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大学生使命教育方式研究
——以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指导

2020-02-28 00:08:08吕明磊刘兴光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青年人思想大学生

吕明磊 刘兴光

(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 210037)

在“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踏上伟大复兴历史征程的大背景下,广大青年学子,尤其是作为青年人中佼佼者的高校学生,机遇空前,挑战十足,身肩使命。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时,应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意识,将使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勉励优秀青年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有机统一,把个人奋斗和奉献叠加成国家的进步。使命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尤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指导,把方向,稳步伐,细落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贡献人才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自身青年时代经历,在许多次面向教育界、青年人的重要讲话和一些信件文字中,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要求、新论断和新方法。例如: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最有生机的力量;青年人要有信仰和理想的指引,志存高远;青年人要努力奋斗,脚踏实地;要加强对青年人的德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人;要培养青年人不畏挫折、勇于奉献的精神;要对青年人加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这些重要论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回答和解决了当代青年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青年人应有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使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一代代人前仆后继地砥砺前行。青少年是当前祖国建设的“后备军”、“生力军”,也是将来的“主力军”。马克思认为,一个人最大的价值,就是用他的实践和理论推动社会向新的阶段变革。青少年的个人发展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既是青少年长远进步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有序稳定的人力保障。同时,在当前国际政治激烈竞争、国际经济深度调整、社会思潮激烈碰撞、军事冲突隐患重重的大背景下,世界舞台也急需当代青年人展现风采。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稳定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受信息化时代和西方思想浪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更加独立开放,敢想敢做,但价值观多元的倾向亦十分明显,“精致利己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思想也在悄然蔓延,导致一些青年人公民意识淡薄,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缺失。高校本应发挥使命教育的“主心骨”作用,然而使命教育体系并没有结合青年人成长的特点和规律设计具体培养目标,缺少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性思考,导致大学生使命感培养处于散乱、游离状态。将使命教育片面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宣传过于高大上,使学生产生了距离感和疏远感,形成了培育障碍。课堂教育形式的单一化和评价标准的模糊化,也使得使命教育趋于教条化和边缘化。

二、当代大学生使命教育之基本原则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好思想的方向盘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并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鲜明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以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指导,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定航线,行稳致远,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为青年人最远大的光荣使命。

(二)坚持人民的观点,在实践中统一认知与行为

通过间接经验形成的认知是意识的初级阶段,在认知的前提下形成行为是意识高级阶段。实践是认知和行为交互作用的中介,是使命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觉意识的必要环节,也是将使命教育外化为行动,形成社会价值的必经之路。大学生的成长模式相对趋同和单一,从上学起,生活空间主要局限在家庭和学校,缺乏对社会生活、社会环境、国家发展和历史传承等全面的了解,对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能全面地认识。当代学生来源于人民,也应在实践中走向人民,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社会是个大舞台,坚持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把握社会生活的主流和发展趋势,感受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力量,形成内化自觉的使命感。

(三)坚持高校主导作用与青年人主体地位相结合

青年人是使命教育成果的展现者,是实现历史使命的主力。青年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发扬是使命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在使命教育中要遵循主体参与原则,尊重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充分发挥青年学子的主观能动性。使命教育应是全社会参与的行为,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摇篮,更是主要牵头者和责任人。在大学生社会角色和理性人格自我塑造过程中,高校要积极引导,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细致组织。“导”是“学”的前提,是为了在把控方向的前提下更好地学;“学”是“导”的目的,“导”的成果也将通过“学”来体现。

(四)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文明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作为使命教育的思想武装,能极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意识。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不冲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的成果,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命教育既有历史的传承,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传统优秀文化同样要与时俱进,在和现代科技文明的交融中不断展现生命力。

