人的做法都坚决改过来。各职能部门要坚决避免“各自为战”、互不相干、甚至互相掣肘的现象,在部门工作出现冲突的时候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和而不同,凝心聚力,形成立德树人的最大合力。

2.健全长效机制,全过程育人抓细抓长立德树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特征,聚焦现实问题,用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动态以及舆情动态,积极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当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和陪伴者。要全面检视全过程育人“时间链”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寒暑假、重大敏感节假日期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教学工作有假期,立德树人无假期,把立德树人工作抓细抓长。

3.完善“十大育人”体系,全方位育人互联互通“十大育人”体系全面覆盖了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一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十大育人”的方方面面。二要实现“十大育人”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育人的“立交桥”。这就要求在完善“十大育人”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其内在关联,整合其内在要素,贯通其内在功能,实现一体化建设。以“大课程”的视域看,“十大育人”体系就是“大课程”的具体化和细化,因其实施方式、途径和显示度有所区别,“十大育人”体系可以凝练为“三维”体系。一是以课程育人为主体,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在“十大育人”体系的主体作用,以思政课程为引领、以课程思政为辐射、以一流课程为标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二是以文化育人为联结,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联结纽带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贯通起来。三是以组织育人为支撑,在发挥课程育人主体作用和文化育人联结作用的同时,还需要高效的组织力和强大的支撑。这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强化组织育人的引领、凝聚、支撑和保障作用。在这样的逻辑关联上,构建“课程主体·文化联结·组织支撑”的“三维”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互联互通,切实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

综上所述,推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质量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围绕根本任务、站稳根本立场、明确根本路径,以课程育人为主体、文化育人为联结、组织育人为支撑,完善“十大育人”体系,构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