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莹
随着网络技术和协商民主由平行发展到相互融合,新兴网络协商民主已成为现代民主重要形式,并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十几年来,回应网络协商民主实践迅速发展态势,中外学者在这一新兴领域不断耕耘,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共同挑战。国外学者大量运用实证实验与定量分析,重点关注网络协商民主质量、影响因素、技术支持与面对面协商对比研究;国内学者多采取宏观与定性研究,侧重网络协商民主基本概念、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等,质量评价探讨相对薄弱。梳理国内外既有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网络协商民主实践与理论发展,预判其未来走向,为丰富我国网络协商民主理论、推进网络协商民主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网络协商民主进入21世纪以来获得初步发展,国外学者相关基础理论探讨主要在传统协商民主理论框架内展开分散性论述,专门针对网络协商的新理论框架缺乏。关注可归纳为三点:网络协商民主的话语形式、特征及可能性。第一,审视网络协商民主话语形式,分歧在于是否包括情感化、修辞化表达。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传统协商民主理论认为协商话语应是基于证据的理性对话,而美国学者布莱克认为关注个体经历并具情绪化色彩的“讲故事”叙事应属网络协商话语形式。〔1〕第二,探讨网络协商民主文明尊重、平等性等特征。如有学者探究网络协商中非文明现象9 种表现,并区分了显性和隐性非文明语言;〔2〕有学者考察不尊重行为,指出“不尊重”影响网络协商质量但在某些情境下亦是推进协商的触发因素。〔3〕第三,探究网络协商民主何以可能。如法国学者莫努瓦耶批判哈贝马斯协商在场性等条件与实践脱节,肯定网络在包容性、平等性等方面对拓展协商民主的价值。〔4〕
国外学者通过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以个案为基础,对网络协商质量进行实证分析。整体特征可归纳为两点:第一,网络协商民主质量评价指标设定差异大、质量评价结论差距较大。有学者探讨法兰克福2013年在线预算协商,基于哈贝马斯协商理念标准进行评估,发现三分之一评论凸显高水平协商性,仅有极其微少评论呈现攻击或无效;〔5〕德国学者斯蒂芬基于苏格兰公投事件探讨BBC 论坛协商,指标为参与性、信息互换、议题相关度,发现网络讨论缺乏协商性。〔6〕第二,多数学者采用内容分析、SPSS等量化方法探究微观层面网民个体间协商,极少学者关注政府系统与公民社会跨场域互动协商,而后者才是网络公共舆论影响公共权力和决策的关键。瑞典学者维克隆德从政府与网民互动角度,考察瑞典289 个市政网站,指出当前网站服务仅支持有限的基于理性辩论的社会学习过程,若能合理设置,政府网站可以发挥协商民主功能。〔7〕
网络协商民主效果达成有赖于多方因素,国外学者探讨可概括为四点:第一,网络协商平台技术设计,如匿名、异步、可视化标记:芬兰学者斯特兰德贝里发现异步讨论对协商质量产生积极影响,而身份可识别性仅起到微弱影响;〔8〕有学者指出“可视化标记”有助网络协商过程推进和质量提升。第二,政治背景和新闻性质:如美国学者卡玛伊发现社交网站中政治协商质量更依赖于社会政治背景而非线上技术使用;〔9〕德国学者齐格勒探讨新闻与网络协商关联,发现新闻争议性、潜在冲突性、冲击力等对协商质量产生影响。〔10〕第三,公民理性等素质:韩国学者黄焕燮指出网络非文明表达会让个体感知大众群体极化而无论这种极化是否存在,继而降低个体协商效果期待,从而抑制协商行动并使观点转变更加困难。〔11〕第四,主持人机制:美国学者爱博斯坦发现主持人机制对网络协商存在由浅入深三个层次的影响,即保持讨论良好秩序、收集高质量内容供决策者参考及构建一个公德性社区。〔12〕
为了验证网络协商民主潜力,国外学者大量采用实验或准实验设计等方法,对网络协商和面对面协商质量进行对比。结论呈现三种观点:第一,两种模式在结果产出上表现出极大相似性。有学者实验发现两种模式均可增加知识获得、政治效能和参与意愿,但观点转变均不显著。〔13〕第二,网络协商民主表现更优。意大利学者卢卡采用实验设计发现与线下协商相比,网络协商论坛可产出更多行动和观点、更高质量合作、减少自我引用的争辩等。〔14〕第三,少数学者认为网络协商民主表现处于劣势。如韩国学者白杨敏采用网络电话调查,发现网络协商产生更多消极情绪,不太可能达成共识或后续行动。〔15〕虽存在个别学者的担心,但多数学者对网络协商民主持积极评价;诸多实验说明通过良好技术支持和精心设计,网络协商民主质量优于或不劣于面对面协商。
