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憩
多年来,对外工程承包在我国的基本定位是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和货物贸易的综合载体,是服务贸易出口的优势产业之一,是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路径之一。加快提升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发挥对外工程承包“走出去”的“内外联动”作用,对于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已经成为对外承包工程第一大国,“走出去”工程企业超过2000 家,营业规模全球第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深入推进,对外工程承包“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019 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1928 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营业额980 亿美元,增长9.7%,“一带一路”国家对总营业额贡献率超五成,达56.7%。不少企业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和加强海外业务,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以国际基础设施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对外工程承包规模效益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支撑。一批境外大型道路、桥梁、电站等基础设施项目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成果,以高铁为代表的大型旗舰项目进展顺利,已成为大国外交新名片。2018 年,新签合同额在5000 万美元以上的项目847 个,较上年增加65 个,合计2032.2 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4%;上亿美元项目467 个,较上年增加31 个。在交通运输建设、公路桥梁、铁路、一般建筑、电力工程建设等领域完成营业额均持续稳定,成为行业稳健发展的重要支撑。
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积极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探索向高端市场和高端业务转移,带动产能、装备、技术、服务、品牌等全产业链“走出去”。中国企业发挥技术储备、资源整合等综合优势,积极推进投资、建设和运营一体化建设,开展BOT、PPP 等多种业务模式,有效拓展了业务空间,例如建材企业“走出去”发展形成了产品出口与对外贸易、工程建设总承包、直接对外投资经营实体的多元化渠道。
在技术合作和技术服务方面,不少企业通过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在发展中国家设立服务中心,持续推进海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球科研及研发体系。例如航空工业集团逐步建立了刚果(布)、坦桑尼亚、尼泊尔、哥伦比亚等区域技术支持中心和备件中心。中国中车在研发布局方面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需求设立17 家海外研发中心,吸引当地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增强了技术创新能力。
根据《工程新闻记录》2019 年8 月发布的250 家国际承包商榜单,中国企业总体排名持续提升。在全球经济总体下滑、国际工程市场萎缩、超半数上榜承包商国际业务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整体业务仍取得了进步,共有69 家中国企业进入全球最大250 家国际承包商榜单,上榜企业数量依然蝉联各国榜首,并在前十强中占据七席。
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蓬勃兴起,数字经济发展提速,线下交易加速向线上交易转轨,为各国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空间。为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要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提速,相关的工程建设需求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热点,大量新的产业模式将为有准备的企业带来新机遇。此外,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仍然是很多国家经济复苏发展的基本需求。新能源项目将成为未来全球电力工程市场的热点,在发达国家,石化能源发电占比只占很小份额,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发展中国家,随着新能源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相关项目投资热度上升,新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基础设施作为“一带一路”优先建设的领域,我国与相关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领域的合作日渐紧密。“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蒙古“草原之路”、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计划、欧盟容克投资计划等的战略对接,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在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形成更多务实合作成果和落地项目。
