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亮
(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放射科,北京 102300)
纵隔肿瘤是出现在纵隔的肿瘤疾病,涉及到很多种类型,如胸腺瘤、淋巴肉瘤、食管囊肿、恶性淋巴瘤等,其中多数为良性肿瘤。胸腺瘤作为前纵隔肿瘤的常见类型之一,在成人前纵隔肿瘤中占比可以达到50%,形态多样化,存在差异化的临床表现[1]。胸腺瘤属于良性肿瘤,但有恶变倾向[2]。以CT成像差异为准,可以将胸腺瘤分成两种,一是侵袭性胸腺瘤,二是非侵袭性胸腺瘤,其与纵隔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治疗提供帮助,因此需要予以重视[3]。本文探析胸腺瘤与常见纵隔恶性肿瘤的不同CT征象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具体内容见下文。
从中医医院放射科择取45例纵隔肿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穿刺病理、临床随访证实,其中15例为非侵袭性胸腺瘤,男8例,女7例,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43~64(55.13±7.15)岁,病例择取病程范围为3~16(7.52±2.13)个月;14例侵袭性胸腺瘤,男8例,女6例,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45~65(55.20±7.19)岁,病例择取病程范围为4~16(7.61±2.20)个月;16例纵隔恶性肿瘤,男9例,女7例,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42~63(55.19±7.09)岁,病例择取病程范围为2-16(7.38±2.15)个月;从三种肿瘤患者一般资料来看并无统计学差异,可比。
三种肿瘤患者均行平扫与强扫,通过MSCT动态增强、MPR成像,通过飞利浦64排128层CT扫描仪进行检查,层厚设置为3~5 mm,间隔设置为2~5 mm,增强扫描对比剂选用碘海醇,使用剂量为1~1.5 ml/kg。
对CT图像特征进行分析,对比三种肿瘤特点,主要涉及到形态、边缘、密度。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s)表达,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通过(%)表达,用x2检验,若P<0.05确认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据MSCT动态增强、MPR成像显示,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中,14例CT成像形态规则,1例欠规则,13例边缘光滑,2例欠光滑,无毛糙,13例密度均匀,2例欠均匀;侵袭性胸腺瘤患者中,6例CT成像形态规则,7例欠规则,1例不规则,5例边缘光滑,8例欠光滑,1例毛糙,7例密度均匀,7例欠均匀;纵隔恶性肿瘤患者中,无CT成像形态规则,2例欠规则,14例不规则,无边缘光滑,2例欠光滑,14例毛糙,3例密度均匀,13例欠均匀;三种肿瘤疾病在形态、边缘、密度上对比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胸腺瘤与常见纵隔恶性肿瘤患者通常会出现咳嗽、胸痛、胸部不适、胸闷等症状,另外还会伴随特有表现,如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肌无力等,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影响,因胸腺瘤很难区分良恶性,所以增加了诊断困难程度。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MSCT动态增强、MPR成像发现,非侵袭性胸腺瘤患者形态规则,边缘相对光滑,且密度基本均匀。侵袭性胸腺瘤患者形态为规则或潜规则,边缘多为光滑,密度也相对均匀。纵隔恶性肿瘤患者不仅形态不规则,而且边缘毛糙,另外密度不均匀。通过CT成像可以对这三种纵隔肿瘤疾病进行诊断以及鉴别诊断。
对于胸腺瘤与常见纵隔恶性肿瘤,MSCT动态增强、MPR成像的应用可以有效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