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孙亚萍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也在持续不断的提升,现今,我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从一方面看来,我国继续通过加杠杆的方式保增长的潜能和空间已经十分有限。
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难以为继,这是由于生态无法承受能源的高消耗量,二者具有非常突出尖锐的矛盾。因此,我国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而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是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必经之路,是必然选择。
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概念,具有时代性。从统计研究的视角来看,如果要核算新经济的成果,就要将新经济视作一个统计指标。倘若要利用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新经济,那又要将其视为综合性的概念。而无论将新经济作为核算的对象还是综合评价的,探索其背后的深刻内涵是其前提条件。
新经济一词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罕见的经济持续不断的高涨。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引领下,美国出现了经济持续增长、通胀率及失业率不断下降的新现象,而当时在美国的新闻媒体间流传着新经济等新词汇,其核心内涵即美国早已进入了社会高度繁荣的新经济时代。
而我国对于新经济内涵的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徐运保和曾贵看来,目前我国新经济的内涵不同于西方初期的新经济。当前的新经济应是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基础手段,将新型能源、新零售以及新创造视作重要推手,从而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彼此间的融合发展,并且培育出新型产业,持续不断的完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因此,理解新经济的内涵的关键在于要理解什么是“新”以及其“新”在何处,当前我国的新经济与数字技术密切联系,重在产业升级以及制度创新。
新动能与新经济具有紧密联系的关系,是近年来我国首次创造性提出的一个概念。从2016年至今,在我国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已经连续四年提到了新动能一词。自2016年以来,新动能一词已连续4年出现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的要求。而“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的要求。
在当前的文献中,对新动能的深入探究并不是很多。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来,动能指的是物体通过运动而所具备的能量。而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说,可以以此类推,新动能指的是由于新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所具有的前进能量。
实现经济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是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的主要目的。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来,发展新经济新动能就是加快对新型产业的培育壮大以及对传统产业的大力改造和提升。因此,探索其对产业升级以及经济增长的效用,是新经济新动能对经济发展影响评价的直接贡献。目前,发展新经济不仅需要劳动力、技术以及资本等传统的生产要素,对新兴的生产要素诸如大数据的依赖程度逐渐提升。大数据具有可共享、可复制以及无限增长等特征,易于突破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和限制,从而为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目前的人工智能异常火爆,部分文献试图以经济增长模型来对人工智能影响社会经济增长模式进行阐释。就像Hanson试图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的模型来评估智能机器对经济的影响。
技术的进步在助力于提高生产率的同时是否会降低就业率,是经济学界非常关注的问题。古典经济学界例如李嘉图曾尝试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分析的结论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各个阶级都会因技术的进步而享有某些好处;但另一方面,在使用机器的同时会损害劳动阶级的利益。从新经济的角度看来,技术的进步由于替代机制确实导致了部分岗位的就业需求被机器取代,而又由于补偿机制为劳动阶级创造了另外的就业岗位。因此,新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就业结构以及总量的变化,但会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而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对收入产生直接影响,而分配是生产的产物,因此新经济必然会影响到收入的差距以及收入分配的格局。
当前我国发展的新经济、培育的新动能,既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有着相似之处,例如新兴技术的产生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但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我国国情的独特性等。当前我国新经济和新动能面对的技术水平和环境都和以前大不相同,而且还被赋予了战略举措、发展模式以及制度创新等多种新的内涵。虽然当前的文献研究相对零散,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体系,但也分析出了新经济新动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效应,即对产业升级、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以及收入分配等产生的多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