网络技术是网络协商民主实现的前提,相关技术支持研究可归纳为两点:第一,现有网络协商平台优势和劣势对比。如德国学者伊索发现在线新闻论坛协商最具理性和尊重,新闻网站次之,Facebook 协商质量较差,但后两者呈现较高水平互动性;〔16〕有学者考察Twitter 等五种社交网站,发现社交媒体支持网络协商民主互动维度,而多元社交网站使用增加意外接触多样化观点和人群的概率,有助减少极化并带来个人观点转变。〔17〕第二,网络协商技术的专门研究。如学者们讨论了网络论坛意义构建技术、大规模群体协商技术;波兰学者罗伯特探讨了网络协商观点自动提取与可视化,并构建相应技术框架。〔18〕网络平台各具优势,很难说谁更有资质去支持网络协商民主,如何整合利用各平台优势及技术尚待深入探究。
(1)网络协商民主的内涵。国内学者对网络协商民主内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分歧点有三:第一,网络协商主体范围,有学者界定为政府和网民;另有学者认为是公民个体、专业精英和虚拟组织,而政府属于网络协商整合者。〔19〕第二,网络协商规则不同,有学者强调协商的理性包容、平等责任等条件;另有学者不做严格限定,仅界定其为多元利益交互、调整与改变。〔20〕第三,网络协商结果产出,多数学者主张共识生成论;少数学者表示网络协商民主不以共识达成为唯一目标。〔21〕笔者认为,网络协商民主是平等主体(政府与公民、普通公民之间)在网络公共空间,基于公开、尊重、包容准则,围绕特定公共事务展开信息互换和思辨交流,以增进理解或产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其中,协商参与主体应包括政府,协商需要遵循一定规则,增进理解或共识达成均可成为协商目标,但咨询和信息反馈等偏好聚合、非公开对话不是网络协商。
(2)网络协商民主的形式。可归纳为“狭义形式与宽泛形式”之差别。有学者严格遵循哈贝马斯话语协商要求,认为当前只有协商式网络民意调查和网络公共论坛属于可行设计;〔22〕另有学者做宽泛理解,将网络论坛、政府网站、网络留言板、市民热线等均纳入网络协商民主实践形式。〔23〕有学者将网络问政纳入网络协商,而另有学者认为其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单向信息流动等,不符合网络协商民主内在要求。〔24〕形式界定标准不一,过于泛化易弱化学术概念自身价值,而过于严苛又增加排除有效形式的危险。
(3)网络协商民主的研究视角。国内研究以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占据主导,多数学者是基于公共领域视角探讨网络空间话语协商;场域论、生态系统论、社会网络分析等加入丰富了本领域研究。场域理论探讨所处客观场域对网络协商民主行动的影响。〔19〕生态系统论探究网络协商民主生态系统要素功能及运行;社会网络分析透视网络协商主体关系结构及话语权分配。各视角尚属初步应用,有待深入学理建构。
国内学者对这一主题进行初步探讨,文献集中于网络协商与政协履职和基层民主治理的结合,与人大、政党建设等融合研究缺乏。
(1)网络协商民主与政协制度融合。国内学者界定了两种政协网络协商:一是广义政协网络协商,指普通公众与政协通过网络进行的互动与协商;学者探讨了此种协商对政协履职的正负向影响及优化。〔25〕二是狭义政协网络协商,指各级政协组织内部以网络为依托、以政协委员为协商主体的一种履职方式,重在探讨政协网络协商的功能定位、协商内容程序等。〔26〕网络协商之于政协,更重要的在于搭建政协与公众协商平台,如何将广义政协网络协商转化为政协自身参政议政力量,尚待深入研究。
(2)网络协商民主与基层民主自治融合。研究多基于特定社区观察,关注三点:一是网络协商推动基层民主自治的优势和劣势。二是探讨基层网络协商类型和载体,如有学者将基层在线协商分为社区居委会主导、居民自治、突发事件三类协商情境。〔27〕三是探究基层民主自治中网络协商制度设计,包括参与主体、协商内容和规则等。整体上看,对网络协商在基层自治中的定位已从嵌入性工具转变为一种独立行使协商功能的新方式,但对其规则、效果等的研究尚缺乏。
国内学界对网络协商民主质量评价研究较少,实验设计和定量分析缺乏,质量评价标准设定亦不相同。研究可归纳为两点:一是网络协商民主质量实证分析的零星研究。有学者从理性、平等性、极化三个维度对网络协商有效性进行评价;〔28〕有学者根据“话语正当性、表述复杂性、理性、包容、平等和持续性、互动性”七个指标,分析网络政治参与中话语协商水平;〔29〕另有学者提出“理性、互惠、平等、尊重、自主性”五个核心指标。〔21〕二是网络协商民主质量的定性讨论。一般通过网络话语观察得出定性化描述,如网络讨论“公共关怀不足、交叉论辩缺乏、极化倾向明显等”。〔30〕学者研究指标选取差异较大,探讨达成的共识仅在于,当前国内网络协商民主质量距离真正网络协商要求尚有较大距离。
