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艺术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

2020-02-28 07:04姜银娣姜梦瑶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人才专业

姜银娣,姜梦瑶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教务处,四川成都 610036)

新时代艺术院校面向社会,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是为地方培养行业领域专门人才的主力军,而当前艺术院校的卓越传媒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本文就新时代艺术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人才培养改革实践进行论述,力图为同类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新时代艺术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演变为巩固主流舆论的阵地,形成了我国新时代传播体系的重要方向,为新闻传播领域学界与业界精英搭建了一个信息沟通、资源连通的合作平台,传统的新闻传播行业因此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会。

(一)新时代艺术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取得的突出成就

1.艺术院校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转变了观念和思维,不断开拓革新,走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道路,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新需要,在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艺术院校秉承着“大胸怀”的社会责任感持续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尤其为西部地区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广播电视传媒人才,为发展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传媒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3.艺术院校的实践活动众多,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进”作为教学宗旨,学校各专业创新班和提高班中的学生在国内外众多赛事和活动中获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创新班、提高班在人才选拔、师资配备、教学成果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新时代艺术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1.传统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固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各类艺术院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刻不容缓,形成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规范的、可操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其应用于各专业,必将有利于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从而有效缩小新闻传播类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人才要求的差距,做到院校与行业之间的无缝接轨。

为了适应新时代艺术院校教育发展形势,突出艺术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特点,需要构建一套适用于新时代艺术院校的、可推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较高专业素养与实践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2.专业建设措施乏力,建设成果特色不足

部分学校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上,没有结合新时代融媒体发展情况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主要还是遵循传统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具体表现在没有根据新闻传播行业的新媒体发展需要进行训练和培养,从而强化学生的技能,例如记者的“四能”培养。即使在学期开设的教学任务中有新增与行业接轨的一些课程或者新的元素,但成效还是不明显[2]。在传媒产业处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业界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职业化需求越来越少,但对“泛媒体”人才的需求却不断增加,对复合型、跨媒体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更需要根据行业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3]。

3.课程设置过于陈旧,师资欠缺现象突出

有些专业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讲授内容老套,致使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实际要达到的课程标准之间有很大差异,部分学校受实训条件的限制,只讲授理论,很难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差距。

另外,有些学校因师资短缺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老师能上什么课,就开设什么课,完全不考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以及该门课程与前面已学的课程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系。课程设置非常关键,教师要认真思考每一门课程设置的目的以及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4.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不足。艺术院校新闻传播人才毕业后综合素质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无法尽快与行业对接,走上新闻传播的岗位。

二、新时代艺术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随着移动终端上的新媒体渠道以及互联网APP的飞速发展,当今的媒体格局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必然进行融合发展[4]。

(一)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

学校在改革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邀请行业内的专家、教授、一线工作者们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探讨中来,同时组团到办得比较好的同类兄弟院校进行调研、交流、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习近平同志曾向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四向四做”希望,其中第一个“向”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希望新闻工作者能够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2]。将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院可以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入“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育人体系[5]。

学校应结合实际,分类开班教学,抓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这有利于准确定位培养目标、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有效缩小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做到课程与岗位、专业与行业的无缝接轨,多家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学习、实践平台,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进一步深化“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提高实验班”特色培养实践,为促进学校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作出不懈努力。

(二)加大学科专业改革力度

新媒体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一系列问题,学科专业之间的教学改革都过于同质化,每个新闻大类专业应该办出自己的特色。以零售、电商岗位人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为例,推行学科专业建设,将新媒体植入专业中,各学科专业要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把握好专业与行业的融合度,完善课程体系,运用动态课程应对传媒社会的快速发展[6]。要打破现有学科课程障碍,实现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实现课程集“写、编、评、规划、广播”等的一体化运作,弱化专业分工,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全媒体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三)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具有融合型知识架构的新闻传播人才。长期以来,鉴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与传媒业态和技术革新密切相关,新闻传播的课程体系往往会受到媒体介质的局限,专业化区分性较强[5]。

面对培养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要重点把握课程与岗位的契合度,重视电商平台建设,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把握住新媒体带来的机遇,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调研发现,随着广播影视行业的多次大变革,单纯的只会播报的主持人已经不再是媒体的宠儿,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机构倾向于选择具备采访、编辑、策划、拍摄、编导、播报、切换、制作为一身的综合性、复合型、创新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因此,培养“采、编、播、摄、录、导、服、化、美”一体化形态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行业趋势,电视媒体是一个需要多工种、多岗位配合完成的行业,学校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能掌握并解决行业的配合、多工种业务熟悉和实践融合的问题[7]。

目前,国内部分影视艺术院校在教学中继续推行新媒体人才引进、校园新媒体首发、全媒体采编、多媒体传播互动等多项创新并举。学院在教学中逐步完善这个模式,建成一体化的组织架构、人才队伍和用人机制,跨媒介的整合营销模式以及综合体系,实现一体化的团队建设。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教学经验,笔者所在学校总结梳理出了在网络媒体时代背景下,通过“电视一体化现场制作”教学方式,实现对当今瞬息万变的行业背景下电视一体化人才的培养与训练,教会学生在策划、节目编排、节目编导、现场调度、撰稿、拍摄、后期制作、现场切换、现场图文包装制作合成、播出调音、音视频制作播出、在线虚拟合成、播控等方面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技能。以播音与主持专业高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完成与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等传媒机构合作的广播、电视和新媒体节目直播流程的全部工作,以满足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对影视传媒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新时代艺术院校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紧扣新时代艺术院校的特点,不断摸索新闻类传播人才的创新培养新路径,改变艺术院校的传统教学方式。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内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整合完善,以形成一套成熟、操作性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严格按照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国家标准为根本依据,以为社会和行业服务的人才供给为基本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和学校的育人理念为先导,并将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应用到新的培养方案中,使新的培养方案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发展方向。

