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建君
■山东省利津县凤凰实验中学
从当下课程改革后初中语文教学使用的部编版教材所承载的内容来看,语文学科远不只是一门基础的培养学生语言认知的学科,更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底蕴、思想认知、情感与价值认知的人文社会学科。其中横贯中西,跨越古今,融汇战火与和平,联结人文情怀与科学发展等育人素材的编排,无处不在地渗透着德育要素。
德育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于人类社会发展而言,涵盖人文情怀、公序良俗、家国之爱等方面;于个人健康发展而言,涉及道德品质、价值选择,以及心理健康。而这些内容无论是在教材内容中,抑或在阅读、写作、表达能力训练教学中都有所体现。为了利用好语文学科这一主要渗透工具,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过程中,需要仔细梳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精准渗透德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部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直观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以古诗词为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牧的《泊秦淮》、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作都分别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或触景生情,点燃诗人内心的家国情思;或为破碎的山河满怀忧愤,或慨叹世人对家国命运的漠不关心。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冲破时空阻隔,直击人心,引人共鸣的艺术魅力。因此,在引导学生赏析这些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诗作背景、社会发展形态、诗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命运等要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具有代入感地感受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
用“遇见谁,就会成为谁”这句话来描述当下大多数青少年的人生理想选择再恰当不过。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甚至精致利己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青少年更需要拥有尽早“遇见”人生标杆的机会,以便他们能够明确穷尽一生要努力追求的理想与价值,抑或萌发站在巨人肩膀上眺望世界的渴求。初中语文确实具备这样的价值引导作用。在教材中收录的杨振宁撰写的《邓稼先》一文中,所体现出的崇高的人生理想与选择,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毅的奋斗精神,正是对初中生进行理想教育的优质素材。
此外,通过落实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等教学内容,可以带领学生感受我国悠久的建筑发展史,领略我国古时先进的建筑设计工艺,帮助学生从对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认知中,激活具体领域文化的探究兴趣,以及激发他们形成明确的职业理想,而不是局限在课文的学习上。
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想、行为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张扬个性的一面。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对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依然处于有待塑造的阶段,而盲目自信的青春期特征,往往容易让一些自制力与分辨力不强的学生被误导,落入扭曲价值观的网罗之中。因此,该阶段更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育爱心与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错误或行为错误及时给予指正与引导。
结合语文在该阶段可渗透的德育要素来看,在语文教学中,最能直观反映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内容是学生的写作成果。因此,在初中阶段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世界观、人生观导向的作文题目,引导学生积极正面地进行写作思考,借由写作表达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今教育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教师知识传授不足,或者学生知识摄取不足的问题,而是很多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一日趋普遍的现象,直接激化了很多教育矛盾,关乎教育的最终实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可以通过多种策略实现的。比如说,通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实践活动进行渗透。以阅读渗透为例,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可以借助朱自清的《背影》引导学生讨论家庭亲子关系,以及家庭关系中令人感到困惑的事情或情绪。当语文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表达机会时,学生也更容易与教师建立信任关系,进而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做情感疏导工作。
传统教学模式下沉闷的教学氛围致使学生“拒绝”知识与信息的学习,而随着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强调发展学生素养,与之对应的是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可实施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更加丰富有趣,从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打破了过往拘束的教学局面,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德育有效渗透。从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适合在初中阶段开展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形式如下。
无论是辩论课堂还是演讲课堂,其共同特点是依托于强大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果学生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地发表个性化的主张与观点,抑或抒发情感,考验的核心都在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知识储备,亦考验他们的思辨能力与临场心理素质。将德育融入这样的课堂形式,好处在于当学生倾向性地选择了自己的观点立场,他们就会基于自己的核心观点进入深度思考与探究,而他们所能表达的深度则取决于教师对这些课堂形式的组织模式。既可以由课堂教学中自然进入的话题发起,也可以明确地发起主题,组织策划严谨的辩论或演讲。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语文基础知识,也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策划一些学生能够自主组织实践完成的“德育任务”。例如,引导学生对本地区的爱国主义影响人物、具体领域有卓越贡献的人物进行访问、访谈,挖掘这些受访者的人生经历、价值观、个人魅力以及奋斗精神,且将访问过程撰写成稿件,抑或制作为访谈影像资料。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体验记者这一职业角色,同时,让他们在实际的社会实践沟通中,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学习、吸收先进人物的精神,实现语文学科与社会教育职能的结合。
此外,可以根据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设计“在校园内开展德育调查”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不局限使用问卷调查或访问调查的策略,但是最终要将调查分析结果书面化。借助这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德育要素,启发学生从活动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德育价值思考,最终转化为他们个性化的理解与经验。
语文作为众多学科的基础,对学生的艺术感知启蒙、哲学思想启蒙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初中生而言,这个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认知理解能力、赏析鉴别能力以及组织策划能力,如果可以将语文课堂打造为饶有趣味的表演课堂或影视课堂,便会吸引学生自主投入自己需要进入的角色或素材准备职责中。
结合教材内容来看,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分组,组织、筹备、排练及演出郭沫若所著的《屈原》,让学生在探究人物形象、情绪、台词的过程中,感受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与真实的爱国情感,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再如,近些年我国有很多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影、观剧偏好,截取指定时长的影像素材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为了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批判质疑精神,则可以鼓励学生对观看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领悟特定时代背景下的革命精神。
初中语文渗透德育的途径很多,关键在于在该阶段需要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正确的德育价值观内化为他们人生的重要资源,让他们因接受了难忘的德育教学而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