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振融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2014年修订的国家《预算法》首次将“讲求绩效”作为预算原则列入条文中,2018年9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印发实施。国家法律条文多次涉及“绩效管理”,体现了绩效管理在预算及资金管理中的重要程度。然而,条文制度的多次提及并未引起高校对绩效管理的重视,尤其是对绩效管理中预算绩效的重视。2019年1月新《政府会计制度》及2019年12月18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实施为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相较于注重实验数据和论文数量的学科,艺术学学科门类更加注重文艺创作、艺术展演、社会影响等方面。虽然两者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共通之处,但用同一指标体系评价艺术类优势学科建设经费的预算绩效管理显然欠妥。本文试着运用平衡计分卡法(BSC)构建与艺术类高校优势学科建设经费的绩效管理相配套的评价体系。
吴嗣翀[1]基于“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和“层次分析法”2种方法对现行机制下高校指标评价体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高校指标体系构建的路径。孙凌峰[2]综合运用了平衡计分卡(BSC)和关键业绩指标(KPI)2种方法构建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为高校提升运行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校由外延向内涵发展的转变提供了理论支持。张乐涵[3]分析了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模式下的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完善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考评—预算编制”的管理链路,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完成等方面设置了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计算公式,为校院两级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思路。王彤[4]利用江苏省优势学科一期立项项目中的15个项目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和DEA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了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黄梦月[5]从整体角度研究了江苏省第一、二期优势学科立项项目运行情况,并具体引入N高校立项学科的运行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优势学科经费管理机制创新、增强高校学科统筹全力等方面的解决措施。赵磊[6]选取了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的17个理科类优势学科为样本,综合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17个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为高校优势学科资金绩效评价和有效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上述研究大多利用了现有的财务数据,运用理论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但忽视了因学科个体差异对体系的需求差异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实践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本文立足于艺术学门类的学科实际和艺术类高校的实际情况,从体系的构建及指标的选取等方面对艺术类高校优势学科经费的绩效管理进行探讨。
目前,大多数艺术类高校预算及资金管理的工作理念并未随着国家政策文件的改变而有所改观,全员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识尚未树立。优势学科专项经费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艺术类高校甚至已弱化为简单的预算编制工作,重申报、轻管理的经费管理模式是其最直接的体现。其次,全员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识不足使得校内各相关部门对绩效管理工作相互推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较为严重。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无法正常有效地开展使得各部门的工作不能形成合力,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虽在多数艺术类高校展开建立,但其建立状况参差不齐,状况令人担忧。优势学科专项经费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建立状况更是不甚理想。一是组织架构尚未成型。专项经费的全面预算工作机制多数依附于或游离于原有的财务预算工作机制,由于机制不能完全与专项经费管理的需求匹配,优势学科等专项经费的预算编制工作状况不尽如人意。二是人员结构不合理。优势学科专项经费的预算工作大多是由具体执行学科建设的二级院系指定教学秘书、科研秘书及其他教辅人员合作完成。参与人员对优势学科建设的特点及目标的理解不深,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把握其建设的要点,且参与人员大多缺乏财务背景知识。三是制度配套不到位。在“放改服”的背景下,多数艺术类仍旧依照上级的老文件的精神使用和管理优势学科经费,并未针对学校和学科的实情建立配套的管理文件。