(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使命教育中的显性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有计划组织实施的,正面、可视化地对教育主体进行公开教育的工作行为,主要采用正面宣讲的方式,具有鲜明的目的性、高效性与规范性。因此,显性教育是使命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正面战场”。显性教育的局限在于其教育内容相对教条,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参与性与体验感。隐性教育是通过一种间接的教育活动,将教育理念、情感、价值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渗透在受教者的日常生活中,教育对象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隐性教育是显性教育的良好补充,应在显性教育课程中注重隐性渗透,在师生日常交流中实现隐性教育,同时兼顾显性教育的理论性、严谨性、层次性,引导大学生形成感性与理性的交汇,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氛围熏陶人,构成完整的使命教育体系。

三、当代大学生使命教育之体系构建

(一)爱国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外国家、历朝历代无不将爱国主义作为青少年教育的核心内容。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和脚下的土地,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将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爱国行动,用努力奋斗书写青春华章。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跨越了时空,是历史的绵延,它是中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和体现,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伟大精神风貌和精神追求,蕴含了充满民族特征的理论特质和人文价值。高校当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素材,让当代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增强民族自信,发扬奋斗自强精神。

(二)党性修养和思想品德教育

高校汇集了最优秀的青年,他们从思想和行动上积极向中国共产党靠拢,有些已经成为了共产党员。对于广大青年党员,要以社会的中坚、民族的脊梁、阶级的先锋和时代的楷模为培养目标,引导他们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保持政治上的坚定,自觉接受党性锻炼,履行党员义务,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劳动实践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是对当代青年人的时代要求。“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理想信念不纯洁、政治上不坚定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难以承担重任。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要培养青年人有品德、守公德,会用道德调控和道德导引提升自我品行,进而带动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挫折与心理健康教育

奋斗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披荆斩棘、越挫越勇的精神品质格外重要。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相对一帆风顺,也造成了其耐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缺陷。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作为支撑,再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也无从发挥。高校要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在对学生的考核中提高标准,严格要求,让学生从小失败中收获大成长。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在学生中广为普及。

(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体美劳相比德智在传统教育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习近平高度重视体育教育的发展,他认为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强健的体魄、拼搏的精神和开朗的性格,对于青年人的发展格外重要,应当让体育进校园、进班级、进宿舍。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习近平对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青年学子在接受理性思维塑造的同时,也要有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传播美的能力和情怀。同时,习近平结合自身青年时代的知青生活,也多次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

(五)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

社会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和家庭,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中,学校也需要联合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形成使命教育的合力。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平台,鼓励广大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锻炼,培养应用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同时,高校要加强家校联合,充分结合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家庭情况,因人而异制定培养方案,让使命教育从课堂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六)朋辈教育与榜样教育

朋辈教育是以同龄人之间分享交流的形式来进行相互教育的教育方式。同龄人之间更加了解,互相更有影响力。同时,要大力挖掘学生身边的榜样,用事实说话,用榜样来感召,用目标来引领,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使命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七)合作与礼仪教育

青年学生要完成历史使命,必然需要在合作和交往中获得支持。作为由一代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青年,在长辈的关照和呵护下长大,普遍缺乏社会交往中需要的文明礼仪和合作能力。必备的文明礼仪是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类的文明与社会礼仪并不是先天形成并刻在基因中代代传承,而是要通过教育和培养获得。高校要注重培养青年人不仅“知书”,还要“达理”,示人以尊重、友好,展现内在修养和素质。同时,高校应创造学生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展现礼仪。

四、结语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回答了青年人应该做什么,即“做什么是对的”问题,塑造了青少年的是非观、义利观。使命教育回答了青年人“国家、社会需要我什么”的问题,细化了奋斗目标与路径,培养了青少年的责任意识。使命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应以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使命教育培养原则,优化使命教育培养模式,树立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践行者和祖国建设“人才兵工厂”,使命在肩,时不我待。

猜你喜欢
青年人思想大学生
让更多青年人与博物馆实现“双向奔赴”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4:56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青春(2022年8期)2022-08-03 12:01:52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意林(2019年9期)2019-06-02 16:59:4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青年人痤疮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