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玉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1974年希腊结束军事独裁统治后,重建了民主政体。但此时希腊内外交困,内部政治体制脆弱,外部还面临土耳其在塞浦路斯和爱琴海问题上的发难。为解决自身发展与安全困境,希腊总理康斯坦丁诺斯·卡拉曼利斯(Constantinos Karamanlis)成功带领希腊人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以下简称欧共体)。国外对这一问题研究较多,国内关注较少,仅在某些论著①中略有提及。本文拟从历史文化因素和地缘政治视角对希腊加入欧共体的原因进行探讨。
希腊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1]2。虽然希腊曾长期受奥斯曼帝国统治,但仍然保持了欧洲独特的传统历史文化,在文化上认同自己属于欧洲。20世纪的希腊历经德军占领、希腊内战、1967—1974年军政府统治,面对同一欧洲文明下其它西欧各国的稳定、持续发展,希腊人意识到如果想稳定国内政治、发展经济就必须加入欧共体。其实,早在1959年希腊便已向欧洲经济共同体提出申请,1961年7月9日双方在雅典签署了《联系协定》,并于1962年11月1日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希腊获得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准成员国身份。《联系协定》特别规定在22年过渡期结束时建立希腊和共同体之间的关税同盟,以及缔结财政协定和协调某些政策,特别是在农业和税收方面。人员、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将在12年期限结束时生效。《联系协定》第72条也承认希腊最终将加入欧洲共同体,为此还成立了联系理事会和联合议会委员会。
希腊在欧洲的独特文化地位在其寻求加入欧共体的努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时任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主席沃尔特·霍尔斯坦(Walter Hallstein)在《联系协定》签署时所说:“在这些谈判中,我们并没有把对方当作对手,而是本着同志之谊的精神,本着欧洲的精神……作为欧洲文化的源泉之一,这个国家深受每个欧洲人的喜爱。精神的潮流已经从这片土地上涌出,这片土地已经给欧洲的个性打上了明确无误的印记。如果没有希腊曾经留给我们的智慧,我们就不会知道真、美和善。因此,我们带着深深的满足感,赋予我们与这个国家的交流一种新的和现代的形式。”[2]法国总统在希腊正式签署加入条约后曾评论说:“通过希腊加入,欧洲也重返其来源。”[3]
二战结束以来,希腊国内政治发展曲折,历经内战、军事政变的希腊十分渴望拥有一个稳定的民主政治,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但希腊位于有着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外部势力在此地盘根错节,希腊国内政治势力深受美苏两大强权的影响,政治内耗十分严重。正如西奥多·库仑比斯所说:“在希腊与大国关系领域,政治科学家将希腊归类为政治体系渗透(依赖)的国家。”[4]331946至1949年希腊内战便是在外部势力的影响与直接参与下进行的,内战使希腊经济遭受重创,国内阶级对立问题更加突出。因内战而引起的政治对立是60年代希腊政局动荡的重要原因。此时的极右派在希腊政坛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967年军事政变便是由他们一手策划的。1974年军政府倒台后,民主党、左翼政党“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和希腊共产党构成了希腊三大政治势力,由于政治理念不同以及受外部势力影响,希腊政治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对于希腊而言,面对国内政治困局与外部势力影响,加入欧共体便成为希腊稳定国内民主政治体制的不二之选。作为一个国内民主制度相对薄弱的小国领导人,卡拉曼利斯认为,除了营造良好的政治气候和实现经济现代化之外,希腊人还需要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以建立稳固的民主[5]146。因此,希腊加入共同体的重要原因是利用这一点作为政治工具来加强民主化,并降低重返军事政权的风险。卡拉曼利斯坚信,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联系和最终成为其成员国将有助于加强民主体制,加快政治和社会改革的推行,最重要的是,“使自由民主模式的建立不可逆转”[6]196。
