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当代劳动与休闲
——基于马克思劳动休闲观

2020-03-03 04:52:44周德红施金超
理论界 2020年9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者劳动

周德红 施金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休闲时间已经有了极大的增加,休闲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一方面是以“996”工作制为代表的对加班文化的宣扬,另一方面是消费主义下的休闲观念异化。劳动是否真的让人幸福,休闲是否必然走向堕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此,积极反思当前的劳动与休闲现状,准确把握劳动与休闲之间的联系,对于树立新时代的劳动观与休闲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的劳动休闲观

劳动与休闲作为表征人类生活方式的两种基本样态,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虽然未曾正面论述过休闲这一概念,但是在马克思有关异化劳动、自由劳动的分析考察中都渗透着休闲思想的意蕴。劳动为休闲提供基础和前提,休闲是劳动的最终指向和归宿,二者辩证统一于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是人类获取自由的重要保障。

人类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即劳动,才能满足自己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需要,“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条件。在基本的生活需要被满足之后,休闲才得以登上生活的舞台,知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更高层级的需要在此基础之上不断产生,这就要求现实的生产劳动能够提供新的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此外,劳动影响着休闲的性质与状态。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是人自身力量得以确证的现实途径,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条件之下,劳动成为了脱离于人本质之外,与人相对抗的外在活动,它使人处于一种奴役状态,陷入一种非人的境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这种异化劳动做了揭露与批判,其中也隐含着对由此所带来的异化休闲的批判。私有制之下,资本家眼中的工人只有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而对工人来说,其他休闲享乐的需要只是一种虚妄,休闲成为一种与工人相对立的“非休闲”,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利益工具。工人的异化休闲对应着资产阶级的异化休闲。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本性侵蚀着资本家的精神状态,不断膨胀的欲望和对财富的渴求使得资本家陶醉于金钱的诱惑,丝毫未能察觉自己早已成为资本傀儡的现实,仍将之视作一种享受而自得其乐;另一方面,资本家无节制地消费与挥霍,自身的主体性遭到破坏,最终沦为财富与欲望的奴隶。

休闲又是劳动的最终价值旨归。“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可供个人随意支配的闲暇时间,是劳动者生活时间的一部分”,〔2〕在马克思那里,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自由个性,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空间。休闲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其背后蕴含着的是对人的独立性、创造性与自由性的价值肯定。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共产主义自由劳动是劳动者作为真正主体而进行自愿的劳动,不再是作为客体而被迫进行的劳动。劳动者在自愿的条件下,共同支配生产资料,人人都是劳动者,劳动在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分配,因此,每个人的劳动时间都将大大缩短,属于个人支配的自由时间将会增加。每个人都能充分地自由全面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享受自由劳动带来的丰富成果,享受自由时间带来的愉悦感。劳动不再是谋求生存的手段,而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自由时间的获取是劳动的主要目的,自由时间的增多意味着人摆脱物的束缚,向着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迈进。人能够在自由时间中充分地运用自己的体力与脑力,丰富与发展着人与自然、社会和自身之间的关系,不断张扬和发挥个性潜能。自由时间又为人的志趣爱好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人在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文明成果的同时,开展积极的创造性活动,感受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当代劳动与休闲面临的困境

休闲体现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然而现实中的劳动与休闲却面临着种种困境。

1.资本逻辑引发的劳动认同危机

资本毫无疑问是现代社会最突出的特征,马克思在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资本论》中对资本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正是从“资本和劳动关系”出发,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全部秘密。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就是“资本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形式”,〔3〕资本的二重性使得它一方面能够为现代社会创造巨大的生产力,摧毁一切陈旧的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另一方面,资本又带来了现实的劳动异化,人与人的关系被商品关系所替代,人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日益消磨,最终沦为金钱的奴隶。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也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过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资的对立关系,在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下的劳资关系主要是“对经济利益诉求关系”。〔4〕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资本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开始侵蚀并危害社会肌体的健康,这在社会现实层面的表现就是劳动者地位的下降,劳资关系失衡,劳动的积极性不高,而在社会精神层面则表现为劳动观念淡化和劳动精神消解。资本权利不断膨胀,不劳而获、金钱崇拜、享乐主义等腐化堕落的价值观赢得不少拥趸,资本对劳动的挤压与扭曲使得劳动失去应有之义,只是作为现代人追逐利益的工具而存在。劳动认同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