艺术类高校的财务部门及经费主管部门应通过微信公众号、办公系统等渠道以问答、案例及政策宣讲等形式解读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对推动优势学科高质、高效建设的积极作用。通过宣传,提升并统一全员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同时,从管理层到执行端都应着力梳理和分析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优势学科建设过程中实施的痛点和难点,并针对问题制定符合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需求的改进措施。通过改进措施的制定,促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建设、促进全员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
一是完善优势学科专项经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组织架构。艺术类高校应在校院(部门)预算组织架构上,丰富其组织架构的分支及层级,按照优势学科建设的特点及目标,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在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上增设优势学科专项经费预算绩效管理分支。按照优势学科建设工作的实际,从顶层设计设立“执行单位—主管部门—财务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中心”的专项经费预算绩效管理层级。二是合理配备组成人员。优势学科建设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应只是简单地由教学秘书、教辅人员组成,应从学科建设、财务管理等方面调配工作人员。其组成人员既要有懂学科建设规律的学者专家,又要有懂财务管理的财务人员,还要有宏观把控的高层管理者,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科学、合理、可行地推进。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在“放管服”大背景下,艺术类高校要打破“唯上级文件”的观点,依照学校实际和学科特点,在吃透上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配套制定适合校情、符合优势学科建设规律的文件制度。用校内文件明确优势学科专项经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规范管理流程,保障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在优势学科专项经费管理使用中的有效开展。
艺术类高校要基于校园信息网络架构,破除各部门的电子网络壁垒,全力搭建优势学科经费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到预算调整再到全面预算绩效评价的电子信息网络闭环,全面实现优势学科经费管理执行的电子信息化。同时要在闭环中确保优势学科经费从决策到执行管理数据的电子信息不可篡改,做到事事可追溯、件件可查询。全面电子信息化的管理可将不必要的管理沟通噪音降至最低,也可倒逼各责任主体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有效运转的关键所在,指标体系的缺失或者不完善将使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机制运转失灵。体系的构建应该紧密贴合优势学科的建设目标,其指标的选取应在保证符合艺术类优势学科的学科特点前提下,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可行性原则。
一是财务维度。财务是优势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财务维度设立的评价指标重点关注优势学科专项经费的预算执行效率、资金有效使用率、筹资能力及风险防范能力。其中,预算支出执行效率=优势学科建设实际支出数/应执行预算支出数;资金有效使用率=(优势学科建设实际支出数-重复建设或无效支出数)/实际支出数,上述两个财务维度指标越接近1越好。筹资能力重点考察艺术类优势学科除了财政专项资金以外所能筹集社会资金的能力,筹资能力=财政专项资金以外的收入数/优势学科总收入,此项指标越大越说明其筹资能力强。风险防范能力则采用赋分制,分别从制度建设、内部控制建设、审批管理等方面赋分求和,分值越高则风险防范能力越强。
二是客户维度。基于艺术类学科特点,客户维度分别从理论成果、社会声誉、学生满意度3个方面评价。理论成果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例如:艺术学理论学科重点关注其论文数量、质量及在研或结项的课题等级,根据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等等级赋分测评。戏剧影视学、音乐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等学科除了对论文数量及质量采用赋分制考评外,更应重点关注其在表现手法、旧曲新唱等环节的创新对该领域的推动作用,此环节的测评采用专家组打分测评。社会声誉重点关注优势学科建设成果在参与国家重大题材创作、举办社会享誉度高的展览展演场次、获得社会知名度高的奖项、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青年艺术家等方面采用赋分制测评。学生满意度则采用第三方数据从就业率、创业成功率等方面测评。
三是内部维度。内部维度重点关注教学设备、实验室数量、实习基地数量、优势学科建设的学科建设数量、品牌专业数量等方面,采用赋分制测评。
四是学习与成长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重点关注师资队伍建设。分别从高端人才的引进、高端人才的培养、中高级职称数量、青蓝工程培养对象、333工程培养对象及人才培养计划或人才成长体系等方面,采用赋分制测评。
上述4个维度之间的权重设置及维度内小项指标的权重设置不应固定模式化。权重的设置应该根据优势学科建设的阶段性小结动态调整其权重占比。权重占比的设置应该具有导向性,重点向问题较为突出的指标倾斜,使得艺术类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及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生命力,学科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高校的发展能力。在国家新一轮高校建设中,社会除了关注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外,也更加地注重高校在某一或某些学科的实力;除了关注高校发展的量外,更加关注高校发展的质。这对一些体量较小或者学科特色较为明显的高校来说,无疑是一次机遇。艺术类高校作为兼有学科特色明显和体量较小的一类高校,其办学资金来源相对匮乏。如何利用好财政性资金,尤其是优势学科建设等财政专项资金,使其物尽其用、物尽其美是保障艺术类高校高质发展的重要课题。全面大力地推行经费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无疑是保障艺术类高质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