(1)网络协商民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网络协商民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是学界共识。机遇论述主要聚焦网络技术优越性,可归纳为三点:一则探究网络平台与协商民主在价值理念、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契合。二则探讨网络公共领域崛起何以为之提供实践场域。〔31〕三则探析网络技术如何优化网络协商民主参与模式和控制结构等。〔32〕挑战论述可归纳为技术性、政治性、规范性、能力素质性障碍四个方面。有学者探讨了信息异化、数字鸿沟等技术障碍,以及参与失序、“巴尔干化”等政治性障碍;〔33〕制度规范障碍主要在于网络协商流程不可控、议题不确定等;能力素质障碍涉及协商非理性、责任缺失等。多种障碍下,有学者指出当前网络协商民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协商民主;〔34〕然而,协商民主不应拒绝也不可能回避网络,对于异化和失序等运转难题,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解决。
(2)网络协商民主的应对策略。归纳为两类:一是从技术——制度——机制——文化——外围生态多元要素角度,探讨单个或多个层面。如有学者探究了互联网技术创新、协商制度构建、协商文化养成;〔33〕另有学者探讨了网络协商主体培养、渠道整合、过程执行等微观机制。二是从政府——公民——社会——网络媒介多元主体协同视角提出建议。如伍俊斌指出,政府积极作为、公民提升素养、网络媒介创新管理,多方协同推进网络协商民主。〔32〕整体上看,对策建议多原则性指导,可操作性方案欠缺。
国外网络协商民主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有优势亦存在缺陷,对此当辩证分析和批判性借鉴。优势可借鉴之处有三:一则国外网络协商民主研究注重实证和量化分析。不过更多是从微观出发,对网民个体间“你来我往”对话协商行为进行扫描;从发生场域来看,多是探究哈贝马斯所谓的非正式公共领域,与国内学者基于宏观探讨公民社会与政府系统跨域协商形成一定互补。二则深入探究网络协商质量评价标准。虽然评价指标存在差异,但结论上呈现对网络协商民主相近的肯定,即网络协商并不劣于传统协商,通过精心制度安排和技术支持,网络协商质量可以得到保证。三则国外学者对网络协商平台和协商技术给予高度关注。虽然很难论出何种平台在支持网络协商中表现更优,但探讨加速了技术与实践的融合。借鉴中需警惕三点缺陷:一则过于关注微观层面和协商技术性层面,容易忽略网络协商民主蕴含的“民主政治性”层面。二则网络协商民主质量评价标准过于多元复杂细分,一定程度造成对网络协商民主认知的混乱。三则在网络协商平台对比研究中,在关注技术平台差异的同时,更应关注实现不同平台间的协同。
国内网络协商民主研究仍处起步阶段,整体数量和质量均有待提升。不足可归纳为四点:第一,基础研究多概念分析,深度学理解读不足。学者对网络协商民主内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外延存在过度扩展倾向;跨学科多视角分析较弱,透视网络协商新生问题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理建构不足。第二,网络协商质量分析薄弱,与正式制度融合研究有待扩展。不同学者质量评价标准不同,如何结合中国特色,制定与我国协商民主实践相契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待探究;若要充分发挥网络协商民主功能,与党、人大、政府正式制度相结合的研究则需扩展。第三,辩证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但应对策略分析过于宏观泛化,对于网络协商民主新生问题如代表性、匿名性、信息超载、异步性等,有待精准深入研究。第四,研究方法上重经验观察和定性描述,量化分析和影响因素探究偏少,准实验设计尚处“荒漠”地带。定性描述对从宏观层面考察公民社会与政府系统跨域协商较为适用,但要避免问题对策泛泛而谈,微观量化精准分析亦不可少,应注重两种方法并行。
整体上看,国内外网络协商民主未来探究仍面临两大挑战:第一,网络协商民主理论研究亟待突破。当前学界研究基本在传统话语协商民主理论框架下展开,如哈贝马斯、博曼等;部分学者对网络协商匿名性、平等性、异化等新生问题进行了探讨,但针对网络协商民主生态现状、系统运行及一般规律的理论探究缺乏。第二,实现网络协商民主质量评价标准建构及其操作化。网络协商民主发展会因国情地域而不同,然而无论协商情境如何变化,规定网络协商民主成为其自身的核心要素应保持不变。如何厘清这些内核及其评价标准,如何使之高于实践又避免理想化,是国内外学者亟待破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