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红科 彭虹斌
【摘 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正式部署教育现代化发展任务的背景下,全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工作。教育现代化2035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在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教育现代化2035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关系的基础上,从完善认定标准、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打造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三个方面发力,同时做好教师协同培养平台搭建、教师在职培养、人才引进等各项工作,确保《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建設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目标顺利实现。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2035;“双师型”教师;建设机制;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20)02-0058-07
【作者简介】彭红科(1983—),男,湖北洪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师培训与管理;彭虹斌(1970—),男,湖北洪湖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师资教育与管理。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包含了教育现代化。为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让教育发展跟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步伐,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从整体上对如何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做出了系统性安排。在这份纲领性文件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被列入十大战略任务之中,[2]凸显了教师队伍建设在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的重要性。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无疑是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应有之义。实际上,近年来不论是我国接连出台的旨在推动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现代化发展的政策文件中,还是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质增效的办学实践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都是备受重视的一项工作。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的背景下,要推动职业教育向更高质量、更高阶段、更高水平发展,迫切需要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与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一、教育现代化2035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
1.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力资源素质的现代化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现代化。[3]就人力资源素质而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开宗明义,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就人才培养过程而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着重强调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4]不论是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还是人才培养过程优化,身处教育一线、直接引导教育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师都起着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的各项政策措施才会最大限度地惠及学生。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总体目标要顺利实现,必然需要系统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正取决于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程。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按“四有”好教师标准,着力培育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德艺双馨的高水平“双师型”队伍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要突破口。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既居于核心地位,又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技术性、职业性等鲜明特色,在教育过程中更加强调实践性。[6]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实践技能的训练都高度依赖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7]“双师型”教师数量的多寡、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总体质量,因此,职业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核心地位和基础性支撑作用。第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与职业教育现代化2035众多措施的实施成效紧密相关。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列出的十大战略任务中,“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这五大任务,[8]不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均需要教师群体的直接参与,更是证明了教师队伍素质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样,职业教育现代化2035的众多措施要高效实施,就必须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性突破口。
2.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成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引擎”
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是近年来教育界普遍关注和讨论的重大问题,我国职业教育规模雄踞世界第一,已经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基本需求,如何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内涵与质量,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从本质上来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提出的教育发展理念、十大战略任务,其核心旨在于促进我国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就是要通过教育创新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质增效来实现我国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根本目标。可以说,中国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内涵式发展既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也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就职业教育而言,要达成现代化的中长期目标,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努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而在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无疑发挥着“主引擎”作用。[9]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主要包含教育理念、师资力量、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四方面的内容。
分别来看,第一,在教育理念上,“双师型”教师作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龙头”和教师群体的表率,既是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探索者,也是其践行者,在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职业院校要时刻保持以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第二,在师资力量上,“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以及在专业教师群体中的占比,已然成为当今职业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师资水平的重要表征。职业院校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理应着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育。第三,在专业建设上,课程开发、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主要工作都需要教师来承担或实施,而“双师型”教师作为骨干型教师,无疑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四,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综合素质最高、专业能力最强的中坚群体,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好“双师型”教师重要“领头羊”的支撑引领作用,带动其他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现代化需要努力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各个方面都支持着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策略的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要顺利实现,就必须充分激发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主引擎”效应。
