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没有人会在今年1月预料到,当时开始暴发的新冠疫情会持续如此之久,波及范围会如此之广,对人类正常生活的影响如此之深。伴随着“全球化”浪潮而来的“地球村”曾是人类的骄傲,时空压缩及人员、物资和信息的高速流动确实增加了人类的邻近感,也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种压缩和流动也带来了另一个后果,这就是大大助推了本次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使之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肆虐全球,不仅拉开了人与人的社交距离,其所制造的触目惊心的生死鸿沟,更成为人类永远的心理创伤。这让我们从一个更深的层次体会到人类确实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早在疫情暴发初期的1月28日,《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就与《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共同发起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抗击新型肺炎研究”主题联合征文,并开始有计划地约请在灾害研究领域有造诣的各学科领域专家参与撰稿。与此同时,专刊的设想还得到了“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的大力支持。在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该基地曾经组织了“战疫语言服务团”开赴一线,为抗疫做出直接贡献。本期发表的笔谈“新冠肺炎疫情下语言应急与服务的实践及思考”就是由基地的同仁们组织的。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学术角度对疫情期间语言如何服务社会问题做出了独到的思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以说,本期专刊就是学报与基地合作结出的硕果。
在征文公告和约稿函中,我们突出强调了问题意识导向与跨学科视野,希望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抓住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真问题,做深度、前瞻、独立的研究。我们意识到:在人与自然高度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当代社会,任何灾害都不可能是单纯的自然现象,它必然受到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价值观、传统习俗、交往方式、传播媒介等等的共同塑造。在这个意义上说,新冠肺炎疫情之“情”是自然与社会、自然与文化、天与人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问题,需要不同学科的学者通力协作加以研究。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灾害的研究史几乎与人类与灾害的搏斗史一样长,其所留下的思想和学术遗产殊为宝贵。为此,本专刊在强调跨学科视野的同时,更突出长时段眼光。本期发表的那些不限于此次新冠肺炎,而是对人类灾害现象做长时段的深度文化和哲学反思的文章,就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路。
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专刊终于要和读者见面了。5月13日,世卫组织召开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新冠病毒可能成为长期问题,很难预测何时可以战胜病毒,它可能成为永远不会消失的流行性病毒。这样看来,与病毒的战斗必将常态化,而我们的反思当然也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