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技能人才建设服务地区产业发展
——以汕头市技能人才培养为例

2020-02-28 20:13江文婉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13期
关键词:汕头高技能技工

■江文婉

(汕头技师学院)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我国技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时强调,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目前,汕头正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急需培育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技能人才队伍。为此,作者结合汕头市产业布局、企业用工需求、技能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服务地区产业发展为导向,按照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总体思路,寻找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打造技能人才新高地,助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 汕头产业布局与企业用工需求

经调查,汕头目前已形成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工艺玩具、食品加工、包装印刷、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拥有厚实的产业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条,部分龙头企业在国内行业中优势突出,但总体上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大多数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对技术性工人需求巨大。

1.1 优势产业现状

纺织服装作为汕头最大的支柱产业,已形成从捻纱、织布、染整、经编、刺绣、辅料到成品完整的产业链。是中国最大的内衣生产基地、全国服装(内衣家居服)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内衣家居服产量约占全国45%,内衣家居服名牌名牌产品占全国75%以上。化工塑料是第二支柱产业,拥有西陇科学、光华科技两家中国化学试剂行业十强企业,是全国重要的塑料再生料、改性料生产集散基地,塑料原料进口量排名全国第四位,亦是中国三大化妆品产业基地之一。第三大产业工艺玩具也形成设计、原料、模具、零件、装配、包装、运输、销售、会展完整的产业链,并逐步转型升级为传统玩具生产与文化动漫创意相结合的产业。作为全国三大玩具礼品生产基地之一,全国6家玩具上市企业有5家在汕头,4个玩具中国驰名商标有3个在汕头,三分之一的3C产品认证在汕头。

1.2 企业用工需求情况

技能人才决定企业竞争力,企业需要什么样素质的技能人才,不仅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岗位设置有关,还与本地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汕头产业集群在“十三五”期间虽有较快发展,但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主要还是依靠加工装配来实现规模的扩张与增长,属于劳动密集型,对技术性工人需求巨大。据调查,汕头目前企业技术工求人倍率为2.5,远高于全国1.5的平均水平,而且全市企业每年新增初级工需求约1.5万人,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需求约2000人。

2 技能型人才发展现状分析

2.1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短板突出

(1)工业制造类技能人才培养规模较小。汕头现有各类职业院校超20所,但开设的专业以文科类偏多,与汕头三大支柱产业所对应的工业类企业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脱节,导致普通型人才过剩,而技能型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目前汕头有三所技工院校,在校生共计1.4万多人,每年共输出毕业生仅为4000多人,这与企业每年新增1.5万名初级工和2000名高级工的需求相距甚大,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而且很多毕业生选择到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就业,留在汕头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不足一半。按照目前的趋势分析,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还会持续,而且短时间内技能型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缓解,甚至还有加大的趋势,不利于地区企业、产业、经济发展。

(2)技工院校专业未能完全匹配产业和市场需求。目前技工院校开设的专业以轻工业及第三产业居多,对生产制造型尤其是重工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明显不足,与汕头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难以实现较好匹配,导致技能型尤其是重工业技能人才短缺,技校生供不应求。

(3)技能实践能力培养在职业教育中占比仍较小。一般职业院校理论课程较多,实践课程占比小,这样就减弱了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职业教育变相成为普通教育,与原有教育目标产生偏离,使其技能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虽然技工院校比较重视技能实操,但与国内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中实践能力培养优先于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还有较大差距。

(4)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我国职业院校教师中来自企业一线专家的比例过少,有些院校甚至没有,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较弱,直接影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不必说对市场变化做出应有的快速反应。

2.2 社会职业技能培训较为薄弱

目前,汕头职业培训基础比较薄弱,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培训能力不足,技能培训工种少,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技能素质整体偏低,且培训意愿不高,通过培训真正达到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并不多,社会后备技能型人力资源明显不足。