2.消费主义影响的休闲观念异化

全球化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在信息、技术、资本的裹挟下,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不仅表现为一种生活方式,更演变为一种价值观念,极端地推崇消费至上,将消费作为人生的目的,消解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正是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日常生活的休闲消费化倾向日益严重,符号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等非理性消费现象不断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具物质化与功利性,暴露出社会发展中的种种弊端。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中国逐步进入消费社会,加之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个人的社会地位与自身的经济状况和消费方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人们热衷于物质价值的创造与享受,忽视了个人精神内涵的培养与提高。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释放出巨大的先进生产力,逐渐解放着人们劳动的双手,人们享有更多的休闲时间与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面对不断增加的休闲时间,人们仿佛无所适从,听凭消费主义的摆布。在消费主义的蛊惑下,人们天真地认为自己购买的商品越是高档,就越能够体现出自身的优越感,唯有如此才能满足内心欲望与虚假的感官享受。其实这种消费观念本身是对休闲价值的践踏,是对生命的浪费。休闲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游戏或是消极的人生状态,而应当是一种对生命活动的积极反映。在“享乐至上、消费至上”的消费主义生活价值观的背后,实质是休闲观念的异化,不少人将消费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与手段,盲目追求获取物质利益的快感,因此,对于这些人而言,消费就是幸福,休闲时间与空间全部为消费而服务,劳动之于自由、审美的创造性价值被弱化,异化为消费的手段。

3.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冲突

在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中,劳动与休闲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每个人都能尽情地通过劳动创造丰富的物质成果,休闲也不再是少数人才拥有的权利,自由劳动也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剥削压迫的劳动,而是一种令人快乐和享受的劳动。日常生活中劳动与休闲高度融合,将直接成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好印证,“这种自主自由劳动实际上是休闲化劳或劳动化休闲,是介于劳动和休闲之间的一种人类生存状态,这是模糊了劳动和休闲之间的界限的一种生活”。〔5〕

然而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劳动与休闲有着绝然的分裂。作为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最深远的流派,儒家强调克己复礼,道德感化,重视心性修养,自身反省,不断追求“仁”的境界。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倡导遵循万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其思想中所蕴含的是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二者都排斥了情欲、享乐的冲动,将重心置于安稳与和平之上,当然这种思想观念源自于现实中人们饱受长期战乱的痛苦,对社会安定的向往与追求。但是这也对传统文化中劳动与休闲的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现实的压抑使得劳动成为一种目的性极强的活动,劳动的严肃性和实用性排斥了趣味性和自由性的存在,抹去了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休闲则是近乎纯粹的享乐,日常劳作与生活的烦闷、紧张致使人们在自由时间中耗费了更多的精力用于感官享受,以此来作为自己劳动的补偿与慰藉,劳动与休闲被天然地分割开来。

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之后,人们拥有了比以往更多的自由时间与空间,但是在传统观念影响下,现实中的休闲活动仍是充当对劳动的补偿而存在,片面强调劳动的艰苦,将休闲等同于娱乐,劳动中所孕育着的休闲意蕴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与体现。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冲突,使得人们在认识和处理劳动与休闲关系之时陷入困境,影响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与休闲观

1.开展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必须依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有机统一。从学校与家庭层面讲,要坚持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当前劳动教育已经纳入新时代教育方针之中,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构成“五育并举”的新时代教育体系。发展劳动教育,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要紧紧抓牢“劳动是什么”“为什么要劳动”“如何进行劳动”这三个根本问题,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深化对劳动的认识。劳动教育要以生活为本源,任何脱离生活仅依靠间接经验所获得的劳动操作技能与情感体验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个体劳动知识、技能、态度、方法的习得都必须建立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之上。此外,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目前在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学校主要利用的是显性课程资源,而对于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明显不足,缺乏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性的劳动课程资源。“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应当扎根本土,汲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滋养,创设劳动体验之境”,〔6〕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与关系之中,产生积极的劳动情感体验。

