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景芳
作为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蔡和森的思想十分丰富,目前学术界主要集中于研究他的党建思想、史学思想,而对其民生思想尚无系统论述;但事实上,为了解决近代中国民生困顿的难题,他曾作出了长期的艰辛探索,并形成了许多理论成果,这不仅对当时民生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给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经验借鉴。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近代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失去独立、百姓生活困苦,蔡和森自小就目睹了这一社会现实;而酷爱读书的他,由于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少年时期就深具忧国忧民的意识,立志要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随着北上求学、旅法留学,他终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并找到了一条解决近代中国民生问题的新路。
中国共产党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首先体现在对阶级生存困境的分析。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外国资本的大量侵入,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被打破,但封建制度对农民的剥削并没有因此消失。据统计,当时“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占有60%-7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70%的贫农连同雇农,却没有或只占有少量土地。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并把自己收获物的四成、五成甚至六成、七成作为地租交给地主”。〔1〕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使得本就遭受地主压榨的农民,此时还不得不承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双重压迫下,这种剥削更加沉重了。面临着重重剥削,农民的困苦生活只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工人、小商人包括知识分子也都深受其害,生活愈发贫困且毫无政治权利可言,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
蔡和森对这些阶级的生存现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曾描述道:“自资本帝国主义侵入以来,农民所受的政治压迫亦与日俱深”;〔2〕“三代以上的手工生产者一批一批的失其职业”;〔3〕“工人一日不做工,便马上要饿肚皮”;〔4〕“中国的智识阶级真是哀鸿遍野,触目皆是:除很少数做了猪仔政客洋奴西之外,最大多数真是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流离失所穷困无告的可怜品!”〔5〕而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剥削。由此他进一步指出赶走帝国主义、推翻封建军阀是改变民生的关键所在。
一直以来,蔡和森对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工农的生存困境,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而他能够主动去关注贫苦百姓的生活,正是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方面,蔡和森民生思想的形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其中,墨子“以民为本”的思想对蔡和森影响最为深厚;近代中国,普通老百姓受剥削的程度是最为深重的,蔡和森把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6〕解释为要让贫苦百姓过上吃饱穿暖的幸福生活,同时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应以天下为己任,投入到救国救民的具体实践中去,那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己之利害”,〔7〕敢于牺牲个人的利益以换取更多人的幸福。
另一方面,湖湘文化对蔡和森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湖湘文化的一个经典写照,表达的正是湖湘进步人士忧国忧民的情怀,蔡和森在目睹了民生困顿的社会现实后,便立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而后一生都在为民生的改变而奋斗,这正是对湖湘精神的继承;同时,湖湘文化中“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思想也对其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蔡和森在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后,并没有一味照搬理论,而是在考察了国内各阶级的生存现状、生存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变民生的有效举措。
蔡和森并不是一开始就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解决民生问题,早期曾深受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主张通过个人品行的提升来达到改造整个中国的目的,虽然这种想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作为蔡和森致力于改变民生的尝试,是有积极意义的。他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则是在旅法留学期间,通过阅读相关著作,并结合对各国工人运动的考察,蔡和森对这一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马克思主义学说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正好与蔡和森自小立志为贫苦大众谋生存、谋幸福相一致,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无产阶级当家作主成为可能,通过将俄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对比,这进一步让蔡和森看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新路径,即效仿苏俄,走社会主义道路,让工农成为国家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1921年在写给陈独秀的信中,蔡和森指出“马克思的学理由三点出发:在历史上发明他的唯物史观;在经济上发明他的资本论;在政治上发明他的阶级战争说。三者一以贯之,遂成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完全为无产阶级的革命”。〔8〕而革命的目的就是彻底消除经济压迫,人们才能过上为自己而生产的生活。
