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胡 婧
宏观审慎监管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在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已经有一些学者对宏观审慎监管展开了相关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危机的波及范围越来越广,社会经济受其影响越来越强,学术界开始提高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关注度,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出现,是为了应对金融系统性风险。金融系统具有的不稳定性,将对其本身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从时空方面来看,某一时刻的金融内部风险即空间风险,可能会在时间维度爆发,是一种动态的风险。金融机构积累的风险会提高空间系统性风险的出现概率,并随着时间的演变变成时间性系统风险。这与金融顺周期具有密切的联系,当金融信贷业务规模扩张时,经济过热,系统性风险就会增加。对于风险的识别,存在一些指标。通常来讲,个体风险会对金融系统产生巨大影响。具体来说,对风险的甄别方法主要有两种:指标预警法和压力测试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风险识别的方法在逐渐进步。
顺周期本身会对金融系统的风险产生极大影响。经济社会的积累与金融行业的反馈可以使经济发生变化。因此,经济表现为顺周期性。具体来看,金融顺周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本监管。从资本监管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定义资本充足率。经济发达时,资本充足率可以较为宽松,信贷的供应可以适当减少。在经济衰退时则正好相反。(2)贷款实际损失计提法。当金融信贷未出现较为明显的风险时,计提一般较低。当出现明显的信用风险时,拔备增加,资本的约束和盈利范围使拔备资金的供应受到了阻碍。(3)公允价值会计。当市场出现下滑时,市值就会减少,抛售开始出现,资产价格将迅速下降。公允价值会计可以在资产价格膨胀的时候对增长起到促进作用。(4)金融管理者待遇问题。金融管理者通常具有较高的薪资水平。但当金融事业出现亏损时,管理者却并不会因此而遭受损失。管理者待遇顺周期,使得管理者过分关注于短期回报。综上所述,信贷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使金融顺周期性得到了加强。金融加速器和财富对经济实体产生了影响,使经济出现了更大的波动,严重影响经济变化。
1.相关监管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银行监管者为了解决监管当中的漏洞,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2000年时曾有专家提出,目标和风险的积累是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区别,微观监管目标为金融机构的破产承担风险,宏观监管则是为了防止整个金融体系遭受损失。在2006年时,有专家认为,宏观审慎监督应当注意两方面的要点。其一,是宏观经济的所有风险导致了金融危机的产生。其二,金融衍生品促进了金融风险的转移速度加快,使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成为了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专家提出宏观监管应当从时间和部门两个角度来分析,宏观审慎监管将主要精力放在逆周期监管上。2010年,专家对宏观监管目标进行了总结,提出宏观监管的目标在于顺周期性与显现金融共性风险。在当前阶段,对审慎监管的研究仍然以宏观为主。对于逆周期,学界也较为忽视,要想使逆周期在宏观审慎监管当中发挥作用,必须对逆周期的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研究。
2.实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经验。①时间视角。一般来说,随着金融扩张和经济繁荣,系统风险也会随之加剧。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这种风险的危害就会体现出来。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审慎监管可以在上行期增加缓冲资本,在经济下滑时,使市场波动更小,达到建立逆金融周期的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公允价值会计制、拔倍制和资本缓冲制三种制度。公允价值会计制的改革主要在于采用逆周期管理方式,从而使其顺周期性降低。拔备制是在经济上行期当中提高银行的准备,从而在经济扩张最大化的时候进行缓冲储备。资本缓冲制是一种以宏观经济为指导,在经济上行时增加信贷边际成本的制度。在经济下行时,则可以提供基本信贷。②空间视角。从空间角度来看,系统风险主要表现为跨机构风险。金融行业负外部性风险过剩,机构对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缺乏应有的关注。首先应当强化对金融行业关键领域的管理,对重要的金融机构进行体系风险的及时监督,从而实现对金融行业的把控。但监管部门在具体的监管过程当中,缺乏对重点机构的关注,金融机构的风险使得对资本的需求量增加,银行的自营业务和核心业务应当与其他业务相分离,从而防止出现业务负相关的情况。其次,金融机构保险体制应当得到建立和完善,从而增强对体系风险的负担能力,加强对保险费的管理。
综上所述,对金融逆周期的理论研究十分迫切,对监管体系的改革亟待完善。金融系统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风险,必须加大监管力度,扩大监管渠道,促进金融系统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