从社会层面讲,要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激发全社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情感。尊重劳动最首要的就是尊重劳动者,要给予劳动者现实的物质基础保障,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在新时代,劳动者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不仅具有追求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同时也有着对物质利益进行公平公正分配的现实需求。因此,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同时,应该正确地处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促成劳资双方实现互利共赢,警惕资本权力化所带来的危害,克服资本的消极影响,防止资本侵占劳动成果。此外,劳动精神的弘扬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建设之中,呼唤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精神内涵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是对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的进一步诠释,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一致性,追求与践行“工匠精神”实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与认同。再次,要发挥劳动模范的引领作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7〕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劳模精神同样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应重视劳动模范的评选褒奖,加强劳模精神的宣传与学习,以此带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激发劳动热情,不断开拓奋斗。

2.培养理性积极的休闲观,发展休闲事业

首先,要加强休闲教育,培育主体的休闲情趣与价值认同,提升主体的休闲伦理道德与意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休闲时代已经到来,这不仅意味着人们的休闲时间的增多与休闲方式的丰富,同时也预示着休闲文化将日益成为占据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文化既包括科学休闲理念与休闲价值观也包含着思想道德等因素,与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一致性,培养正确的休闲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休闲自控能力理应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导向。一方面,要开设相关休闲文化的知识类课程,引导受教育者作出健康的休闲选择。另一方面,也要培养科学的休闲价值观,引导受教育者全面认识休闲的价值,提升休闲的品质与层次。

其次,大众媒体要发挥正面的传播引导作用。人们的日常生活观念往往受到社会舆论等权威存在的影响,从而作出相应的道德判断与价值选择,大众传媒正是社会舆论氛围的主要营造者,对民众的行为意识具有导向作用。新媒体时代之下,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各种信息通过媒体能够得到迅速传播,然而现实中各种媒体信息良莠不齐,内容真假难辨,反而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滋生。因此,大众媒体必须明确其责任,发挥正面导向作用,回应休闲生活中的敏感问题,大力宣传积极的休闲文化,引导民众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再次,政府要大力发展休闲事业,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与条件,休闲环境既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包括和谐的社会环境。一方面,要摒弃违背自然规律的生产方式与价值取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环境修复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只有与自然融为一体,爱护自然、敬畏自然,方能实现休闲本真的存在;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休闲政策,加大对休闲公共事业的资金投入,促进休闲事业发展。比如增加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以及其他文化休闲中心的建造数量,为影视、图书出版提供优惠政策等,为人民践行健康积极的休闲观念提供基础设施的支持。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筑制度保障

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休闲是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二者都关系着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如何在新时代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克服劳动异化和休闲异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仅需要有观念上的提升,更应有制度上的保障。

社会制度的保障是克服劳动异化和休闲异化的重要途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与休闲的剖析,揭示了劳动异化和休闲异化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并最终走向消亡的历史过程。尽管我们尚未迈入共产主义阶段,但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为此,要不断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建设,让劳动者能够切实地感受到自身作为劳动主体的能动性,同时享有作为休闲主体的满足感。一方面,建立健全工会制度。工会作为基于劳动者共同利益而形成的社会团体,在化解因劳动异化而造成的社会矛盾中具有重要作用。支持工会参与立法活动,加强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问题的监督,监督政府和企业妥善制定劳动报酬政策,合法行使相关权力。工会同时要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提升劳动者的道德品质与综合素质,培养新时代的劳动人才。其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有效提升劳动者抵御风险的能力,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从原先“吃饱穿暖”的基本要求到如今追求“品质生活”的目标导向,人们的社会需求日益发生着改变,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范围也从小群体拓展至全社会。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能维护并协调好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要保障劳动者合法的休闲权利。完善带薪休假制度,加强对节假日加班薪酬落实的监督力度,扼制部分单位和企业的不合法行为。针对不同群体工作特点制定不同的休假细则,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休闲需求,缓解因节假日人们集中休假而面临的社会压力,创造多元的休闲方式,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者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 09:29:28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热爱劳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