1945年后,希腊经济政策总体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出台贸易保护政策,保护其国内经济发展;另一种是积极寻求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从逻辑上说,这存在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贸易保护主义会导致通货膨胀,反过来又要求市场向外界开放,以降低总体物价水平。然而,二战后希腊经济正是在这一矛盾的经济政策下发展起来的。1945至1953年,希腊在经济不对外开放或有限开放的情况下发展经济。这给希腊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货币经历了7次贬值,不仅工业化尝试失败,而且几乎所有复苏经济的努力都宣告失败。从1953年开始,希腊在几乎取消对所有外贸数量限制的同时,保持了高关税。但直到1963年,希腊国内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仍然未能实现高质量发展。1960至1973年希腊先后经历了货币危机、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需要注意的是,希腊经济长期处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之下,尤其是1967至1974年军政府给予希腊内部企业大量的商业特权,使其习惯于保护政策的温养,而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此外,希腊国内关键产业由国外大企业把持,不利于其国内经济改革。
希腊所走的工业化道路给其经济带来了一些结构性问题。首先,农业生产落后于工业发展。尽管该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很高,但土地面积小,没有生产力,土壤条件恶劣,现代技术应用存在问题,以及大量隐性失业等,导致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中的份额相对较低。例如,希腊“雇用了全国34%的人口从事经济活动,但(农业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此外,1973年,希腊农业产值(按1970年价格计算)为每个农场工人1 400美元,而欧共体为200美元”[7]。其次,希腊工业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集中,大部分投资集中在大都市,这不利于大多数岛屿和周边地区的发展,从而加剧了希腊面临的区域问题。在希腊,雅典地区(占该国领土的0.3%、人口的30%)占工业生产的50%、就业的46%、所有企业的35%(1972/73年)[8]。此外,希腊的总体工业增长率虽然较高,但却掩盖了不同行业之间的巨大差距,例如金属、石化和纺织部门的发展明显好于其它工业部门。而且希腊小企业数量众多。1973年,93.5%的工业企业雇用不到10人[8]。这表明希腊工业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工业竞争力水平较低。因此,希腊加入欧共同有助于借助其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生产制度、资金支持等推动自身经济结构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希腊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南端,岛屿众多,且主要分布在爱琴海。爱琴海的面积约为8万平方英里,大小岛屿分布众多,其中希腊拥有2 400多个,土耳其拥有60多个[9]142。爱琴海南通地中海,东北经过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直通黑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正是由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土耳其和希腊两国在爱琴海问题上尖锐对立,互不相让,产生了一系列争端,涉及岛屿归属、领海宽度、领空范围、大陆架划分等诸多方面,异常复杂而又极为敏感[10]。具体包括以下5个主要方面:领土争端, 即一些岛屿的归属问题;领海争端, 即领海宽度问题;领空争端,包括领空范围和飞行情报区问题;大陆架争端, 即大陆架划分问题;爱琴海东部岛屿的非军事化问题[10]。20世纪70年代爱琴海海域石油的发现,使希腊和土耳其对该地区的争夺更趋激烈。此外,双方在塞浦路斯问题上的矛盾也持续不断,特别是1974 年土耳其入侵并占领塞浦路斯北部地区,使两国在爱琴海有关地区的争夺进一步加剧。
地缘政治战略的核心是国家安全战略,而希腊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就是确保爱琴海海域的安全[11]。由于希腊自身力量较弱,所以常寻求外部势力的支持,特别是美国的支持。然而美国在处理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争端时被希腊人质疑其对土耳其过于偏袒,故希腊自1974年结束军政府统治以来,国内便掀起一场反美浪潮。希腊政府在国内舆论压力下不得已宣布退出北约军事组织,两国关系急转直下。希腊退出北约使其安全环境更加艰难,同时它也意识到中立主义的危险和与巴尔干半岛和解的局限性,因而除了求助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它别无选择。而希腊认为获得欧共体支持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入欧共体,通过欧共体的保护与支持,维护自身战略安全。
