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敏
1.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学习的政策。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高校的正常开学和课堂教学造成的严重影响,2020年2月4日,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教高厅〔2020〕2号),提出“在慕课平台和实验资源平台服务支持带动下,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目标。各省区市、高校高职院校纷纷响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制定延迟开学和在线教学实施方案。2月26日,广西教育厅也发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三级应急响应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大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技工学校等)继续延迟开学,延迟开学期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努力按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继续组织实施好在线教育教学。
2.关于高职在线学习的研究现状。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在线教育逐渐兴起并被大众逐步认可。国外相继出现很多在线教育平台,比如美国的Udacity Coursrse和EDx,英国的Futurelearn,德国的Inversity,澳大利亚的Open2 study,国内有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智慧职教、超星学习通等,在线教育平台为在线学习创造了条件,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和发展。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高职在线学习”,合计53篇相关学术研究,其中硕士论文3篇。针对在线学习的概念,学者们没有严格的定义,主要以描述性的为主。张果羽指出“在线学习可以‘在任何时间’、‘以自己的方式’、‘以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进度’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在线学习使教学从传统的‘教师主导作用为主’到‘学习者主体地位为主’的改变。学者们主要围绕在线学习课程设计的研究,在线学习系统开发的研究,学生在线学习参与体验的研究,在线学习学生学习特点和行为的研究,在线学习影响因素及成效提升策略研究等。还有部分学者对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在线学习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学习风格和在线学习行为的研究等,综上所述,学者们均指出在线学习设计组织上、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均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差异。
本调查研究基于疫情期间某高职院校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主要采用网络调查的方法,一是旨在了解学生在线学习的特点,参与在线教学的学习效果和参与教学活动、使用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等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调查提出提高高职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建设性建议。
本调查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调查对象主要为某高职院校2018、2019级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样本数为1438名,符合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的样本数,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438份,在问卷中共设计了10个关于学生在线学习的单选或多选的问题。
1.学生对教学平台和工具使用的使用情况分析。由于该校校本教学平台引入的是超星泛雅(学习通),提问学生喜欢的教学平台和工具时,学生首选超星泛雅(学习通),占75.31%,直播平台首选腾讯会议,占60.5%,其次是QQ群和钉钉直播,分别占58.83%和21.28%,其他国内在线平台,如智慧职教、中国大学MOOC和学银在线使用较少,分别仅占13.35%,7.23和1.35%。说明学生对教学平台和直播工具的喜好程度与学校是否纳为校本平台有关,同时也说明国内其他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教师还未被充分利用起来。
2.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满意情况分析。调查发现近一半的学生对教师在线教学非常满意,占49.65%,30.25%的学生对在线教学满意,仅1.25%的学生对在线教学不满意,说明大部分教师在线教学教师教学方式得当,近一半学生能适应在线学习。
3.学生线上学习资源满足情况。学生反馈学习资源可以满足大部分学习需要,占45.97%,26.36%的学生反馈学习资源充足,可以完全满足学习需要。还有19.12%的同学反馈资源,只能满足小部分学习需要,7.09%的同学表示有一些资源,但是无法满足学习资源。说明教师在疫情期间的教学资源准备方面还不充分。
4.学生在线学习进度和节奏情况分析。针对学生是否可以跟上教师线上教学进度和节奏,74.27%的学生基本跟得上,进度合适,仅有7.65%学生认为跟不上,进度过快,说明教师在线教学的进度和安排把握适当,学生在线学习适应性强。与此同时,还有18.08%的学生认为进度较慢,因此就教学进度而言,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对待所有的学生,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学
情。
5.学生线上学习教师是否反馈的情况分析。学生对教师在线教学安排的教学活动,51.95%的学生认为教师会经常提供详细的反馈促进达成学习目标,43.25%的学生表示老师经常提供详细的反馈,并促进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更加精深,实现学生深度学习。在线学习师生无法像传统课堂一样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条件下,教师加强了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以保证学习效果。
6.教师教学活动满足在线学习需求的情况分析。52.64%的学生反馈教师教学活动有安排,基本满足学习需求,40.96%的反馈有详细安排且能满足学习需求,表示有安排不满足需求的和没有安排分别占5.98%和0.42%。说明在线学习教师教学活动有一定安排,但是详细缜密的教学活动安排还有待加强。
