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 英 夏晓红 邱德雄 樊国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3 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正是一种隐性教育,是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认识的提高。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习总书记还进一步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总书记的讲话要求所有高校教师所有课堂教学都要认真履行育人职责。鉴于此,为了探索各门课程合力育人的举措与机制,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之间相互脱节问题,开发高校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部分高校已经率先开启了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尝试与探索并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学者彭曼丽、催梦飞(2020)研究认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在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包括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环节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深度融合。
不得不承认,在过去,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观念领域习惯性定位自身的“智育”角色,而对自身的“德育”角色认识不足,把育人“本职”当“兼职”,不能自觉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具体表现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及班主任的教学任务和工作职责,专业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把专业知识给学生讲好讲透,表现为专业课教师重专业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当然,特别负责任的专业课教师,课堂上还是做了一些育人工作,主要表现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关心关爱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作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自己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要从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潜心钻研专业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技巧,带领学生认识和了解专业,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学习兴趣。专业课教师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做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青年学生。
毫无疑问,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具有挑战性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掌握专业知识背后的历史渊源及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努力专研专业知识的同时,随时注意培养锻炼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一个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如果善于挖掘专业课知识背后蕴藏的思政元素,能够让学生既学习掌握了专业知识,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专业课的“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要用发散的思维从专业课的“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可以从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面的来源和将来发展趋势进行拓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同时注重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实践,拓宽了知识的“宽度”;既注重专业理论的来源,又注重专业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拓宽了知识的“深度”或叫“长度”。按照教育部2020 年5 月28 日教高〔2020〕3 号通知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课堂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或技术中蕴含的价值观、思想、美学、哲学、逻辑,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学科发展史,大师科研、成就和成长之路以及教师本人的成长心路历程都可以挖掘出价值观;可以从课程自身学术体系的逐渐完善的分析解读过程中提取课程思政元素,从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辩证关系中挖掘哲学思想;可以从知识点可能涉及到的市场行情、法律法规及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不同角度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和认识,达到较好的课堂育人育才效果。当然,不同性质和地位的课程如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等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具体课程具体研究。
2.从与课程关联的社会热点和国家战略中挖掘思政元素。教师的拓展必须围绕与课程紧密联系的社会热点和国家战略,否则给学生留下牵强附会的感觉,达不到应有的育人效果。如预防医学类课程可以联系新冠肺炎疫情体现大国抗疫精神,经济贸易类课程可以联系中美贸易战、“一带一路”建设部署,机械制造类课程可以联系大国工匠精神,汽车类课程可以联系智能网联汽车趋势,航空航天类课程可以联系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电子计算机类课程可以联系芯片自主研发等。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媒介,如何在挖掘与不同专业课程紧密联系的社会热点实际中植入课程思政需要分类有序推进。教师讲课过程中联系与课程紧密相关的社会热点和国家战略,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在相关产业的布局导向,增强民族自豪感,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理论脱离实际现象。
长期以来,部分专业课教师不太注重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专业课教师欲将课程思政柔性而不生硬地融入专业课教学需找准知识点、讲究教学艺术,否则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说教印象从而产生反感情绪。公共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公共经济活动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以公共部门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方法、主要后果及其与社会目标的关系。在开篇讲到个人与公共物品(服务)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给学生讲:
从一个人一天的活动来看,早晨起来打开电灯,所用的电力是由政府建的发电厂提供的,刷牙洗脸所用的自来水和做饭的煤气等是由城市公共事业单位提供的。接着,出门上学或上班,乘坐的公共汽车是由政府提供的;即使开车,也行驶在政府出资修建的宽阔的马路上的。从一个人的一生来看,绝大多数人都很幸运地出生在政府经营的医院里,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各个阶段几乎上的是公立学校,几乎都能够享受国家的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后还可以领取社会保障提供的养老金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是人的一天还是一生,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大学生感同身受,既学习了公共产品(服务)的专业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和感恩情怀。
例如在讲解市场失灵理论时,不仅可以举例国内的“三鹿奶粉”事件,还可以举例西方国家的“马肉风波”,说明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不是哪一个国家独有的现象。因为过去三四百年来,经济学上的重要理论大多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年轻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当他们习惯于课堂上所接受的都是发达国家案例时,也许在遇到问题时习惯向西方世界寻找“解决方案”。这时候,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各国国情不同,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方法不一定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经济理论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又如讲授税收原理章节中,一般教材主要讲解英国的配第和斯密、德国的瓦格纳等国外经济学家的理论和观点。这时教师可以补充我国近现代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强本开源”“轻赋薄敛”“量入为出”等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财政思想;“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无节则乏。”体现的是明朝首辅张居正的财政思想等。总之,课程思政与专业课,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怎样将课程思政巧妙地融入专业内容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专业课教师在备课环节下苦功夫。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48 学时的总学时数下,一般采取“理论讲授(40~42 学时)+案例讨论(6~8 学时)”模式进行。在第一次理论课堂上,教师就要对案例讨论课的开展进行布置,要求学生围绕所学理论知识挑选案例,每个案例都需要有案情陈述、问题讨论和总结等要素。虽然,任课教师反复强调,要求同学们选择的案例需要体现时代主旋律,或许由于青年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还不够成熟和深入,在案例准备和展示讨论过程可能会带有负面情绪,这时候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辨识能力,努力锻炼“课程思政”能力,挖掘案例中的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巧妙地给学生讲清楚案例中蕴含的正能量元素,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平时积累,提前熟悉学生准备的案例,对学生可能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预判;课堂上当讨论进行到关键环节时,教师才可以掌控场面进行积极正面引导,学生在自由表达观点的同时,又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思想教育和智慧启迪,做到思想教育与专业学习有效衔接,实现润物无声。
在公共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中外相关问题融合讲授的教学处理方法,做到了适时、适量、适度地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就加强了本国相关领域知识的学习,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取得了在专业课堂上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增强了爱国情怀,甚至能收获比单纯在思政课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更好的效果。课程结束后,笔者做了调查后发现:同学们对“讲解国外理论实践成果的同时,补充我国在相关领域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的教学模式”的回答,28.07%的学生表示“非常赞成”,56.14%的学生表示“赞同”,15.04%的学生表示“比较赞成”,仅0.75%的学生表示“不赞成”。实践证明,教师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适当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有助于实现“三全”育人。
本文以公共经济学教学为例,仅仅就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如何主动将课程思政的要求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去做了初步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场深刻变革,教师需要将课程思政落实到从培养目标的修订、教材的编写与选用、教案讲稿的编写、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考核标准、毕业论文设计等全过程;学校的教学评价、学生评优评奖等教学管理其他环节也需要采用新的思维方法同步跟进贯彻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总之,高校教育教学贯彻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具体实施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长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