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山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1〕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为民族复兴提供制度保证,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也是为了人民幸福治理体系支撑,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归宿,是共产党人最终奋斗目标。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为14亿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制度保障。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运行需要制度的规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而要进行生产人与人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看来,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固化就是制度。马克思曾指出:“现存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2〕可见,人们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中形成固化的制度,又在制度中发展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进而发展生产,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因此,制度同人的生存与发展密不可分,不同的制度塑造人的不同的发展状态。
原始社会,人类的劳动工具极其落后,人类必须共同协作生产才能对抗强大的自然界;人类的生产能力极其低下,创造出来的产品仅仅只能满足人们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因此,原始社会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产品分配实行平均分配,这样的社会制度只能保证所有人的最低限度的生存性发展。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产品出现了剩余,一部分人为了占有这些剩余产品,便产生了私有制,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压迫性制度也就由此产生。在奴隶社会制度下,一方面奴隶主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片面性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人类大多数的奴隶却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极端情况下甚至还出现了发展的某种倒退。封建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整个人类的发展水平也随之提高,但在封建制度下依然存在压迫和剥削,大多数人的发展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三种社会形态都属于人的依赖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阶级社会里被统治阶级的发展不仅无法得到制度性保证,甚至还没有作为一个问题被明确地提出来。
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宣言》中,对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肯定,感叹“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3〕然而,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初衷,发达的生产力不可能被真正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反而在资本增殖的根本目的下会造成工人的异化,导致工人的片面化发展。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制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上表现更加糟糕,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青年就业状况不佳、群体矛盾深化,显示出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危机,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法国的“黄背心”运动等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上的对抗性质的反映。毫无疑问,仅从人的全面发展上看,资本主义制度并非是福山口中所说的“历史的终结”。
共产主义制度,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到那时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和谐,也就消除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抗性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解放必须基于社会的解放,找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克服了唯心主义哲学家仅仅通过思想解放来实现人的解放的虚幻路径。共产主义作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实现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主要是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现实的情况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最早出现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现实的社会主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却受制于较为落后的生产力,还无法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行走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大路上。
新时代不仅标示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也标示着人的全面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不断展开人的发展的丰富性,夯实人的发展的基础,转换人的发展的动能。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长期处于战乱纷争、内忧外患之中,人的生命权尚且不能得到很好保证,人的发展还没有作为一个十分迫切的命题被提上历史日程。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人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但由于历史原因,人的发展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改革开放之初,主要解决的是人的温饱问题,人的需求也主要是物质性需求,其丰富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展开。通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开。进入新时代,人的需求的丰富性达到了阶段性部分质变,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广泛性日益扩展,超越了单纯的物质文化领域;质量性要求更高,超越了单纯的数量型满足。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比上年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其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9886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9%。2019年人民网“两会”调查,正风反腐居首位,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保障分列二、三位。在改革开放之初,普通人谁能想到人的需求能有如此众多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竟如此之丰富。
20世纪70年代,阿根廷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然而,之后阿根廷的经济发展深陷“中等收入陷阱”,各种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导致经济大衰退,由此带来的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急剧下降。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理想,又是一种现实的解放运动,必须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能前进。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相比,经过70年的努力建设,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跨上1万美元台阶。从2001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到2019年跃上1万美元,中国用了不到20年时间。〔4〕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必将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的发展的动能也开始了新转换。在改革开放之初和各个推进时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依靠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来实现;进入新时代,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依赖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来实现。以前,我们促进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入新时代,促进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度化,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从政策型逐渐过渡到制度型。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人的发展提供稳定的预期,社会越发展进步,预期越稳定向好。这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制度建设分量更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的奋斗目标,必将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制度保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复兴和人民解放为初心和使命,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党的坚强领导。回顾历史,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在改革开放初创时期和各个推进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等,将实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基本方略的制度化,必将为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强领导保证。回望历史,综观现实,我们党是世界上第一大政党也是唯一一个政党,将实现人民利益在党的领导上制度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矢志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心、真心和信心。
促进和保障政治权利,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1989年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好的民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人是被认可的人,也就是最后之人。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福山对自己的这种观点进行了修改。福山在2015年出版的《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一书中探讨了政治衰败问题,认为美国政治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衰败,指出“这个去中心化的体制越来越无法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5〕事实上,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的民主,从来也没有实现过大多数人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同资本主义制度虚伪的民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民主制度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并对此作出了具体安排,为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通过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谋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通过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各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制度保证;通过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实现基层直接民主提供制度体制保证。
满足和促进人的经济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解放“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6〕新中国成立70年来,1952年-2018年,我国GDP从679.1亿元跃升至90.03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人均GDP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白皮书显示,2012年至2018年,中国每年有1000多万人稳定脱贫,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迅速而又持续提升人的经济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将为促进人的经济需要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将从生产资料所有制上保证所有人的经济性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从分配方式上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在于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也在于能够更好建构人的精神家园,促进和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使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之一新,更使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犹如苏醒的睡狮一改“东亚病夫”的萎靡之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大力增强“四个自信”,伴随着中国经济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人日益自信、开放,展现了走在民族复兴大路上的精神气质。2019年,贺岁档一部《流浪地球》科幻片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家国情怀和世界担当,暑期档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动画片展现了中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国庆档一部《我和我的祖国》主旋律电影展现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必将为人的精神性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对我进行“颜色革命”的今天,必将为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提供坚强制度支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为我们反对“普世价值”、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证;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将为人民群众获得更多更好文化精神产品提供制度保障。
综观当今世界,“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过去70年以超十亿级的人口体量,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最快速度的现代化,长期保持稳定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中国恩格尔系数降至28.4%达到国际“富足”水平,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自身的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更加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必将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制度环境;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完善覆盖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必将提高各类群体的保障水平,为人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保障机制保证;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必将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医疗服务保障水平、增强人民体质提供制度保证。
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表现,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紧张的表现。改革开放之初,低水平的生产力还没有触动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种紧张关系在中国表现得愈加明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提供了制度基础,也就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制度支撑。人的认识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的,制度建设也是因应现实需要而不断进步的。党的十九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因新增“美丽”而更加丰富,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人的生态性发展的重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通过实现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中国将构建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全面、最严格、最积极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促进和满足中国人的生态需要提供坚强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