蔡和森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探索出了一条救国救民的新路,即社会主义道路,由此从宏观上建构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设想。
(1) 关于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对于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直接体现在党的政治责任层面。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以领导无产阶级获得解放为使命,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最大的区别,正如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纲)》中指出,“尤其是在五四以后,证明过去指导革命的党是不行了,要求有新的政党、新的方法来团结组织各种各派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群众,以使中国革命运动进行到底,并领导无产阶级得到解放,这即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应担负的使命,所应有的政治的责任”。〔9〕无论是革命目标的提出、革命道路的选择,还是革命力量的组织等,最终的立足点都是人民的解放,这种解放在近代中国首先并更多地表现在物质层面,如农民拥有土地,工人涨薪、工时减少、工作环境改善,小商人和小手工业者能自由买卖营业等,这都关乎着百姓最根本的需求。
同时,民生问题的解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自北洋军阀统治中国以来,战争连连,“卷入内战的军队,1917年约5万人,到1924年增加到45万人”,〔10〕军费的投入逐年增长,加之各派军阀勾结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农民阶级而言,农村的土地绝大部分被封建地主占有,农民处于极其贫困的状态,他们的劳动能力被限制了,工人阶级亦是如此,他们为了生存不得已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做工,工资低、工作时间长、生活环境差,工人自身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大幅降低,如此一来,自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社会的进步必然要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改变民生是其中的关键一步。
(2) 关于民生困顿原因的分析
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是找到困扰民生的原因,蔡和森对于造成近代中国民生困顿原因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个人层面上升到社会制度层面的过程。他曾指出“日来愈益有感于吾国社会之晦盲否塞,为正人君子心量不大,孜孜然聚其聪明才力于为己,而不肯旁通一点之所致”。〔11〕把造成社会现状的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自私自利,紧接着指出要“以个人之忧共诸天下,以天下之忧纳诸一身”,〔12〕主张通过教育改造个人品行,使得人人都能心系天下,以此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而后提议将新民学会的宗旨定为“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后随着旅法留学期间,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确立,他开始从社会制度层面对造成民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更为深入准确的剖析。
近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这正是造成民生困顿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帝国主义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中国人民进行重利盘剥,“中国的祸根是洋大人”,〔13〕蔡和森指出“许多年来,国际帝国主义用武力迫使中国劳动民众为他们增殖财富,他们握住中国一切经济生命,协定中国关税,使中国永远处于贫困和奴隶的地位而不能自振”,〔14〕由此可见,帝国主义不可能允许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国内各派军阀割据,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连年混战,完全无暇顾及经济的发展,这既造成了对生产的破坏,又导致了高额的军费支出,而高额的军费大多来自对农民、手工业者的压榨,如此一来,底层人民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
蔡和森在对造成民生困顿的原因进行剖析后,立足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从制度前提、经济基础、统一战线、联合苏俄的角度,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
(1) 走社会主义道路,创设民生改变的根本制度前提
