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命认知和体验的影响因素探究

2020-02-28 00:08:08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本质态度生命

张 玲 玲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镇江 212003)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自伤、伤人等恶性事件频发,自我伤害已成为青少年群体排名第四的死因,仅次于道路伤害、溺水和白血病[1]。大学生的生死观及生命教育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生命教育由美国学者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此后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与实践。生命认知作为生命教育的第一层次,是形成生命意识、丰富生命情感、发展生命智慧、提升生命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也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

生命认知是一种从无到有、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演变和深化的心理品质,体现了个体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整体认知[2]。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死亡的态度、情绪体验,如死亡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上。国内研究者逐渐拓宽生命认知的研究范畴,韩映红等人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对生命来源、生命本质、自我保护知识、关爱生命的表现以及对死亡的认知[3],李丹等人以中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造句和补充句子法,探究儿童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和体验及其发展特点[4],还针对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价值取向进行了研究[5]。此类研究表明,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生命、死亡的认知是从具体到本质再到体验、感悟的一个过程,生命认知的内涵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而扩展。

对于生命认知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幼儿、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现有研究表明父母应对方式、个人丧失经历等因素均能影响生命及死亡认知[6],然而对于大学生,特别是“00后”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研究较少,培育路径也大多集中于生命教育大范畴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将从当代大学生对于生命、死亡的认知和体验调查结果出发,探讨大学生生命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而探索符合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的生命认知培育路径。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某工科为主综合性大学的大一在校学生,所有调查通过第三方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在线进行,在两周内共回收问卷1158份,其中有效问卷1145份,有效问卷率为98.88%。男生688人(占60.19%),女生457人(占39.91%)。本研究的样本数量较大,样本分布基本均匀,能够反映该校大学生生命认知的现状与特征。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造句和补充句子的方法,探究大学生的个体经历、应对方式、日常讨论等因素对生命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问卷包括个人经历过的死亡事件(人/动物)、面对死亡后的应对方式、父母对死亡的态度及讨论等;造句和补充句子的主题均是生命和死亡。

(三)数据分类

1.问卷数据统计。施测结果显示,面对过人死亡的被试者有829人,占总人数的72.4%,面对过动物死亡的被试者有1036人,占总人数的90.48%。面对过人死亡后父母会谈论相关内容的有547人,面对过动物死亡后父母会谈论相关内容的有545人,日常生活中会讨论死亡现象的有634人。

2.对生命及死亡的认知的分类。参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李丹等人的研究,将大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均分为五个类别:

(1)对生命的认知包括:①模糊的认知,无法造句或句子不合理;②具体形象的认知,被试者对生命的理解需用具体事实体现;③生命本质的认知,造句强调生命的本质是普遍的、有限的、不可逆的;④表达态度的认知,既表达对于生命的态度,又表达生命的本质;⑤感悟哲理的认知,即对生命价值和生命过程的思考。

(2)对死亡的认知包括:①模糊的认知,无法造句或对死亡认知错误;②具体形象的认知,被试者对死亡的认知要通过具体事物来体现;③死亡本质的认知,造句强调死亡的本质是自然的和普遍的;④表达态度的认知,同时表达死亡的本质特征和对于死亡的态度;⑤非理性的认知,对于死亡的认知不够理性,如认为死亡是解脱。

3.对生命及死亡的体验的分类:

(1)对生命的体验包括:①模糊的体验,即补充的句子不通顺或者对生命理解不准确;②积极的体验,包括快乐、激情、希望、幸福等;③消极的体验,如悲伤、无聊、烦恼、失落等;④哲理性体验,同时看到生命的积极和消极面,能辩证地看待生命,勇于面对生命的消极面。

(2)对死亡的体验包括:①恐惧,包括害怕、厌恶等;②悲伤,包括难过、悲伤、流泪等;③迷茫,对死亡感到迷惑、无助、不知所措等;④哲理性,由死亡引起对生命的感慨和珍惜;⑤不理性的体验,如解脱、兴奋、向往、轻松等。

三、大学生生命认知和体验的现状

(一) 生命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

大学生在生命认知五个类别上的选择差异显著(2=261.67,df=4,p<0.001),选择由多到少分别是:感悟哲理的认知(375,占比32.75%),具体形象的认知(276,占比24.10%),表达态度的认知(274,占比23.93%),生命本质的认知(165,占比14.42%),模糊的认知(55,占比4.80%)。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是否面对过人或动物死亡、之后父母是否谈论、日常生活中是否讨论死亡在生命认知不同类别上人数差异不显著,而不同性别在生命认知不同类别上的选择差异显著(2=13.70,df=4,p<0.05)。进一步采用相关源分析,结果表明,男生更多表达对于生命具体形象的认知和模糊的认知,而女生更多表达对于生命本质、态度的认知及哲理性的认知。