二、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构建
1.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体系
制定以及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是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只有认定标准科学、合理、全面、清晰,既契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能满足优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要求,才能为“双师型”教师的选拔和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职称评定主要由学校自主进行,职称评审权力下放给予了各个高校充分的自主权,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校治理活力。然而,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尚未建立的背景下,各个职业院校加强探索和完善契合职业教育特点和双师岗位要求的认定标准。现在以及将来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应当朝着减少对学历的门槛限制,更加注重教师技术技能、实践能力、教学能力考核的方向改进。我们认为,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主要包含三大方面:
第一,良好的政治素养。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各个教育阶段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十大战略任务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面向职业教育现代化2035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把良好的政治素养作为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以及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始终运行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也才能有效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良好的职业态度。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不仅关系着每一个莘莘学子的命运,也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教师群体是否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归属感、荣誉感,将直接影响到其工作表现和素质的提升,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高职“双师型”必须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在教师身上表现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育人精神。[10]面向职业教育现代化2035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严格考察教师的职业态度,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双师型”教师的聪明才智和技术才能充分发挥,最大化地发挥教师群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扎实的专业能力。职业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职业院校教师要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操作技能和高超的教学技巧,而这些正构成了“双师型”教师的专业能力。
面向职业教育现代化2035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以良好的政治素养、良好的职业态度、扎实的专业能力这三个核心素养为重心,根据“双师型”教师的能力水平,按“初级(合格)→中级→高级”分层递进模式,制定层次化、阶梯式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完善新时代“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体系,从根源上保障“双师型”教师选拔的质量。
2.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上文已经做了详细说明,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对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产生重大影响。那么相应地,就应当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给予充分的保障,以突顯其地位和价值。尽管当前在我国的职业院校中,相较于普通教师,“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薪资待遇、评奖评优等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的吸引力还不足以鼓励普通教师群体废寝忘食地提升专业素养,向成为“双师型”教师发起“冲锋”。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仍有必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向职业教育高素质人才建设、培养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社会地位、薪资待遇和福利补助等,解除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后顾之忧,激励普通教师积极进取、自我提升。在任何领域,收获更多利益、享受更多福利的优秀劳动者理应创造更大的价值、承担更多的责任,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亦不例外。面向职业教育现代化2035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的同时,也有必要建立更加积极的激励机制,以充分激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潜能。为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推进:
第一,构建目标管理机制。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一种管理激励方法,通常由前后相续的四个环节构成,即“制定目标→明确责任→具体执行→检查反馈”,每一阶段的工作目标达成以后,又可以制定新一阶段的工作目标,从而进入下一次循环。通过构建目标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双师型”教师的主体责任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出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对于教师个体的发展和整个学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为导向,符合高职特点的分层分类目标管理机制,有利于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舞教师努力完成任务目标,促进教师职业发展。[11]
第二,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既然能通过各项考察认定,则必然拥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但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一时优秀不代表一直优秀,如果“双师型”教师个体在通过认定以后,自我满足、疏于学习,则有可能责任心下降、专业能力下滑。因此,在实施目标管理的基础上,还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以客观、全面、系统地评估“双师型”教师每一学期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科学的量化考核评估是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奖惩的重要参考因素,它不仅为“双师型”教师的奖励和人事调整提供了依据,还为“双师型”教师的科研、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根据“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岗位层级的特点,健全教师分层分类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评价教师的绩效完成度,并依据评估结果,实施相应的奖惩。可以从资金、政策、待遇、荣誉等方面予以激励,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不断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活力,充分发挥考核评估对于教师发展的督促作用。
3.打造“双师型”教师校企协同培养机制
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因此更应当发挥出职业教育本身的实用性、社会性属性,促进职业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在校企密切合作的过程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出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配套政策,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