前已述及,近代中国民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度现状,因而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前提,就是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蔡和森早前曾提倡过行西方的改良主义,也研究过无政府主义,但在旅法留学期间,随着对各种主义的综合分析,他逐渐明白,在近代中国,只有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成为现实,他指出“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反应,其重要使命在打破资本经济制度,其方法在无产阶级专政,以政权来改建社会经济制度”。〔15〕社会主义实现的途径在于无产阶级专政,这就意味着广大工农将成为国家的主人,他们能够拥有政治权利、享有社会财产、享受社会福利等,由此而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对于如何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即建立苏维埃政权,蔡和森一开始提出进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有局限性的,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未获得充分发展的情况下,直接效仿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行性微乎其微,后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他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才得以愈发清晰准确,在《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前途》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与俄国完全不同的。然而中国革命,按照他客观的意义,无条件的是资产阶级民权革命”,〔16〕这就彻底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赶走帝国主义,在完成这一革命任务后,就不可避免地开始向社会主义转变,即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将会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实现,这就为民生问题的解决创设了制度前提。
(2) 发展生产力,构筑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民生问题的解决,始终依赖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近代中国,无论是封建小农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只可能存在两种结果,地主压榨农民、资本家剥削工人,因而在这两种经济形态下,人们的生活无法得到改善,蔡和森对于这一点的认识十分明晰,他强调只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才能最大程度解放生产力,建立一个真正“民生制的国家”。〔17〕
在讲述《社会进化史》时,他提到“及私有财产制确立,政权集中于少数富人之手,国家遂与社会断绝从来关系,仅代表社会中一小部分人之利益,并且为最少数人用以压制最多数人的武器”。〔18〕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在剥削和压榨本国工人阶级的同时,还通过侵略的形式将这种剥削输出到殖民地国家,如割地赔款、投资建厂、操控关税等,这些压迫最终都转嫁到殖民地的底层人民身上;对于殖民地国家来说,除了帝国主义的剥削,人们还必须承受由本国封建阶级所带来的地租、赋税、徭役等沉重的负担,他们所承受的压迫是双重的。而要想反抗这双重压迫,就必须夺取政权,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蔡和森曾针对工人阶级的生存近况明确指出,“工人要从‘卖力’与‘饿死’两条路中解放出来,就只有根本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制,将一切生产手段——即土地、资本——收归社会公有,才能打破这把工钱制度的枷锁,而直接过那‘为消费而生产’的社会生活”。〔19〕民生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层面的问题,只有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彻底改变无产阶级的生存现状。
(3) 建立统一战线,凝聚改变民生的主体力量
近代中国社会几乎各个阶层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要想解决这些难题,仅仅依靠某一个阶级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联合各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从而凝聚起改变民生的主体力量。蔡和森曾明确指出,“所以革命势力的联合便是国家统一的动力。要求国家统一必须先求革命势力联合。只有革命势力联合才能推翻军阀割据、内乱频仍的残局而拯出人民于水火”,〔20〕而要取得这一“革命势力联合”,关键在于明确革命的对象、革命的领导力量及革命的动力。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革命的对象首先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二者的双重压迫加剧了百姓的生活困境,蔡和森明确指出,“中国自受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治经济日渐崩坏,辛亥革命,政权转移于帝国主义扶植的北洋军阀而益乱”,〔21〕因此,只有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人们才能获得自身的解放、实现民生诉求。
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革命性强加之分布集中的优势使得他们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蔡和森认识到了工人阶级这一优势,他指出,“我们惟望结合伟大的革命群众的势力,尤其是最能革命的工人阶级的势力来统一”;〔22〕但由于国内工人阶级仅占总人口数量的0.5%,基数小,若只依靠他们单打独斗无法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联合其他阶级的力量,即寻找革命的动力,从而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他随即注意到了数量庞大的农民阶级,“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23〕农民占到了人口的绝大多数,且部分工人和手工业者也是由农民转变而来的,“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自然比俄国更加重要”,〔24〕因而与农民这一革命的主力军组成同盟,形成工农联盟统一战线,对于革命的成功至关重要;同时蔡和森还明确提出,要把小资产阶级也团结到统一战线中来,在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手工业者、“智识阶级”饱尝失业之苦,他们也是具有革命性的,能够成为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农民阶级为主力军、小资产阶级参与的统一战线,各个阶级都将直接参与到改变民生的革命斗争中来。
