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敖素琴
因我国公立医院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时间比较长,医院对于内控管理发展时间起步比较晚,多数公立医院是属于粗放型管理,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来对医院经济活动所存在风险进行加以防范和控制。随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想要稳步发展,就需要不断完善单位内控制度的管理,合理保证医院设备采购等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保证单位的固定资产、货币资金等国有资产安全有效,财务数据真实完整等,提高风险防范,做到从根本上提高内部控制在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
1.内部控制环境欠佳。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包括内部管理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人事管理、医院文化等因素。对于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欠佳的问题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和执行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关于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组织架构设计不合理,院领导的不重视或者重视程度不高、各部门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认识很少,财务人员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较低;内控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内控制度实施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可能导致公立医院在“三重一大”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存在追踪和责任追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实施成本越来越高,进而阻碍公立医院健康发展。在人事岗位管理方面的问题,公立医院科室之间的岗位职责有重叠的现象,岗位职责设定不合理,会影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导致医院的发展受到限制。
2.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虽然,公立医院发展过程中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但是依旧需要进行改进和更新。首先,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不完善,是因为公立医院的经营模式和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存在医院管理制度的实施和人员岗位职责还不健全,出现一些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职责交叉的情况。虽然,公立医院纳入了财政的预算管理,但是,在实际开展工作时只是根据财政的要求模式化的完成相关工作,并没有根据公立医院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建立风险预防、监督及评价制度等体系,没有针对在进行经济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没有根据医院各环节的发展要求进行设置,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只是一种形式,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不能实现对医院各方面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医院内部控制体系设置过于单一等问题的存在。
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体系。由于公立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时间很长,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很缓慢,长期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职工的认可。
现在公立医院多数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有些医院的内审部门形同虚设,内审人员的素质不高,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并没有对医院内控制度的执行进行评价和监督,导致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在医院运行过程中,因为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是同一级别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缺乏,使其在实行相关职责和履行任务时受到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有些公立医院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变成了审核有关发票及合同,审计工作多数是进行事后审计,没有对预算管理、收支业务、资产的购买等经济业务发挥其事前、事中监督的作用,对公立医院的经营过程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提高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需要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对单位管理事项的事前、事中的监督机制,合理保证公立医院各项经济业务向前健康发展。
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是经过人员执行的,因为人的因素难免会影响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中,医院每个职工都需要参与其中,每个人的职业道德和诚实守信是保证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实施的关键。首先,院领导和管理层都是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内部控制等相关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培训等方式更新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公立医院的院长,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实施负责,只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第二,需要提高对公立医院职工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职工对内部控制建设的理解,充分意识到单位管理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第三,公立医院需要加强对经济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的重视,把风险控制在单位能接受的范围内,为医院领导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保证医院资产的安全有效,确保公立医院各项业务活动能正常运行。提高医院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及应对,把内部控制思想深入到每个职工的脑海中,进而营造出医院文化。
公立医院在经济管理活动中,需要建立完善单位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及各部门的岗位职责范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建立:
第一,顶层设计。公立医院需要根据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的规划建立有效内部控制体系,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提供保证,从内控制度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是公立医院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根据财务管理结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进而建立医院在以风险管理体系下的内部控制体系,细化各项经济业务。需要对医院各部门内部控制进行全面审计、深度审计,详细了解各方面、各层次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医院的工作情况进行细化管理,对各部门的业务进行细化。同时,需要对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所处的环境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结合医院医改的有关政策变化,对其进行合理分析、设计,建立适合单位管理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
第二,在组织架构上。公立医院的内部组织构架是一种分权与集权相结合的模式。在公立医院的不断深化医药改革过程中,要求医院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保证公立医院社会效益的同时讲求经济效益。根据内控建设的要求,公立医院可以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上,对其进行纵向设计,设计决策机构、各管理委员会、工作办公室三个层次。对于第一层决策机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三重一大”方面的管理。对于第二层各管理委员会主要是根据工作职责范围的不同建立相关的委员会,例如: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成本管理委员会等,使公立医院的部门之间能进行协调和沟通。第三层工作办公室协调机制包括预算管理工作办公室、成本管理办公室、内部控制工作办公室等。把横向和纵向的组织构架进行结合,将单位的管理层和一般工作人员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
总之,公立医院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时,绝不仅仅是为了迎合政策,应付上级的检查,而是为了提升医院的经济管理效率,降低单位运行成本,需要推行内部控制管理,使其实现精细化管理。就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度和有效实施,需要多对医院职工进行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从而发挥内部控制对医院的管理作用,保证公立医院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