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胡顺耿
1.完善统计基础管理制度。为推进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开展,基层统计部门要健全统计基础管理制度,不断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保证统计各个环节的数据精准无误。统计基础管理制度包括:一是完善基层报表制度,建立一套规范的统计报表体系,避免重复统计项目,统一数据口径、统一统计流程、统一统计方法,并及时对外公布统计数据信息。二是制定统计数据评估制度,建立起数据评估体系,采用抽样调查法对总量指标的准确性、可靠性进行检验,保证统计数据质量。三是落实统计责任制度,明确基层统计部门领导班子的责任和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的责任,一旦出现统计违法事件,则必须承担相应的处罚。
2.健全统计工作机制。基层统计部门要健全统计工作机制,规定统一的统计工作方法、数据质量标准和统计操作流程,促进统计工作规范化开展,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具体包括:一是完善统计制度,明晰具体操作流程,要求统计人员科学收集数据、正确处理数据、细致分析数据,增强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二是完善统计数据质量标准,基层统计部门要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搭建起数据共享平台,严格执行统一的质量标准,规范数据来源、数据类型和报表结构。三是落实统计工作考核机制,每年对基层统计进行考核评估,在基层政府年终考核中纳入统计数据质量考核内容,提高政府部门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3.强化基层统计档案管理。统计档案管理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有效手段,能够保证统计数据具备可查阅性和可追溯性,规范数据收集、填报、汇总和入档的全过程。基层统计档案管理方法包括:一是在大型普查工作中,统计部门要及时掌握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强化调查对象的名录库管理,收集整理和及时更新普查资料。二是基层统计部门要加强档案管理建设,统一报表内容和档案格式,保证档案内容的连续性,要求档案中注明数据来源出处、计算方法和汇总方法。三是基层统计部门要做好档案备份工作,对有关统计工作的政策文件、纸质报表、数据记录等资料进行备份,执行电子档案管理与纸质档案管理并轨的管理制度。
在基层统计工作中,数据采集与上报是保证数据质量的重要基础。现阶段,基层统计部门采用“一套表”联网直报方式,显著提升了统计工作时效性。“一套表”包括企业一套表和基层一套表,分别面向工业统计与非工业统计领域。为进一步规范统计数据采集上报,应在企业一套表实施中实现部门数据全面共享,将部门数据与企业数据进行对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使数据能够真实反映企业情况。同时,在基层一套表中,要严格控制基层统计人员的数据录入误差,杜绝闭门造车的情况,加强对原始数据的人工审核和系统审核力度。此外,基层统计人员在统计调查中必须统一着装工作服,严格执行统计工作流程,保证统计工作的纪律性,保证数据来源和类型符合规定要求,强化对数据采集源头的质量控制。
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统计人员一般被动获取各部门单位上报的数据,若部分单位延误数据上报时间,或者故意不提供数据,则会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为转变这一现状,基层统计人员要转变工作态度,创新统计工作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计算机技术等,主动采集数据,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统计人员可手持终端电子设备,深入到部门单位进行普查,直接通过电子设备录入数据、汇总数据和上报数据,简化统计工作流程,提高统计数据的及时性。
1.强化统计监督管理。基层统计部门要强化系统内部监督,执行政务公开制度,完善统计造假举报机制,用以约束和规范统计工作的开展,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统计监督管理方法包括:一是引入社会监督机制,让新闻媒体、社会群众、第三方专业机构都参与到统计监督中,揭露违法违纪的统计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交证据,加大对统计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二是建立统计信用制度,对统计人员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统计信用档案,记录统计工作开展情况,对存有虚报、少报、瞒报数据的统计人员进行严肃处理。若企业事业单位不配合统计部门的数据调查工作,则要联合执法部门对企事业单位进行处罚。
2.建立数据信息监督平台。在统计数据质量监督中,基层统计部门要充分利用开放式的数据信息平台,及时对外公布统计数据,让社会各界监督公开数据的可信性。基层统计部门可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公布的数据进行评估,以保证基层统计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同时,基层统计部门还可以通过数据信息平台及时共享统计资源,引入网络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基层统计部门要向社会主动提供统计数据服务,从而促使基层统计部门更加严谨的完成统计任务,提高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基层统计部门要加强统计数据质量控制,通过健全统计工作制度体系促进统计工作规范化开展,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同时,基层统计单位还要做好统计数据采集上报工作,运用信息技术创新统计工作手段,并落实统计数据监督机制,构建起完善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从而全面提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