7.学生线上学习效果调查情况分析。占39.5%的学生表示学习效果很好,能大部分掌握老师教授的知识或技能,34.49%的学生表示一般,能基本掌握老师教授的知识或技能内容,只有21.84%的学生表示在线学习效果非常好,能完全掌握老师教授的知识或技能内容。说明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和接受程度参差不齐。
8.学生在线学习影响因素调查情况分析。53.06%的学生表示在线学习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网络不畅通,27.4%的学生表示线上学习能力不强,操作水平不高,24.06%的学生表示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强,还有23.71%的学生表示影响因素是线上教学互动不强,说明在线教学互动不足影响了学习效果。
9.学生对提高线上学习效率途径调查情况分析。75.94%的学生都认为提高线上学习效率途径是加强自控能力,排除外加干扰,其次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占73.85%,还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是加强线上学习方法的学习,占49.1%,43.05%的学生认为提高个人网络技术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说明教师在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线上学习方法的培养指导还不足,学生网络学习平台的操作技术也不够熟练。
10.增强师生互动的途径调查情况分析。调查如何增强师生互动的途径,学生们还是喜欢直播互动和在线微信、qq群工具上进行交流,分别占62.03%和61.89%,37%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线上平台的留言反馈。因此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线学习的指导要加强直播平台上的互动,避免教师直播一言堂,同时要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增加互动交流。
1.调查结论。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可以明确高职院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充足的教学资源、系统的教学设计活动是在线学习的前提;除疫情期间,网络承载受限和大部分学生家住山区地带网络信号不好等客观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线学习效果,影响学生在线学习的主要因素还包括教师反馈与师生在线互动活动的频次;同时,可通过加强学生个人自控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在线学习效率。
2.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在线学习成效的思考。
(1)加强教师在线教学课程活动系统设计,充分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在线学习的需要。疫情期间师生教学与学习发生了变化,学习内容由线下变成线上,老师现场教学组织变为了教学平台的在线学习任务发布,这种变化了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变革,学生原来的群体学习空间变为个体学习空间,因此针对学生学习层次不一,学习满足度也不一样,教师要加强在线教学课程活动的系统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乐学爱学,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受益。
高职院校学生长期以来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驱使下,大多数学生习惯中小学校填鸭式学习方式,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在线学习如何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面对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学生学习层次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资源自主学习。
(2)构建学生全面多维学习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线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基于在线教学平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设计互动教学活动的弱势股,构建全面多维的学习评价,既包括课前学习评价,课中或课后阶段性学习成果学习评价,也包括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并且包括课程思政元素的渗透,在线学习过程中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诚信利用学习资源主动学习、以及专业的职业素养。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不同学习任务,教师与学生充分进行沟通并在线评估,学生根据阶段性的学习评价,逐步开展新的学习。终结性评价可以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和学习内容难易程度进行系列在线测试,加强学生在线学习的深度体验。
(3)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调动学生在线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的心理一定程度上由于不能按时开学,会有一定的焦虑和不安,同时受网络不畅通的影响,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不满和畏难情绪。因此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密切沟通,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条件和学习困难,人性化教学;直播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营造鼓舞人心的在线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保持学习乐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课后密切跟踪学生在线学习作业测试等情况,并及时反馈,使教师成为学生在线学习困难的帮扶者和在线学习良好情绪的培育者。
总之,在线学习对未来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模式是一种挑战,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革命的变革。在线教学的过程是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和喜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强师生关系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