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生在写作议论文时,最大的问题仍然在于无话可说,无素材可用。其实,大量经典的素材可以从教材中获得,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经典课文,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从积累来说,可引导学生积累经典文学形象,积累经典故事事件,积累作者名家,积累名言诗句。从运用来说,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思考哪些材料可以为哪些话题服务、如何为话题服务,使教材成为学生的“写作源”。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文学形象;经典事件;作者名家;名言诗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4-0058-01
【本文著录格式】方姣姣.巧用教材之“米”,烹制作文之“香”[J].课外语文,2020,19(04):58,60.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大部分高中生而言,写作议论文时最痛苦的不是文章的论点和论证,而是找不到适当的论证材料。没有素材,这顿没有“米”的饭必然是做不好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过空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对于高中生,写作的“优美的原料”最便捷的获得方式是从教材中去获取。若从“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出发,将议论文教学与“回归课本”相结合,议论文写作之中所遭遇的“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困惑,就会变成“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喜悦。教材中大量的文学形象、经典事件、作者名家生平经历、名言诗句,可以成为议论文写作的素材资料。下文将从四个方面浅述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借用文学形象,论说人生哲理
高中课本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文学人物形象,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独特的个性,复杂的情感,無不体现着作者的审美品位和人文精神。
高中生必修课本中的文章是精读精讲,所以对相关作品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会有直观的了解,若能够进行系统的归纳组合,配合深入的理解,会比高频率地引用常见的历史人物有新意,更容易在议论文写作中出彩。比如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中的说书人,必修三中的格斯拉和老王,这三个人可以归为同一类人,身处社会底层,饱受折磨,但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善良、执着。那么只要找准切入话题的角度,这样一组文学形象便可以放在一起类比或单独地引用。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和文言文中的人物虽然繁多,但可以按人物来简单分类,比如知识分子、车夫、鞋匠、工人、君王、将帅、人臣……这些人物形象身上表现出来的价值或者审美特征使用得当,可以有力地论证议论文中的观点。
二、巧用经典事件,丰富论证角度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记叙文、散文,文言文中的传记类文章,记叙了很多的经典事件,这些事件无不传达了时代精神、人生哲理、为人处世的智慧,且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素材。运用教材中的经典事件来说理,简单而实用。并且这些事件涵盖古今中外,适用的题材广泛,可以提供丰富的论证角度。
《边城》这个故事描绘了湘西生活的宁静,爱情悲喜中的真善美。所以其中的故事可服务于“和谐”“善意”“爱心”等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中。《边城》中传达出来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正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和谐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能量。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中的《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烛之武以三寸之舌说退百万雄师,是正义、智慧和勇气的化身。危在旦夕,他临危受命,表现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义气;深入危境,智说秦伯,可以当作沟通化干戈为玉帛的典型;最终晋军退去,危难解除,他大器晚成,说明了机遇的重要性。此外,文章中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说明了成功还需要伯乐;郑伯及时认错,说明知错能改的可贵。这些是议论文的绝佳素材。这类事件、故事材料在教材中还有很多,需要学生整理和留意。
三、活用作者名家,搭建素材宝库
“人生如书,一页页被翻过。有人说,要经常回头翻翻,这样你会懂得更多,这代表一种反思与成熟,不忘过去方可更进一步。也有人说,人要向前看,少翻过去的旧账,这是一种明智之举,懂得放下才能真正超越”。这是徐州市2019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的作文题。如果学生选择“回首过去,是一种反思和成熟”这一立意,可以引用作家巴金的生平经历。在十年浩劫结束以后,巴金用纸和笔建立了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随想录》。他以巨大的毅力来回首往事,以割裂伤疤的勇气来批判自己在“文革”中唯唯诺诺、不敢坚持真理的奴性意识,为自己丧失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的鲁迅精神而忏悔,直面自己人格的扭曲、丑陋。关于巴金,教材中就出现过他的文章《繁星》,高中生特别是江苏文科考生,对他的小说《家》也不陌生,所以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是很好的材料。
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大多出自名家之手。这些作家的生平经历丰富,他们的文学素养、人生智慧、处事态度等能够给予学生们无尽的启发。如果学生能在学习相关作品的同时走近他们,研究了解这些大师的坎坷经历,从他们的人生中吸收智慧和精神的养分,并加以整合积累,能够为自己搭建一个庞大的议论文素材宝库。
四、妙引名言诗句,简洁精练说理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这些文章见解独到,对人生的感悟深刻,文章中的语句体现了作家高度的人生智慧,诸多的至理名言,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理论论据。巧妙地引用教材中的观点、名言,能够让自己的议论文说理更加透彻、精辟。
曹文轩的《前方》中“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探讨了关于精神家园的困惑;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表达了关于生和死的思考;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传达出面对黑暗现实的一种正确态度……如果学生能够养成好的摘抄整理习惯,这些名言警句将成为考场议论文中的点睛之笔。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材中大量的诗词名篇,写作议论文时适当地引用,可以在增添文章文化底蕴的同时让论点的论述简练有力。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阐释了积极豁达的人生观,此类话题的议论文可以引用。对于这些名言诗词,灵活合理地运用,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
巧妙地运用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材料作为写作议论文的素材,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学生运用课本中熟悉的材料,让议论文少一些因为素材缺乏而导致的空洞,多一些漂亮的论据,多一分说服力。
以上是个人关于议论文写作中课本素材使用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对大家在辅导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王晓霞.收藏得法吐纳有效——略谈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7(3).
[2]陈文哲.课本素材在高中生写作中的开掘与运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