确立以“知识、能力、素质”理论学习与应用实践融合,强化基础,突出应用实践。整合相关基础理论课、专业主干课、核心课,优化专业实践课,加重实践教学的占比,确保在理论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各专业需形成适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1.开展尖子班教育,培养行业精英。各专业开设创新人才尖子班,重创新,强能力,培养真实本领。例如开设朗诵配音、大型晚会舞台主持及制作、网络主播等多个方向的高级班;在广播电视编导方向开设导演、商业摄影、新媒体写作、思维拓展、虚拟现实制作和演播室设备集成与应用等方向的强化班。为行业培养更多的精英人才,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学校对每个专业必须开展尖子班培养教育作统一要求,并将其纳入期末教学检查考核指标体系。尖子班应在开学第一年成立,由业内的专家和教授或优秀校友进行授课。考核采取淘汰制,一学期一次,为行业精英的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进,整体提高。结合艺术专业的特性,策划一些艺术实践竞赛项目,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类竞赛活动中去,在课程中嵌入竞赛规则,在培养方案中融入参赛项目教学。把参加竞赛项目加入学生毕业学分要求,达到一定标准才能予以毕业。通过各类艺术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形成以竞赛促学习、促训练、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7]。

(二)强化专业建设,构建特色教学体系

1.培训师资力量,保障高质量教学。形成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适应媒体需要为目标的新型教学体系。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个性化自主式学习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搭建学生参与实践的“桥梁”,给予学生更多机会[8]。同时开辟多种渠道,培训师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有效、教材特色鲜明、教学管理质量高的示范性课程。

2.构建实验教学内容新体系。学院根据学科平台,结合实际情况,研究探索既符合学科专业特点,又体现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实验课程新模式,合理设置各专业的实验项目,全面培养学生的优良作风、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3.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体制。其主要措施包括:(1)健全对外教学服务的各项措施,保证在开放性实验,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学习、创作和实践活动,毕业设计等工作中,可满足师生的相关实验要求。(2)完善师资队伍职称和学位结构,安排更多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开展实验课程教学, 选派教师到名校学习,并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3)充实一些全面、专业和创新型教学实验项目,遴选适度的实验内容, 反映出新技术、新前沿的发展和实际运用。(4)改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方式方法,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师水平。

4.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1)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专业和层次的不同角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觉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作能力。(2)关注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改进实验教学内容。为达到优化实验效果的教学目标,对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仔细研究,淘汰重复和过时的实验项目,补充反映学科前沿和媒体前沿发展的新实验,进一步提高探索性实验的比重和实用性。(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校内所有实验室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免费开放,为学生自主实验创造更多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4)深化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改革实验教学的考试与考核,实施全过程学业评价考核,颠覆期末考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对原有的实验考试、考核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采取平时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考核、回答问题、期末考核等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记录。

(三)形成以课程建设为途径、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改革模式

1.将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课程结构的整合,注重新闻传播领域课程的综合,也就是在一门学科中既有综合的实际体验、经验和能力,又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并设置一般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

2.改变教学评价制度,创新考核方式。结合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考评成绩的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将传统笔试做一些改变,探寻多个专业联合考试的评价制度。如将新闻传播大类的专业必修课程采用联考方式进行考核,改变以往不同班级考试出现的不同试题、不同难易程度、随意性评分等问题,既打破班级壁垒,又规范了教师的考核过程。

3.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管理的弹性化。结合课程建设管理、教材编写等,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实现课程管理权限的分散;建立国家、省级、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国家、省级、学校的课程管理职责;在妥善处理好课程统一与多元性的关系基础上,重视校本课程的研发[9]。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无缝接轨

学校需明确实践教学地位,正确平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和学分比例,加强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培养,使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针对培训目标的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培训,将教学实训、综合实训、行业实习、毕业环节等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架构体系。使学生掌握从基础训练能力到专项技能再到综合潜能循序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得到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使实践教学在全部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增加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将艺术创新、创作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做”中教学,学生通过“做”来学习,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换角色,实现“教、学、做”三者的统一,不但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升,也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了锻炼,让学生具有职位所要求的基本工作能力,最终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的无缝链接。

1.加快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发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双创园实践基地,根据行业实操流程构建完整的技术技能训练体系。深挖校企、校政、校台之间的共建共享,打通行业项目与学校人才培养融合的重要渠道,尝试开展典型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10]。让学生在校内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到行业内的工作模式,提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2.制定短期实习实训,锻炼学生技能。利用大二和大三的暑期,让学生提前进行短期实习、实训。短期实习实训可采用学校分配和学生自主安排两种形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锻炼学生的技能,丰富学生的阅历和工作经验。学校分配岗位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创新产教融合方式,课程内容特色鲜明。积极引导各级电视播出机构(含网络与新媒体播出机构)深度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诸多环节,从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划到课程教材开发,从课程的教学设计到具体的实习实训项目,全方位地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在将各级新老媒体播出机构需求融入该门课程人才培养环节的同时,推行面向各级新老媒体播出机构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互联网+”新时代下的艺术院校应该培养创新型与应用型卓越新闻传播类人才,调整教学方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完善新闻人才培养体系,使学生达到行业领域人才标准,为业内输出更多精英人才。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