第一,要探索建立校企协同发展机制。职业院校拥有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能够有效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地方产业发展则为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是校企之间得以实现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在校企合作中推进的现实基础。[12]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措施,同时立足于地方产业发展和职业院校办学实际,出台具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鼓励校企双方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和自身优势,探索建立“互惠互利、多方共赢、协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和模式,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建立校企人才互聘互派的双向流动机制。学校和企业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组织,其所拥有的专业人才也各具不同的优势。通过建立校企人才互聘互认、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能充实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库,有利于培育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持续优化双兼结构;另一方面能为职业院校校内教师队伍提供良好的技艺提升平台,对持续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具体措施上,首先,要制订一定的硬性措施,建立外在督促机制,切实落实专业教师每年至少有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将专任教师参与企业顶岗实习纳入考核,同时将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计入企业员工绩效考核范围;其次,要结合荣誉激励和人文关怀,建立内在鞭策机制,对在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科技研发、工艺开发、社会培训等工作并取得突出成果的教师要及时给予物质奖励、荣誉奖励等,对参加师资培训、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工作的企业兼职教师,则要按照规定发放相应津贴,对成绩突出者优先考虑授予教学“特别贡献奖”。
三、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路径
1.搭建教师协同培养平台,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社会参与水平
与产业对接、与企业协同、与行业联系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13]这些特征为新时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操作空间,使得搭建跨部门、跨行业、跨主体的教师协同培养平台成为可能。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应当利用好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有利条件,适时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共同体,努力搭建教师协同培养平台,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社会化水平。为此,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塑造合作文化,构建身份认同新场域。搭建教师协同培养平台的要义是打破过去专业教师培养局限于师范院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纯教育场所的体制,形成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共同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格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塑造包容、开放、信任、共享、协同的合作文化,以促进不同部门、不同性质的主体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凝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行为习惯的多元化人才共同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通过构建各类主体和人才共同认可的合作文化,就相当于构建了一个身份認同的新场域,有利于教师自我认同、专业实践认同和群体认同的实现,从而为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社会化培养奠定基础。
第二,搭建“双师型”教师校企协同培养平台。在构建好“双师型”教师校企协同培养机制的基础上,还有必要搭建校企协同培养平台,否则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就难以落地。一方面,职业院校要联合企业共同搭建网上协调沟通平台,促进学校、企业、市场信息共享,同时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项目库和课程资源,为教师培养锻炼提供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和企业要加大资源投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培训体系。校企协同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健全教师职业发展支撑体系。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承担企业技术攻关、科技研发、工艺开发、社会培训以及成果转化、课程开发等综合职能,为“双师型”教师校企联合培养提供场地和环境。[14]
第三,搭建“双师型”教师校行协同培养平台。行业组织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社会性中介组织,在市场信息、行业研究、资源配置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15]职业院校联合行业组织搭建“双师型”教师协同培养平台,可为教师研究行业和市场、从事社会服务提供便利。同时职业院校可依托行业协会、职教集团等行业组织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指导委员会,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诊断”与改善工作机制。通过加强与行业的交流与沟通,搭建科技创新和实践平台,吸引行业组织中的资深人士帮助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
2.强化教师在职培养,提升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中的“内功”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针对教师群体的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对此,搭建师资在职培训和学习平台对于“双师型”教师群体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一名普通职业院校教师要成长为“双师型”教师,除了依靠自身努力,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以外,还需要学校在职培养和培训(进修)的支持。从学校层面来讲,不论是社会化的协同培养方式,还是聘请外来高端人才的引进方式,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的问题。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职业院校自身建立起了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具备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自主“造血”能力,才能避免外部环境和因素的掣肘,源源不断地充实自身的优质师资力量。因此,面向职业教育现代化2035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强化在职培养,着力提升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中的“内功”。在具体措施上,职业院校应当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群体的思想认识和职业态度。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良好的职业态度不仅成为“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也是所有教职员工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院校要提升“双师型”教师培养“内功”,首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教师的标准,着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评、监督及激励、环境和氛围影响机制,将师德师风培养贯穿教师职业全阶段,持续深化价值引领,使广大教师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第二,加强培训资源建设,优化改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客观条件。职业院校要提升“双师型”教师培养“内功”,建设和打造高质足量的教师培训资源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改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客观条件,面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才会拥有源头活水。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政策制定和统筹资源的职能,帮助职业院校加大投入,针对教师培训的实际需要建设网络课程资源、数字资源,完善教师培训场地、设施、设备、器具等,尤其应当探索区域内各职业院校共建共享“双师型”教师培养资源的机制。
第三,拓展教师在职培训渠道,为教师进修提供更多便利。“双师型”教师培养需要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资源,职业院校自身不可能依靠一己之力包办所有教师培训所需要的资源,因而有必要依托自身的社会资源拓展教师培训渠道,通过与社会性高端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实施专业教师轮训制度,积极为教师创造出国访学研修的机会,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结构
