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上海 201100)
母乳喂养是当前临床普遍认为的新生儿最佳喂养方式。母乳喂养能保障早产儿营养基本供应,保证早产儿大脑等神经系统健康发育。早产儿母乳喂养主要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完成,而最大困难在于保证NICU期间以及出院后具有充足的泌乳量。国外一项促进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循证方法:专家评论指出,针对泌乳不同段联使用不同的吸奶法能使母婴分离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显著提前,增加产妇乳汁量[1]。本文主要探讨不同泌乳阶段时早产儿母亲的泌乳量问题以及具体的干预手段,从而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在泌乳始动阶段的产后48~72 h左右,产妇泌乳量逐渐增加,但此时产妇母乳流速相对较慢,并且连续性不佳。早产儿出生后需要母婴分离,在进入NICU后,产妇需借助手挤奶或者吸奶器挤奶维持始动阶段的泌乳能力。医疗型电动吸奶器参考婴儿吸吮和吸吮暂停等模式,为早产产妇提供更加舒适、便利和有效的吸奶效果[2]。多项研究成果表明[3-5],采用吸奶器吸奶的泌乳诱导效应要显著优于手挤奶。但不同阶段泌乳生理不同,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早产产妇选择正确的医疗型吸奶器,并指导正确的使用方法,例如吸奶器的压力调节等。Larkin等[6]建议产后48 h始用吸奶器吸奶,而在泌乳Ⅱ期则建议结合吸奶器与手动挤奶确保泌乳量。研究中表明[7]早产产妇在分娩后1 h内即始动吸奶器吸奶模式,而在泌乳Ⅱ期时则可以变更为手挤奶结合吸奶器的挤奶模式,对泌乳不同阶段的始动和总泌乳水平有明确的临床获益。综上所述,设置符合泌乳阶段的吸吮模式以及个体化吸奶器,并增加手动挤奶频次等干预手段,能有效提高早产产妇的泌乳量。
母乳喂养俱乐部是由研究者在NICU成立的,用来提高早产产妇及其他家庭成员对于泌乳相关知识认知而设立的一种组织,通常由泌乳干预小组主导,负责对早产产妇或者NICU住院早产儿其他家庭成员授课宣教[8]。泌乳干预小组主要包括产科医生、护理人员、新生儿专家、营养师以及其他支持成员,负责将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编纂成册。同时,泌乳干预小组负责审核、校对宣教内容,确保内容准确无误[9]。此外,泌乳干预小组负责制作剪辑早产儿母乳喂养相关视频,并在医院电视频道播放宣传。母乳喂养俱乐部也可以在午餐时间举办家庭泌乳护理论坛,使参与俱乐部学习的家庭成员有机会分享各自护理经验,并与干预小组及其他产妇家属进行交流,提高对于母乳喂养的认知水平。家庭泌乳护理论坛能帮助了解亟需了解母乳喂养相关支持的家庭,了解早产产妇在延迟哺乳等方面可能面临的风险等。由小组内同伴支持者告知产妇产后2周的泌乳量标准是日均500 ml,及早发现泌乳量不足现象。对产妇尤其是首孕产妇讲解不同泌乳阶段提高泌乳量的经验和相应的护理策略等。
个体化乳房护罩选择:产后早期的泵奶需要相对充分,主要与乳房残留的乳汁能反馈抑制母乳合成。乳房护罩尺寸的选择对于泵奶效率有明确的影响。若护罩尺寸过大,将会因覆盖完整乳晕而压迫泌乳管道而致组织水肿。若护罩尺寸过小,则会因接触过紧而影响母乳泵出。当护罩与乳房拟合不当,则乳头非常容易受伤,同时乳房排空效率低下。乳晕发生水肿或者乳头易发外伤等,都表明个体化乳房护罩选择对于高效、便捷的泵奶非常重要。同伴支持者也需要告知早产儿产妇乳头牵拉、子宫痉挛或者疼痛等均为人体正常反应。尽管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母乳喂养目标和挤奶频率等,但在苏醒阶段及早使用科学的医疗型挤奶器是非常重要的。
泌乳维持阶段通常是指足月儿产妇产后第9天至乳腺退化的阶段。维持阶段的母乳主要处于自分泌控制阶段,具有特异性和高效性等。维持阶段的乳腺储存乳汁,并不引发反馈抑制机制。维持阶段的泌乳基本原则为“供求平衡”,即泌乳效率与乳房排空效率正相关。相关研究发现[10],部分产妇在维持阶段非常因缺少周围亲人和朋友的支持,而在该阶段对母乳喂养产生不同程度的厌恶感。也有研究发现[11],在肯定早产儿产妇自身较大努力的前提,吸出母乳总量非常有限将导致产妇对吸奶缺乏信心而中止吸奶,并最终泌乳中止。同时,早产儿产妇因工作等客观因素导致无法正常产奶,较低的泵奶频率导致泌乳量减少。此外,缺乏主动监控策略也是导致早产儿产妇泌乳不足的重要原因。同时,相当比例的早产儿产妇也因分娩并发症或者其他健康问题,导致泌乳始动和维持受阻。
因早产儿在产后早期母乳需求量并不高,泌乳问题并没有引起及时的重视。当前在临床实践中,我国对早产儿产妇的实际干预手段非常有限。当前国内关于管理策略的研究主要是督促和宣教母乳喂养方面,而关于泵奶技术相关研究非常有限,尤其是泵奶时吸奶器的选择、压力调整或者其他注意事项等方面并没有很多报导,这都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NICU医护人员一个可以关注的研究重点。不同泌乳阶段的问题和干预手段方面,需要从国外相关的动机和行为干预中寻找借鉴。例如在吸奶器的选择使用、同伴及社会的支持、合理的母乳喂养评价指标以及吸奶记录等。然而,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也不可一味盲从。不同文化及医疗背景下,早产儿产妇的泌乳量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需要基于我国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