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献国 于瑞娟
(河南省鹤壁市爱民医院骨伤科 鹤壁 458030)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增加,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病人数也不断增多。胸腰椎是椎体承担纵向应力的集中部位,容易在骨质疏松后发生压缩性骨折并引起持续的腰背部疼痛及躯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虽然部分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接受保守治疗后症状可得到暂时缓解,但需要长时间卧床,并发症较多且远期症状再发的风险较高,因此目前临床上主要选择微创手术进行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两种常用术式,前者操作简单,但容易发生骨水泥渗漏及术后远期椎体高度的丢失;后者使用扩张球囊进行充盈,有利于骨水泥进入伤椎并进行支撑,但操作相对复杂,费用相对较高[2]。为了明确PVP 和PKP 临床应用价值的差异,本研究分析了PKP 和PVP 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对术后骨代谢活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对2017 年2 月~2020 年2 月收治的52 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KP 组24 例和PVP 组28 例。PKP 组男13 例,女11 例;年龄67~75 岁,平均(72.11±9.35)岁;骨质疏松症病程3~11 年,平均(5.21±0.83)年;合并高血压9 例,合并糖尿病4 例。PVP 组男15 例,女13 例;年龄66~78 岁,平均(72.84±9.11)岁;骨质疏松症病程3~12 年,平均(5.44±0.89)年;合并高血压11 例,合并糖尿病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诊断标准[3];(2)符合PKP 或PVP 手术指征;(3)病例资料完整;(4)手术前及手术后6 个月时均留取血清标本。排除标准:(1)甲亢、甲旁亢、药物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2)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3)合并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1.3 手术方法 PKP 组:经C 臂机确定伤椎椎弓根的体表投影,标记后用2%利多卡因10 ml+0.75%罗哌卡因进行局部麻醉,C 臂机引导下由正位椎弓根外上方和矢状面约15°夹角处进针后更换工作套管,沿套管插入骨钻、深度达到椎体中前1/3,取出骨钻后沿通道置入球囊,扩张球囊使椎体高度恢复,注入骨水泥。PVP 组:经C 臂机确定伤椎椎弓根的体表投影,标记后用2%利多卡因10 ml+0.75%罗哌卡因进行局部麻醉,C 臂机引导下由正位椎弓根外上方和矢状面约15°夹角处进针,深度达到椎体前1/3 后注入骨水泥,待骨水泥完全凝固后拔出穿刺针。
1.4 观察指标(1)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骨水泥用量、切口长度。(2)椎体影像学指标:手术前及手术后6 个月时进行矢状位摄片,测量伤椎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3)椎体疼痛及功能评分:手术前及手术后6 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伤椎疼痛程度,采用Osw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伤椎功能。(4)血清骨代谢指标:手术前及手术后6 个月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骨钙素(OC)、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含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骨水泥用量、切口长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2.2 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影像学指标比较 手术前,两组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6 个月时,两组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均明显降低,且PKP 组明显低于PVP 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影像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影像学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手术前比较,*P<0.05。
2.3 两组手术前后椎体疼痛及功能比较 手术前,两组疼痛评分、ODI 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6 个月时,两组疼痛评分、ODI 评分均明显降低,且PKP 组明显低于PVP 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椎体疼痛及功能比较(分,±s)
表3 两组手术前后椎体疼痛及功能比较(分,±s)
注:与同组手术前比较,*P<0.05。
2.4 两组手术前后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 手术前,两组血清PINP、OC、OPG、RANKL、β-CTX 含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6 个月时,两组血清PINP、OC、OPG 含量明显升高,RANKL、β-CTX含量明显降低,且PKP 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PVP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手术前后血清骨代谢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手术前比较,*P<0.05。
PVP 和PKP 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两种常用手术方式,均能通过注入骨水泥的方式来增强椎体结构。PVP 手术在经皮穿刺成功后直接注入骨水泥,操作过程简单,但是骨水泥发生渗漏的风险较大,进而影响远期椎体的稳定性[4]。PKP 手术在注入骨水泥前先通过球囊扩张对椎体进行支撑,能够更为有效地恢复椎体结构,同时球囊扩张为骨水泥的注入提供了空间,发生渗漏的风险更小[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骨水泥用量、切口长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提示虽然PKP 的手术操作较PVP 复杂,但在熟练掌握手术流程后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此外,PKP 术中球囊扩张的操作不会增加骨水泥的用量。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最突出的表现是伤椎的压缩和畸形,影像学检查可见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增加和Cobb 角增加。为了明确PKP 和PVP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本研究对术后6 个月时伤椎的影像学特征(Cobb 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进行了随访,结果显示手术前,两组Cobb 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6个月时,两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均明显降低,且PKP 组明显低于PVP组(P<0.05)。这说明PKP 及PVP 均能有效纠正椎体畸形,但PKP 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椎体压缩和畸形的效果优于PVP。这可能与PKP 术中进行了球囊扩张有关,球囊扩张后有利于骨水泥对伤椎的支撑,进而更为有效地纠正椎体畸形。脊柱骨折后椎体的压缩和畸形会压迫神经并引起疼痛及功能障碍[6],本研究进一步通过疼痛评分和ODI 评分对手术后伤椎的疼痛程度及功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手术后6 个月时,两组疼痛评分、ODI 评分均明显降低,且PKP 组明显低于PVP 组(P<0.05)。这提示PKP 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后伤椎疼痛及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PVP。
在椎体成形术后的恢复过程中,骨代谢活力的改变直接影响了伤椎结构的重建,成骨代谢所介导的骨形成过程能够增强椎体结构,而破骨代谢所介导的骨吸收过程能够破坏椎体结构[7]。在骨代谢过程中,成骨过程及破骨过程的改变会引起相应骨代谢分子的变化。PINP、OC、OPG 是反映成骨代谢的标志物,PINP 是成骨过程中Ⅰ型胶原合成时的副产物,OC 是成骨过程中调节骨基质矿化的分子,OPG是成骨细胞分泌的具有破骨细胞抑制活性的分子,能够阻碍破骨过程。RANKL、β-CTX 是反映破骨代谢的标志物,前者直接激活破骨细胞,后者是破骨过程中Ⅰ型胶原降解的产物。本研究结果显示,手术后6 个月时,两组血清PINP、OC、OPG 含量明显升高,RANKL、β-CTX 含量明显降低,且PKP 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PVP 组(P<0.05)。这提示患者在PKP 和PVP 术后的骨代谢活力均得到改善,成骨代谢增强,破骨代谢减弱,但PKP 对骨代谢活力的改善作用优于PVP,且术后成骨代谢的增强、破骨代谢的抑制效果均较PVP 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PKP 和PVP 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均能改善伤椎结构,减轻伤椎疼痛及功能障碍,调节骨代谢活力,但与PVP 比较,PKP 的整体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