希腊能够加入欧共体,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西德的坚定支持。西德之所以如此坚定地支持希腊加入欧共体,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首先,西德在地中海地区拥有重大经济利益。由于西德十分注重对欧共体内部市场与周边地区的经营,所以共同市场和西欧其他地区日益成为西德对外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地区[12]。而希腊正是西德周边地区贸易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西德通过支持希腊加入欧共体,能够更加容易地进入希腊市场,并提升西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希腊提出加入欧共体的时间正值西欧经济由于“中东战争爆发和随后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石油禁运导致伴随高失业率的经济衰退”[13]37时期,因而此时多数欧共体成员国对希腊加入欧共体一事持谨慎态度。由于法国、意大利和希腊部分农产品(主要是水果、蔬菜和葡萄酒)存在竞争关系,一旦希腊加入欧共体,其低成本农产品将对它们构成威胁,所以法国、意大利两国起初极力反对希腊加入欧共体。而德国工业经济发达,农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因而与希腊并不会直接产生经济利益冲突,同时,西德在希腊加入后还可以购买相对低价的农产品,有利于西德物价水平的提升。
在共同体前期发展的20年里,西德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地位和实力大幅提升,西德已经成为西欧无可争议的经济超级大国,其利益和政策对欧共体内部的经济和政治关系具有主导影响[12]。1976年7月希腊加入欧共体的谈判正式开始,但进展缓慢,直到1977年上半年双方谈判仍未进入实质性阶段。希腊决定将大选提前至1977年11月20日,目的是向欧共体施压,因为国内左翼政党“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希腊共产党极力反对加入欧共体,倘若卡拉曼利斯因谈判迟迟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而在大选中失利,将对业已初步接受希腊的欧共体产生负面影响。在此关键时期,西德外交部长汉斯·迪特里希·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于1977年8月访问雅典,并就此向希腊政府保证“欧洲经济共同体愿意解决任何悬而未决的问题”[13]113。在西德的支持下,共同体在1977年11月11日的代表会议上确认与希腊开始实质性谈判。1978年是希腊与欧共体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谈判的一年,双方在许多领域达成了共识,但在劳动力自由流动、农业过渡期等问题上再次陷入僵局。不过“幸运的是,对希腊来说,德国人是非常强大和可靠的合作伙伴,他们在一旁努力推进谈判”[13]160。最终,在德国人的各方游说下,1978年底希腊与欧共体及其成员国就上述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妥协,同时这也表明双方实质性谈判阶段已基本完成。
其次,西德支持希腊加入欧共体是西德配合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向东南欧扩散的战略需要。20世纪70年代美苏对抗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态势,苏联加紧了在东南欧地区的活动。美国出于对自身在地中海战略利益的考量,极力拉拢希腊,希望希腊能成为阻止共产主义势力在东南欧扩散的“桥头堡”,因而美国对希腊申请加入欧共体一事表示支持。在与欧共体及西方主要大国磋商后,美国认为“为了在南欧实现稳定,欧共体国家应该更加牢固地将这些国家(南欧国家)与其北欧和中欧的邻国联系在一起”[13]57。不过美国在希腊和土耳其都有重要战略利益,使其在处理希腊、土耳其关系时左右为难,而且希腊自1974年军政府统治结束以来,国内反美情绪高涨,美国在希腊申请加入欧共体一事上不便过多表态,因而作为美国重要盟友的西德便替美国出面,支持希腊加入欧共体的申请。西德在希腊申请加入欧共体的谈判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谈判陷入停滞时,西德总是主动协调各方,提出照顾欧共体成员国各方利益的妥协方案。
欧共体之所以接纳希腊,主要是基于欧共体自身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考量,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欧共体政治、军事战略的考虑。事实上,希腊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问题主要是在冷战时期提出的。作为确保希腊继续支持西方的一种手段,促进希腊快速加入共同体具有重大战略意义[13]53。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西方在南欧的利益日益受到威胁。1973年的石油危机无论是对西欧还是对美国来说,地中海的风险都更加提高了。因此,石油安全已成为头等大事,不仅因为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等国家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还因为中东的大部分石油穿越地中海,而这也意味着西欧的繁荣很容易受到地中海邻国任何侵略态度的挑战[14],所以希腊在地中海的战略地位也显得愈发重要。此外,将希腊纳入欧共体也有助于推动希腊重新加入北约。