长期以来,兼职教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家也始终把加强职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早在2010年,教育部印发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就分别规定了国家骨干职业院校、省级示范职业院校、普通职业院校中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教学比重不得低于50%、40%、30%,同时要求创新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完善兼职教师补贴制度。2019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强调要“支持技术技能大师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16]面向职业教育现代化2035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样需要着力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结构,这既是充实职业院校优质师资力量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的必然要求。
第一,职业院校要建立科学、柔性的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制度,注重兼职教师的人文关怀。尽管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制度体系,但职业院校中兼职教师人事关系不稳定,教师归属感不强,考核和管理松散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职业院校领导和管理者要提高对兼职教师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培养考核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创新兼职教师选聘、培养和管理制度。一要帮助新任兼职教师尽快了解并逐步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增强归属感、成就感、荣誉感,提升职业院校的吸引力;二要注重开展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持续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三要制订合理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调动兼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保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放大兼职教师成长为优秀“双师型教师”的可能性。
第二,职业院校要探索建立“签约教师”制度,通过契约提高兼职教师群体的责任感和教学表现。当前很多职业院校都有一部分临时雇佣性质的兼职教师,尽管这部分教师中不乏具备“双师型”教师潜力的个体,由于兼课任务、授课时间和时薪待遇等方面的变动性,这类教师的教学水平往往参差不齐。职业院校可嘗试按“技能大师(名匠)—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骨干兼职教师—普通兼职教师”四层次建立兼职教师标准,健全兼职教师分层选拔与管理机制,建设由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领衔、专业结构合理且具有相当规模的兼职教师库。探索建立“签约教师”制度,通过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兼职教师签订更加细致、规范的“个性化合同”,实行项目工资制或协议工资制,力求在不改变外聘教师人事关系的前提下,提高兼职教师的责任感,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4.加强人才引进,构建开放化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领域的较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依靠短期的突击式培训、运动式培养是难以奏效的,而构建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和培养体系又需要久久为功,往往需要数十年才能收获明显成效。2035年距今不过十六年,要顺利完成职业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建设任务,除了通过联合职业院校内外部力量来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外,还必须着力加强外部人才的引进工作,从全国甚至全球人力资源市场上发现和引进高层次“双师型”教师人才,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提供助力。各职业院校要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需求为导向,加快完善高层次“双师型”教师人才引进办法,建立柔性引进政策,坚持“三个面向”的开放引进理念,面向国内、国外,面向行业、企业,面向领军人才、知名专家和大师名匠等领域引进“双师型”教师。采取刚柔并济的灵活聘用机制,优化招聘流程,实现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或以“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原则,按“一事一议”“一人一议”的方式设置柔性岗位,引进聘用高层次“双师型”教师人才。
加强外部“双师型”教师人才引进,构建开放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高层次“双师型”人才能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过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高层次职业教师人才往往拥有较高学历、高深的专业研究水平、高超的技术技能以及丰富的教学经历,引进高层次“双师型”人才能够引领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尤其是在技术技能大师培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效应;[17]另一方面,高层次“双师型”人才能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过程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高层次“双师型”人才有能力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机制创新建言献策,促进教师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的完善。
对此,职业院校加强外部高层次“双师型”人才的引进,重点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区域协同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人才大数据库,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流动和聘用。各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应当加强区域协同,建立全国性“双师型”教师人才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遴选“双师型”教师人才,将其个人信息录入人才库,使职业院校更全面、更充分地掌握数据信息,更好地选聘教师人才。二是加强国际办学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化高层次“双师型”教师人才引进渠道。当今时代是全球一体化进程逐步加速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交流日益频繁。国内职业院校应当拥有国际视野,紧跟全球一体化趋势,积极介入国际职业教育事务,尤其是面向“一带一路”建设,要抓住机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承接高端科技应用和国际交流合作项目,通过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国外访学、专项培训和国际交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发现契合自身办学理念和教育要求的高层次“双师型”教师人才。
四、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大放异彩的时代,是知识经济引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我国下一阶段的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明确了主要任务,这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安排。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提高思想认识,抓住职业教育发展重点,更加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工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顺利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4][8]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001).
[3]冯刚,金国峰.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2019(1):4—8.
[5][16]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2-13.
[6]葛道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9—23.
[7]彭红科.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特色、共通经验及借鉴[J].教育与职业,2019(3):89—94.
[9]邢晖.创新铸造新时代职教“双师型工匠之师”: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体会[J].中國职业技术教育,2019(7):98—102.
[10]顾志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9(2):99—102.
[11]王慧,施志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困境及其破解[J].现代教育管理,2018(11):113—117.
[12]修南,唐智彬.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策的演变[J].当代职业教育,2018(6):56—60.
[13]李海东.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5):5—12.
[14]彭红科.新时代下高职教师在职培训的问题、成因与优化路径[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59—61+44.
[15]李柯柯,查吉德.多元主体共治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7(3):11—17.
[17]应玉明,陈佳俊,费正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系统建设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