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研究

2020-03-01 05:01张金波葛宜元汪益林李彩花韩庆林
经济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学习态度研究性教学效果

●张金波 葛宜元 汪益林 李彩花 陈 超 韩庆林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各项事业都在稳步推进。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尤其应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上走在前列。研究性教学作为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已经在国内外一些院校开始实施。然而,由于受到应用时间短,覆盖面小等因素的制约,研究性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应包含哪些方面、每个方面应设置什么样的指标等。目前,国内只有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和高职院校在小范围内(个别院校或专业)开展了研究性教学的示范性工作,但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评价体系的构成也没有系统化、规范化。这对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推进甚至普及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本研究针对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体系构建,在总结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贴近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策略,对于完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研究性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除了要求学生了解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和必要的基础知识并掌握具有高阶性和挑战度的知识外,还需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不再是盲目地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且,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难题也可以利用相应的专业知识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路线。因此,在考核和评价研究性实施效果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同时将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如项目、论文、专利、奖励等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指标。教学效果的优劣以各项指标的等级或层次的高低加以衡量。为了能够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综合评价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效果,每项指标应设定一定的分值。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从其专业知识的运用角度加以评价而不是通过传统的一考定终身加以评判。

二、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结果,而是为了反馈信息并改正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研究性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不同就决定了最终的考核和评价方式不同。除将学生的学习最终结果(阶段成绩和期末成绩)纳入考核范围外,应更加注重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应体现教师怎么教和学生如何学的指标。同时建立全程实时反馈机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灵活性。评价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应能真实体现全程或阶段性教学效果,并最终由评价指标值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教学是科研的基础,通过科研反哺教学,从而避免出现“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

三、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教学设计(一级指标)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合理规划,是怎么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具体体现。在教学设计一级指标下设置两个二级指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同师生产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而动态生成的素材与信息,是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的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也是教学设计的主要操作对象。教学内容应具备科学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同时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性知识等四个三级指标,每项三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四级指标。事实性知识是包含专业术语、细节性知识和要点知识在内的集合;概念性知识是理论性、原理性和类别性知识的总称;程序性知识包括技能性、准则性和方法性知识;元认知知识是策略性、情境性和条件性知识。教学方法是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和手段,针对教学内容来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教学方法下设启发式教学和一般式教学两个三级指标。启发式教学法还可以下设诸如讨论法、问题法、案例法等四级指标。而一般式教学法即传统的教学法,包括讲授法、练习法、多媒体演示等四级指标。

(二)课堂文化(一级指标)

课堂文化是研究性教学区别于以往传统教学的显著标志,研究性教学更注重课堂文化的创建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课堂文化下设课上课下交流互动和师生关系两个二级指标。根据目前课程授课形式的发展,交流活动可以是课前、课中、课后或线上、线下。交流互动下设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和生生间的交流互动两个三级指标。师生互动交流是培养教师授课热情和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可以由师生互相激励、及时反馈信息和自由探讨等四级指标作为支撑。生生互动交流是学生间的信息传输于反馈,可以下设自由讨论、相互合作、组织与管理等四级指标。师生关系是评价研究性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教师教的热情和学生学的效果。师生关系下设互相尊重、和谐融洽和平等合作三个三级指标。师生关系处于相互尊重环境之中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可以用师尊生和生敬师等四级指标进行衡量。和谐融洽的教与学的氛围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与学的潜能,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共同完成授课活动,在师生间和生生间建立起和谐、友爱、融洽的关系。平等合作是现代教育师生角色转变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处于主导地位,而现代教育认为,学生应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是培养目标实现的承载者,教师应处于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因此,平等合作是师生关系中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可以由生生间的合作学习、师生间合作完成某一课程内容等四级指标作为支撑。

(三)教学成效(一级指标)

教学成效是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效果优劣的最直接体现。教学成效下设两个二级指标,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把学习效果作为评价教学成效的唯一标准,有些甚至直接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从而忽略了学习过程或者学习态度这一重要的评价指标。而在新的教学理念框架内,特别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更加注重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评价。因此在学习成效一级指标下平行设立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两个二级指标。同时,两个二级指标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之间有影响、有联系。学习态度是考查学生是主动获取知识还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如果是主动获取,则在获取过程中学生会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或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如果是被动接受,则不存在思考和分析。前者学习更高效,更能体现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而这种高效的学习又可以反作用于学习态度,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并对研究性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加强。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作为高校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已经被广泛接受。然而,对于研究性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而且,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价体系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校情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可以评判新的教学模式的优劣,同时也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任何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都不是万能的、完美无缺的,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检验,及时做出动态调整,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研究性教学效果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义务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调研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