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数据信息的方式日趋多元,高校传统的英语教学平台的滞后性问题也逐渐突出,无法满足英语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国外学者根据互联网技术特征,将移动教学与学习纳入教育研究范畴中,借此突出移动互联网的教育功能。然而我国高校却依旧停留在移动学习平台的引入阶段,对移动课程、移动资源的研究相对不足。“课内+移动学习”模式从根本上整合了移动学习与课堂教学的优势,使高校英语教学在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得到长远的发展,既体现了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实现了英语教学的个性化。
“课内+移动学习”模式促使高校英语教学在互联网层面上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其开展形式灵活多变,师生协作、学生交流的方式也别具一格。可见,该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有利于教师开展以学生为导向的各种教学活动,譬如协作学习、自主探究、读书指导等。然而在能力养成层面上,英语教师依旧需要以课堂为主,合理使用各类移动平台,借助科学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发挥“课内+移动学习”的教育效用。英语教学的移动学习模式,主要指通过科技开发学习资源、服务与环境,为英语教学提供支持与便利的学习模式。虽然移动学习是“移动”的,跨空间与时间维度的,但学习内容却是基于互动性与移动性的资源环境上的,是学生通过移动终端与网络设备对教学知识进行内化与建构的过程。
移动学习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环境已逐渐成熟。从根本上讲,移动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处处可学、时时可学及人人可学”,切实实现了教学随需化、学习随地化及知识泛在化的目标。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因存在拘泥教材内容、轻视学生主体地位与学习兴趣的问题,广受社会各界的诟病,无法满足“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的根本需求。而伴随互联网与多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英语教学发生着质的变化。现阶段,我国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迅速,政府对“互联网+”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极大地推动了高校“移动学习”模式的兴起。
在信息时代,智能终端已经普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因其方便携带、体积小、拥有显著的交互性功能,逐渐受到学生群体的欢迎与青睐。相较于传统学习模式,这种新型的应用学习终端设备的学习模式应用日益广泛。对五所高校45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拥有学习终端设备的学生为89.3%,拥有MP4、MP3等音频播放设备的学生占23%。由此可见,高校学生能够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诸多的终端设备,并使其成为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由此解决了“移动学习”的硬件基础,使“课内+移动学习”更易于推广。
移动学习因移动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学习资源丰富、终端设备普及率高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近些年,部分高校结合传统英语教学的现状及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英语国家文化,通过引导学生探析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掌握英语应用技巧,从而提升英语教学质量。以“课内+移动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有效结合文化教育内涵,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获取英语国家的文化资源,譬如北欧文化、美国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等。从教学层面来讲,文化教育能够帮助教师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以“需求”与“好奇”为导向,促使学生形成在文化学习中自主学习英语知识的意识与能力,继而结合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出英语素养高、表达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能否有效开展并推进“课内+移动学习”学习模式,取决于英语教学体系与英语学习环境是否构建完善。具体来讲,体系完善的学习环境是该模式开展的基础,所以构建满足“课内+移动学习”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是高校英语教师落实该模式的重点,同时也是增强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课内+移动学习”是依托课堂教学的,与移动学习的产生交互联系的学习模式,其得到有效的应用与发展,不仅需要硬件设备与师资资源作为基础,更需要完善的互动型英语教学体系。
“课内+移动学习”模式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对基础技能、知识进行讲解与阐释,并利用多媒体与互联网技术巩固英语基础知识,培养高校学生的写、读、译、说、听等技能。课内教学是开展“课内+移动学习”的先提条件。与传统英语教学相比,该模式注重课堂基础教学,淡化英语学习的进阶训练,将学生的进阶学习过程,转化为移动学习环节,通过“泛在化”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与兴趣,探索自己能接受的、喜爱的、感兴趣的英语学习资源,从而提升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完善英语知识结构。相较于传统灌输式、标准化的培养体系,学生能够得到更显著、更多样化的发展。
信息时代下,互联网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促使通过多媒体、网络实现英语教学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互联网涵盖着丰富的主题活动,能够为英语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素材运用适当,能够有效提升英语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出发,结合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学生呈现出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譬如在讲解语法句式时,英语教师可通过涵盖相关语法知识点的影视作品片段或新闻报道,使学生在获取不同于教材的学习体验时,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英语语法知识。
