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创新教学与动态考核模式研究

2020-03-02 07:39时光余山枫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考核评价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时光 余山枫

摘 要: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专业必修基础课之一。当前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文章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目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提升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着重探究教学改革和动态考核评价模式,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探索,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设计表达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考核评价

注:本文系2018年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类立项课题“基于动态评价考核模式下《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创新教学研究”(2018bzjyxm18)研究成果。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与教学的思考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类课程,基础课与专业教学二者相辅相成,当前高校在基础教学方面更加侧重设计运用。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过去单一教学和考核的方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中国工艺美术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承人的当代大学生怎么继承和发扬是值得教育教学思考的首要问题。教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及成果往往会对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产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教学培养目标,中国工艺美术课程也是一种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直觉感知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但当前的课程缺少一种学科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设计教育起步较晚,技能型、应用型院校,在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设计中,要调整和把握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与途径,努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首先具备鲜明的指导思想,要结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课堂知识性与趣味性为目标,以不同时期和类型的作品、艺术特色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设计、课型设计、过程设计、环节设计、课后反思等。

众所周知,艺术修养包括进步的世界观、审美理想和深厚文化的滋养、丰富的生活积累、超常的艺术思维能力、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这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培养,对于高等艺术教育来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所接受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例如,大多艺术院校都会开设工艺美术史这门课程,但有的高校叫“中外美术史”,有的高校叫“中外艺术史”,也有的高校叫“中外绘画史”。教学内容大相径庭,讲授内容也由任课老师自定。笔者在翻阅几种版本的教材发现,其内容和开设的目的大相径庭。课程目的设置不明确,结果造成一方面学生对重要知识认识不明确,学生对知识不重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有厌学情绪。另一方面笔者所在单位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主,学生美学素质较差,虽有一定动手能力,但缺乏理论创新。当前高职院校改革处在关键时期,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关于教学改革的话题就多次被提上议程。

如今国家与社会都在大力倡导开展审美教育,基于这一大环境,应该在课堂中充分树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高职院校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让学生能够在讲台上主动进行讲述,扮演“教师”角色,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其综合素养。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讲解以“通史”为主,而学生在进行讲解的时候应该将目光聚焦于某知识点,尽可能做成一个专题,学生在课下认真准备之后,在上课的时候对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研讨。此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让课堂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又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教育教学的规律来说,开设一门课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对该学科、专业的某一方面、某一类别有系统详细的了解,二是使学生必须对专业知识的演变和未来发展的趋向有着清晰的把握。实践和理论缺一不可,教学的实用性、前瞻性、时代感是我们追求的永恒的课题。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方法改革必要性

当前是一个信息技术更新的时代,对于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来说,方法非常重要,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就我国当前采取的主要教学模式而言,不管是高等学校亦或是中小学,采取的基本上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占据着毋庸置疑的主体性地位,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方法亦是如此”中,能够看到,就广义层面而言,当前的教学方法并未及时进行更新,明显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是教学方法的适应性问题。具体到史论课程教学,笔者认为讲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必要性,而对其他教学方法也应该积极探索。目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这对于所有学科都适用。常规课程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体,在课堂中发挥着统领作用,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面”。但就像前文所述,讲述应该按照一定的方法,不应该一味地对学生“填鸭式”地灌输。课程专家Joseph Schwab 认为:课程领域已经进入穷途末路,按照现有的方法已经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增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解决问题的新原理、新观点、新方法。将引导性讲授和针对性讨论结合起来,就能够得到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激发创意,融会贯通。

二是知识和实用严重割裂。在当前高职改革的迫切的节点和转型时期,知识的实用性需要进一步去发掘,而社会对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跨专业、学科整合已经是大势所趋。现场教学如到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艺术机构的实地教学,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接触知识的同时获得结论。

总的来说,教学方法本质上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因此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不应该将其分裂开来,而是应该综合使用。就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而言,只有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开发出真正与学生主体相适应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三、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考核模式思考

我国目前实行的成績考核制度,基本上都是以笔试为主,而理论课性质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亦不外如此。当前高职院校该课程的总成绩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即期末的闭卷成绩、考勤和平时成绩。我们能够看到,对这一课程成绩的考核已经开始逐渐走向综合测评,然而笔者认为其依然存在许多待完善之处。例如在对待考试的态度方面,不管是教师亦或是学生,都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考试成绩,对学习过程缺少关注。而理论课的考试中,大学生作弊事件常有发生,如今在考试中经常涌现高科技作弊案例,某些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具有参考性,基于这一大环境,社会各界逐渐呼吁不再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这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先进的考核制度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不一致,因此对这一情况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针对所在的院校,尝试了以下几种动态考核的综合评分方法:

(一)课堂表现

这包括回答老师问题、上课出勤率等,让所有学生均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中,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从中发现学生兴趣点,并调整教案。

(二)自主课题研究

教师选择一些课题和研究范围,提供研究思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学生以组为单位来进行成果汇报、质疑答辩,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代表共同对其进行打分。

(三)小论文成绩

对于学生发表和课程相关的论文给予充分的鼓励与支持,发表论文的学生,能够获得免试的资格。具体的分数由任课教师对于文章进行评估确定。小论文主要是要求学生针对其学习的内容指定亦或是自选题目写论文、读书报告等形式,要求学生课后做阅读笔记,提高阅读能力。

(四)设计作业

联系课堂所学内容,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文创艺术设计。对于不同类型的工艺美术类别,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来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提高设计研发能力,理论结合实际,鼓励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学以致用。

中国工艺美术课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包含美术学、历史学、设计学。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理论修养的培养是应该被重视的问题。高校要肩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使命,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高、文化视野开阔的有终身学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逢成.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2]朱和平.中国工艺美术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考核评价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压缩机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