2.3 人才培养受限传统陈旧观念制约明显

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普遍较低,“偏见与歧视”使得优秀人员“流入”受阻而“流出”通畅;同时,用人单位对技能人员劳动价值的轻视与低估,导致不公平的待遇,加深了人们对技能工作的“偏见与歧视”。

3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措施及建议

3.1 开展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行动

(1)设立新技校优化人才结构体系。面对日益明显的技工缺口,设立一所新技工学校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汕头的职业院校主要集中在金平、龙湖、濠江,而三大支柱产业主要聚集地潮阳、潮南、澄海没有技工学校。为更好服务地区产业发展,建议在上述三个区选址新建一所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用工需求的技工学校,开设具有我市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相关的专业,如纺织印染、化工塑料、玩具制造等。

(2)建立与本市产业体系相匹配的专业集群。围绕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技工院校可开设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创建四大专业集群:一是纺织印染、化工塑料、工艺玩具等工业化工专业集群;二是主打潮汕特色的烹饪、食品加工等专业集群;三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和轻工包装机械专业集群;四是中医药制作、健康服务与管理相关的生物医药专业集群。

(3)打造一流的技工师资队伍。建立教师提升机制,落实教师全员轮训制度,选送一批优秀师资到国内外知名院校交流培训。建立技工院校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高技能人才相互兼职制度,校企联合培养“一体化”教师。支持技工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特聘岗位,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到学校任教或指导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践。

(4)注重实践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借鉴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美国实践优先等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学校专业课与职业技能标准、企业岗位需求有效衔接融合的课程体系。建立健全院校产教联盟,如技工院校与行业协会合作,以“校中厂”模式进行建设与运营;与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设立校企“零配件深加工双创平台”;按照产教融合路径,设立创新中心、电商贸易等平台,形成完整的创业孵化链,建成与地方产业相适应的活力“双创基地”。

3.2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

(1)积极发挥企业在职工技能提升中的作用。结合本地产业发展,推动企业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和产业紧缺人才培训,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培训主体作用,建立全员技能培训制度,对转岗转业职工、在岗职工等开展适岗能力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支持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实训车间、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首席技师制度。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利用学校一流的教师资源,提高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效率,完善校企联合育才机制。

(2)强化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力量。夯实本地职业培训基础,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各教育主体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发展合力。提高各类培训机构培训能力,增加技能培训工种种类。注重学生“专”“能”结合,树立良好的职业教育品牌效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办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3)建立终身职业技能提升制度。建立并推行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现培训对象普惠化、培训资源市场化、培训载体多元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管理规范化的职业技能培训。

3.3 加大特色人才培育培养

(1)培育一批“潮菜师傅”。以潮汕菜、潮式点心、潮式卤味等潮菜系列为重点,建成一批省市级“潮菜师傅”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潮菜师傅”乡村实训基地,培养一批“潮菜师傅”,宣扬“舌尖上的汕头”,提高本地餐饮知名度。大规模开展“潮菜师傅”职业技能培训,举办潮菜师傅系列技能大赛,提升潮菜烹饪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打造“潮菜师傅”文化品牌,宣传和扩大我市潮菜厨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培育一批“家政好手”。围绕广东省“南粤家政”工程,加快开展技能提升、就业创业、品牌创建、权益保障等行动计划,推进以医疗护理服务培训为重点的四大培训项目,开展各类家政服务培训充分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家政服务需求,激发家政服务业在促就业、扩内需、惠民生的重要作用。

3.4 营造崇尚技能氛围

加大高技能人才宣传力度,集中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抛弃职业偏见与歧视,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关心技能人成长的良好局面,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综上所述,汕头打造现代化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离不开产业的长足发展,而要实现“汕头制造”向“汕头智造”“汕头创造”跃升的最关键因素是培育一支能真正服务地区产业发展的技能大军,这需要政府部门、职业院校、企业共同努力和合作。

猜你喜欢
汕头高技能技工
从技工到英雄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汕头牛肉丸
汕头17岁少年“娶”13岁女孩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对新时期技工院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
诗画汕头
技工与专家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