学生的英语移动学习必须要在教师的管理与监督下进行,如果放任自流,将极大地影响英语教学质量。对此,英语教师可构建一个与学生交流互动的互联网渠道,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思维发生、教学交流、学习互动,提升英语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首先,构建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教师根据学生的在线情况、活跃时间以及资料查阅记录,监督并分析学生的移动学习情况。其次,定期在网络学习平台中发布学习任务,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知识理解状况,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出完善的学习体系。最后,利用大数据技术,检查学生的网络行为,但“既定”的监督管理机制便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对此,高校教师可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查看学生的网络浏览情况,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监督机制。
英语写作学习主要指学生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实现学习目标。国外诸多专家及学者普遍认为外语的输入难以实现知识的有效习得,注重知识传授,忽视知识应用,必将导致知识出现形式化“工具化”的问题。交互活动主要包括语言输出与语义“协商”两部分,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语言教学的弊端。伴随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有效实现英语学习目的。而在教学设计环节,英语教师应以问题或话题作为逻辑主线,组织学生展开形式多样的小组协作活动。成员间可以通过交互平台进行讨论与交流,共同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在实际教学互动中,英语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形式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任务为导向,要求学生通过英语交流方式,交换见解及已获取的英语资料。从教学模式层面来讲,协作学习能够有效巩固学生通过移动学习获得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借助语言输出,提升对既有知识的理解,进而发挥“课内+移动学习”的人才培养与能力养成的功能。
读书指导法共涵盖两个层面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掌握资料获取的途径,其次指导学生巩固并内涵已获取的英语知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英语教师难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特别对习惯大班教学的教师而言,要求其面面俱到,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与操练中,显然不现实。所以“课内+移动学习”需要以读书指导法作为指引。英语教师要在课堂授课中对基础技能、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概念进行必要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开展移动学习活动,譬如引导学生撰写论文,英语教师必须在明确论文撰写要求及基本要素的前提下,传授学生获取英语资料的渠道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探索,能够有效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提升各项素质。
高校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学为主,极易导致学生形成学习惰性,制约了学生探索能力与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英语教师应以高校教材作为基础,充分认识教学大纲具体要求后,通过删减旧、繁、难、偏内容,增加大学生喜爱的、能够理解的社会话题,以此引导学生探索核心问题的实质。譬如在商业道德单元中,英语教师应预先分析单元内容,整合单元问题,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譬如收集与商业道德相关的新闻报道或“商业道德对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等资料。在此过程中,问题设计需要全面、生动、具有吸引力,课外与课内内容的对接应自然流畅,应着眼德育、能力、知识及过程;要由易到难,进而为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提供学习效能感,提升学生对资助学习的认识。大学生在参与探究式学习时,既学到了丰富的英语知识,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畴,明确了自身的不足,进而使英语学习过程称为生动有趣的学习环节,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然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活动开展前,对互联网现有的英语资料进行探索与分析,以此确保问题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而在内容层面,英语教师还应保障课外知识的延展性与趣味性,尽可能地将文化、历史、绘画等艺术学科引入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以此作为学生持续探究英语知识的“兴趣点”。首先,在初始阶段,英语教师需要根据英语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科特点、发展趋势及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与能力特点,详细介绍相关职业或岗位优势,构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明确英语学习目标。进而利用马克思辩证法探析个体发展、移动学习及课堂教学的辩证关系,深化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最后,提供能够帮助学生个体发展的移动学习资源,并通过问题设计,维持学生持续学习英语的热情。
“课内+移动学习”能够有效整合现代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发挥多媒体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教育功能,从学生个体发展与全面成长的角度出发,以教学模式及授课策略为主,为学生开展移动学习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进而提升高校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率,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落实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推动高校英语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