(4) 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助力近代中国的民生改变
为了解决近代中国民生困顿的难题,蔡和森在立足于本国国情、注重国内因素的同时,也十分看重国际力量,他从中国革命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中国与苏维埃俄国的关系这两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强调吸收人类文明的积极因子,是解决国内民生问题的重要外力。
蔡和森在《中国革命运动与国际之关系》中,明确指出“资本世界崩坏的现象:在西方业已行成普遍的无产阶级之革命运动,在东方业已形成普遍的被压迫民族之革命运动;两种革命运动的焦点就是推翻国际帝国主义,两种革命运动的成功就是世界革命;必须使中国革命运动与世界革命运动汇合,中国革命才能成功,中国革命问题才能真正解决”,〔25〕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东方的民族革命与西方的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有一共同的目的,都是推倒帝国主义”,〔26〕因而中国底层人民群众生存境遇的改变与全世界无产阶级地位的提高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必须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紧密联系起来。
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苏俄携手,这是他多次提到的,一方面主张学习苏维埃俄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强调要通过与苏俄的联合获得经济援助,为国内的经济发展筹措资金,与他人不同的是,蔡和森还明确主张学习德国先进的机械技术,他指出“然而这种计划,实为中国民族独立自强的要素,不过其达到之方法,在事实上只有下列二途:(一) 与全世界被压迫民族之好友苏维埃俄罗斯,及已完全解除武装再无侵略能力并且最富机械与技术人材之德意志缔结经济同盟……”〔27〕
除了从宏观上为解决民生难题建构基本思路外,蔡和森还针对各个阶级的民生诉求,从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多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设想。
(1) 以改变工人的生存境遇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工人运动的开展
工人阶级作为最革命的阶级,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领导力量,蔡和森强调必须重视工人阶级的力量、做好工人运动。工人阶级所面临的困境直接表现为工资低、工时过长、生活环境恶劣等,因而做好工人运动首先要以改善工人的生存困境为切入点,成立工会组织,组织罢工,要求涨工资、减工时、改善生活环境、提供福利保障,蔡和森明确提出要“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失业救济与社会保险等”。〔28〕
与此同时,蔡和森通过揭露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勾结起来镇压工人运动的残酷行径,号召工人要联合起来反抗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如此一来,工人阶级在重视本阶级经济要求的基础上,就具有了政治性、革命性的目标,即推翻封建军阀、打倒帝国主义,他指出“中国是国际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殖民地工人阶级天然的负有两重责任:一面应为民族独立的共同利益奋斗、同时应为本阶级的特殊利益奋斗。怎样才能完成这种重大的责任?第一要有明白的阶级意识,第二要有独立的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29〕由此进一步强调“工人运动必须防止两种倾向:第一只顾政治环境,而忽视本阶级目前的经济要求,第二是只顾目前的经济要求而忽略了政治环境的争斗”。〔30〕即工人运动要坚持政治运动与经济斗争同时并举,二者缺一不可。
(2) 着力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为农民提供根本生存依据
“土地是财富之母”,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要素,解决好农民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好土地问题。蔡和森指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由此进一步强调,“现在革命发展,第一当注重的是农运问题;农运是整个革命根本问题”,〔31〕而农民运动的根本目地就是让农民获得土地,正如他所说的“应注重的是革命中的经济问题;革命不仅使政治变化,且要使经济变化……现在革命不仅在打倒军阀与土豪劣绅,起政治上之变化,经济方面,如第一点所说之农民问题,即土地问题,亦即吃饭问题,生活不能解决,革命断难成功。解决经济问题,即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32〕
对于如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他提出,一方面要在农村建立并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大量吸收农民中的积极分子入党,由基层党组织来领导农会运动,以此为基础,抗租抗税、反对征兵,逐步肃清地主豪绅在乡村中的势力,并最终收回土地。另一方面,针对农村地区土匪猖獗、扰民伤财的难题,他进一步指出要妥善解决土匪问题,必须以农会作为切入点,通过教育对其进行改编,使其成为开展农民运动的助推力量,即“尽可能的获得土匪群众之领导权,使之脱离不忠实之首领,隶属于农会之中而改编之。农会是主力,土匪是助力。改编时应加以正式军事教育和土地革命的政治教育”。〔33〕
(3) 积极推动妇女解放,以保证女性的基本生存权利