共同体国家比其它国家更依赖于正常运转的国际经济:原材料供应的中断、国际市场的损失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冲击比美国这样的经济大国要严重得多[15]。虽然欧共体在地中海地区存在重大利益,但在冷战背景下,欧共体无法自主且有效地解决周边安全问题,它只能积极通过政治手段寻求这一地区的长期稳定。对此,欧共体认为应该在这一地区加强民主。正如贝蒂·科勒(Beate Kohler)所说:“加强民主对所有人来说不仅是一件好事,而且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的额外保障。政治稳定本身被视为经济和军事安全的先决条件。”[16]欧共体接纳希腊,有助于加强希腊民主,进而促进这一地区的长久稳定。
第二,欧共体发展欧洲自由贸易体系的需要。欧洲一体化起步于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经济一体化是欧洲一体化最初的目标与动力。欧共体的核心要素是具有对外自由主义传统的关税同盟、发展中的共同商业政策和共同农业市场[12]。欧共体在积极推动其成员国内部共同市场发展的同时,也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签署合作协议,致力于打造更广泛的欧洲自由贸易体系。市场一直被视为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动力,其范围的任何扩展都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发展[17]29,通过将希腊纳入欧共体,可以扩大欧洲自由贸易市场规模,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向前发展。
虽然希腊经济相对落后,但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并且在某些领域拥有一些独特优势。首先,希腊拥有许多尚未开发的矿产资源(铝土矿、镍、铜、镁、铬铁矿、石棉、铅和锌)。通过与希腊合作,原材料有限的欧共体成员国将能够参与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其次,希腊的地理位置优越。欧共体成员国与希腊合作建立工业企业和其它企业,由此产生的产品可以就近出口到中东和非洲市场。再次,希腊毗邻中东产油国,并且与它们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关系,有利于共同体成员国的石油进口安全。最后,希腊拥有庞大的商船队。由于欧共体国家的对外贸易大多是海运,约占全球贸易的35%[18],所以希腊的加入能扩大共同体商船队规模,进一步推动欧共体海外贸易的发展。
第三,欧共体借推动希腊民主提升自身国际地位与形象的需要。1967年希腊发生军事政变,欧共体随即以不符合民主政治体制为由暂停了与希腊的《联系协定》,并在国际场合多次发表呼吁希腊恢复民主的讲话。1974年希腊结束军政府统治并逐步恢复民主后,欧共体便积极恢复同希腊的联系。同时,希腊民主体制的恢复与加强,在其加入欧共体的谈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75年希腊提交加入欧共体的申请后,委员会就是否接受申请起草了一份专门意见。在意见中,委员会建议对希腊的申请作出“明确且肯定的答复”,并认为“这一要求是在希腊恢复民主几个月后提出的……代表着希腊人民及其领导人对他们的国家致力于欧洲一体化事业的高度重视。显然,巩固希腊的民主不仅是希腊人民的根本关切,也是共同体及其成员国的根本关切,与希腊与共同体关系的演变密切相关”[17]37。
综上所述,希腊加入欧共体的原因特殊,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国家情况特殊。希腊在向欧共体提出加入申请前的一年还是一个军政府统治的国家,军事独裁统治长达7年之久。在这7年间,希腊国家民主体制遭受严重践踏,国内经济发展日益恶化。军事独裁统治结束后,希腊虽然重建了民主体制,但其国内政治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希腊在这种情况下加入欧共体,也成为欧共体历史上第一次接纳曾经历长期独裁统治的欧洲国家。
二是加入欧共体的目的特殊。希腊申请加入欧共体,就是希望通过欧共体对其的支持,迫使土耳其在塞浦路斯和爱琴海问题上不敢轻举妄动;同时也依赖欧共体的力量在国内巩固民主体制,在国际上维护自身安全,特别是防范土耳其的军事挑衅行为。
三是加入欧共体的进程特殊。希腊从申请加入欧共体到整个加入欧共体的谈判进程中,始终伴随着土耳其的强烈反对,这是欧共体扩大中所没有出现过的新情况。同时,政治成为欧共体此次扩大谈判中的首要因素,希腊之所以能成功加入欧共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贝蒂·科勒所说:“赞成共同体向南扩展的决定是出于政治动机。”[15]
希腊的国家情况、加入目的以及加入进程的特殊性,使欧共体面临着解决希腊经济困境,解决塞浦路斯和爱琴海问题的新挑战,但希腊加入欧共体是希腊、西德、欧共体三方利益交融的结果,在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一化向前发展。
注释:
① 这方面的论著主要有:郭华榕、徐天新《欧洲的分与合》,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宋晓敏《列国志:希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