我国铁路已形成核心技术优势,中老铁路、匈塞铁路、中泰铁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的实施,极大提升了中国铁路的影响力,为中国铁路更好地“走出去”奠定了良好基础,树立了良好口碑。我国建材企业、电力工程建设企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积累了技术装备、人才队伍、资金实力等方面的优势,国际竞争力较强,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打通了一些国外市场渠道。成果效益及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使中国承包商受到各国政府、媒体和非政府机构越来越多的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对外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行业发展。通过亚投行、丝路基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开展提供金融支持;完善税收征管,降低企业境外经营税负;深化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强化行业自律建设和对外投资风险防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行业经营秩序,构建科学规范、运转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支持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疫情并未改变各国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反而促进了一些领域的国际合作。各国在疫情的识别、预警、防控和卫生物资保障方面的需求迫切,其中涉及通讯网络、防疫物资生产制造、应急状态社会公共服务和基本生活保障等诸多方面。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中国企业参与其他国家公共卫生领域的工程项目营造了更多优势,也为中国对外工程承包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增强,加之部分国家政局不稳等因素,将对国际工程市场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部分非洲、拉美国家进入债务偿还期,财政压力加大,债务违约风险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此类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西方国家以基建融资增加非洲国家债务负担、债务陷阱等言论大肆炒作,抹黑我国对非合作,引发于我不利的国际舆论局面。
疫情造成人员和物资流动受限,一些国家采取了入境检疫措施或入境管制措施,导致海外项目关键岗位人员无法按期返岗,设备和材料供货进度延误,使得企业不得不重新调配资源,其难度和风险进一步上升。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度和深度日益加剧,经济活动减少,新的基建项目将有所减少,行业将面临业务被动收缩等方面的挑战。
现阶段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增长遭遇瓶颈,多数发展中经济体尚未从危机中走出,经济发展动力欠缺。国际承包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国企业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如老牌欧美国家不仅在高端市场占据着垄断地位,在新兴市场也凭借着融资及商业模式的优势不断抢占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所面临的外部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
整体来看,虽然行业中不乏佼佼者,但大部分中国企业国际资源整合和综合集成能力仍有待提升,大型、特大型项目的管理经验不足,且普遍存在“重施工、轻运营”的现象。此外,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设计施工规范和标准的衔接问题,目前国际市场上欧美施工规范及标准占据主流,也就是说,中国承包商再强,也必须接受欧美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这对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形成了较大阻碍。
国际金融市场因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乏力而表现疲软,国际工程市场建设资金匮乏,基建项目融资难度加大,业主普遍对承包商提出了共同投资或者协助解决融资的要求。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中融资方式以银行贷款为主,融资方式相对单一。融资思路也受限,企业整体的资本运作能力和水平还普遍薄弱。
受新冠疫情影响,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要加快实行对外工程承包模式转型。加大资本引领下的高端咨询管理和技术输出,减少甚至停止低端的劳务输出;以装配化、机械化、智能化、远程化施工方式代替“人海战术”的施工模式;加大海外项目本地化力度,减少跨国派遣施工管理人员,强化对当地劳务的培训,加速实现“劳务本地化”。把握外部环境变化的新机遇,积极参与其他国家公共卫生领域的工程项目。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要求,抓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未来发展热点,对新建以及原有的基础设施数字化赋能,加快实现传统工程承包业务的智能化升级。
由国家部委、行业组织、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整合资源,研究行业技术标准“走出去”问题,避免分散碎片化研究,具体包括中国标准与国际主流标准的差异对标,中国标准英文版的翻译宣荐,以及在中国投融资项目上的推广使用等。建立面向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并深化在国际铁路组织框架下的运输服务标准协同,如海关、质检、运费、服务、建设标准等,为中欧班列和走廊通道项目建设提供指导。加快占领制定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这个制高点,推动我国从对外工程承包第一大国向对外工程承包第一强国迈进。
一是聚焦在建项目管理,以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强化在建项目动态监控、过程监督、成本分析和考核兑现,强化海外重点项目工期、质量、安全、成本等各方面的管控,全力打造品质工程;二是强化统筹管理职能,加强总部对海外业务的统筹,进一步完善海外项目监管体系、考核体系、合规管理体系、风险防控体系,提升综合管控能力;三是推动经营转向,以工程承包为主“走出去”,向海外投建营一体化转变。进一步聚焦市场布局、项目承揽、投资驱动、高端经营等工作,加大海外经营承揽力度,优化全球布局。
金融机构应适度加大融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融资模式创新,构建更加合理适用的风险评估模型,力争在无追索或有限追索项目融资方面有所突破。企业要与主权基金、产业发展基金、金融机构等建立合作共赢关系,深化与资本市场的交流互动,加强对成熟的中长期融资产品及金融工具的运用。推进金融机构深度参与项目,支持投贷联动、产融结合,搭建紧密的产融合作平台。
以推动海外业务稳健发展为目标,以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为根本,全面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风险管控。注重加强与驻外使领馆、中资企业商协会等当地社团的交流沟通,广泛利用国际工程咨询、律师及会计事务所等外脑资源,构建各领域风险防控的制度、流程,加大对海外员工日常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不断提升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