随着生产的变革,男性在氏族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兴起,女权衰落,女子最终隶属于男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奉行“夫为妻纲”、“三从四德”等准则,女子被多重枷锁捆绑,地位极其低下,这一生存现状,即使在近代中国,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蔡和森曾用“最受压迫”来形容中国的女工,“各大城市,有丝厂,纱厂,这些工厂用极低廉的女工,为资本家每日做工十二小时以上,工资比男工低微,无法养活其儿女。在生产的时候,是子女的生死攸关,但他们没有多少时间休息,请假仍扣工资”。〔34〕而即使是能够接受教育的女学生,她们同样受到社会的歧视,蔡和森提到,“女学生在学校中所受的是良妻良母,‘三从四德’的教育,只准备养成新式家庭中的一文明玩物,她们在学校中书信受检查,社交不自由,爱国运动之遭禁止,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如牢狱中的囚犯”,〔35〕女性所受压迫的程度是极其深重的,她们的权利无法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障;他指出,推动妇女解放、实现男女平等是改变女性艰苦境遇的必然路径。
蔡和森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深受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兰英敢于破除旧社会的三纲五常,与父亲解除婚姻关系,又和兄妹二人一起求学,是典型的新时代女性。1926年,蔡和森撰写《妇女运动》一文,明确指出女子解放之路在于打破旧的封建制度,建立男女平等的社会,号召广大女子应自觉加入到革命运动中去,同时提出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具体举措:第一步是争取当前的利益,女学生要争取通信和社交自由,女工应要求实现男女同工同酬;第二步“引导妇女做广大的社会运动”,〔36〕争得法律地位上的平等,破除就业歧视;第三步,引导广大女性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妇女中的先进分子应深入到群众中去,宣传男女平等、女性独立、女性自由;第四步,“改造社会制度,除去女子所受的经济的压迫,实现男女平等的共产社会”,〔37〕从根本上保证妇女权利的实现。
(4)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切实保障底层人民受教育的权利
封建制度等级森严,教育多为学在官府,底层劳动人民无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做好工农的教育却十分重要,这既是保证其受教育权利的实现,也是切断帝国主义通过文化输出占领思想阵地的关键举措。受恩师杨昌济的影响,蔡和森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指出“且彼欲设平民工厂及银行等,尤非储备人才不行”,〔38〕主张知识分子应以天下为己任,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一方面,他强调要大力开展平民教育,使教育的受众更加广泛,提出既要办好小学教育、又要注重开展工农教育,要多吸收农民子弟入学。另一方面,他提出要丰富教育的形式、革新教育的内容;在1920年5月写给毛泽东的信中,曾建议其在“紧张教书”的同时,大力推进“少年互助团”的形成、并可以通过“贴邮花”的形式进行“文化运动”;对于受教育的内容,他特别提倡新文化,在《妇女解放运动》一文中,他就大力抨击过女子教育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文化。
毛泽东曾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蔡和森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虽然一生短暂,但其民生思想是极其丰富的,他关于解决近代中国民生难题的艰辛探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蔡和森民生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蔡和森强调“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39〕在马克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他深入考察了各个阶层的生存现实,明确强调要依靠人民群众来解决民生问题,号召各个阶级联合起来参与到革命运动中去,为实现自身的生存诉求而斗争。于当代而言:一是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决好民生问题,经济是基础、制度是前提,从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他就始终坚持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其思想的科学性,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制度自信,面对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要不断改革创新,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二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了解决民生困顿的难题,蔡和森深入人民群众,详细考察了各个阶级所面临的困境和阶级需求,对新时代而言,党和政府要切实解决好关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才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蔡和森为了帮助底层人民大众实现民生诉求而奉献终身的情怀,对于当代青年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由于深受母亲的影响,蔡和森少年时期便能自觉同情和关心身边的贫苦农民,这份情怀逐步转换成忧国忧民的意识,在青年时期更是付诸行动,投入到了救国救民的具体实践中。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曾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蔡和森选择了为工农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虽然其年少时强调“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己之利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蕴含的精神,正启示着当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以人类的幸福为标准,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