(二)死亡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

大学生在死亡认知五个类别上的选择差异显著(2=396.75,df=4,p<0.001),选择由多到少分别是:表达态度的认知(414,占比36.16%),死亡本质的认知(359,占比31.35%),具体形象的认知(188,占比16.42%),非理性的认知(108,占比9.43%),模糊的认知(76,占比6.64%)。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在死亡认知的不同类别上,是否面对过动物死亡、父母在死亡事件后及日常生活中是否讨论死亡均无显著差异,而是否面对过人的死亡和性别之间的差异均显著(2=53.33,df=4,p<0.001;2=23.50,df=4,p<0.001)。进一步相关源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在死亡的具体形象、本质及非理性认知上差异显著,男生更多表达具体形象认知,女生更多表达死亡本质认知;尽管绝对数量不多,男生仍更多表达对于死亡的非理性认知。面对过人死亡的个体更多表达出对于死亡本质的认知,而未面对过人死亡的个体更多表达对于死亡具体形象、非理性、模糊的认知,也更多表达对于死亡的态度。

(三) 生命体验现状及影响因素

大学生在生命体验四个类别上的选择差异显著(2=1077.89,df=3,p<0.001),选择由多到少分别是:积极的体验(764,占比66.72%),哲理性的体验(180,占比15.72%),模糊的体验(102,占比8.91%),消极的体验(99,占比8.65%)。

都说结婚是人生大事,从要登记何东就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他就准备这么过下去了?朝九晚五,结婚生子,地球上大多数人都这么过的……这是他想要的生活吗?

通过卡方检验结果得知,人死后父母是否讨论、日常生活中是否讨论死亡在生命体验不同类别上人数差异显著(2=8.82,df=3,p<0.05;2=10.97,df=3,p<0.05),而性别差异、是否面对过人或动物的死亡、动物死亡后父母是否谈论在生命体验不同类别上人数差异均不显著。进一步采用相关源分析,结果表明,日常生活中讨论死亡的人倾向于表达消极、哲理性的生命体验,而不讨论的人更倾向于表达积极体验;面对人死亡后父母进行讨论的个体更多表达出哲理性、模糊和消极的生命体验,而面对人死亡后父母不讨论的个体更倾向于表达积极生命体验。

(四)死亡体验现状及影响因素

大学生在死亡体验五个类别上的选择差异显著(2=195.53,df=4,p<0.001),选择由多到少分别是:恐惧体验(416,占比36.33%),不理性的体验(206,占比18.00%),悲伤体验(183,占比15.98%),哲理性体验(180,占比15.72%),迷茫的体验(160,占比13.97%)。

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是否面对过动物死亡、父母是否在死亡发生后及日常生活中讨论死亡在死亡体验不同类别上人数差异不显著;是否面对过人的死亡及不同性别在不同死亡体验之间的差异显著(2=10.00,df=4,p<0.05;2=11.12,df=4,p<0.05)。进一步采用相关源分析,结果表明,男生更多表达对于死亡的哲理性、不理性的体验,女生更多表达恐惧、悲伤类的死亡体验;面对过人死亡的个体更多表达悲伤、不理性的死亡体验,而未面对过人死亡的个体更多表达恐惧、哲理性和迷茫的死亡体验。

四、大学生生命认知和体验的现状及过往经验、应对方式的影响分析

(一) 大学生生命认知及体验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阶段中的青年早期,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生命和死亡模糊的认知却较少。大学生对于生命认知的表达最多是感悟哲理的认知,如“生命是给予,不是掠夺”“生命是一场旅行,无论光辉还是阴暗,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生命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场旅行,比赛在乎终点,而旅行在乎沿途”等,体现了大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稳定的阶段,对于生命的认知和理解建立在思考、总结、升华的基础之上。其次是具体形象的认知,如“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生命是万花丛中的一朵花”“水是生命之源”等,将具体事物与生命相联结,表达出对于生命的理解。再次是对于生命态度和生命本质的认知,如“请珍惜生命”“我热爱生命并且敬畏生命”“万物生命只有一次”“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表达出对于生命的珍惜、热爱、敬畏等态度,及对于生命有限性、普遍性等特质的认知。

在死亡认知方面,大学生最多表达对于死亡的态度,如“理性面对死亡,乐观面对生活”“我不畏惧死亡”“死亡让人不安”等;其次是表达对于死亡本质的认知,如“人终将会面临死亡”“死亡是生命的正常终结过程”“死亡是不可逆转的”等,阐释了对于死亡必然性、不可逆性等特征的理解;再次是通过具体形象表达对于死亡的认知,如“死亡是花的枯萎”“死亡如秋叶之静美”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大学生存在对于死亡的非理性认知,如“死亡是解脱”“我想死亡”“死亡是去另一个世界开启一段新的历程”等,忽视了死亡的自然特征和社会属性,对于死亡的认知和态度是不切实际和不合理的,显示出部分大学生对于死亡存在错误的理解,甚至对生命有着消极、悲观的念头。

在死亡体验方面,占比最多的是恐惧体验,包括恐惧、害怕、惧怕、畏惧等表达形式;不理性体验、悲伤体验、哲理性体验和迷茫的体验占比较为接近,有的体验到死亡带给自己的“解脱”“好奇”,有的表达出“悲伤”“绝望”“难受”,有的通过死亡体验到“生命的弱小,对生的渴望”“生命的脆弱与宝贵”等,可见大学生的思维开阔,具有多样性。

此外,大学生在生命认知、死亡认知和死亡体验的表达上均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更多表达对于生命和死亡具体形象的认知,女生更多表达对于生命、死亡本质的认知;在死亡体验方面,男生更多表达哲理性、不理性的体验,而女生更多表达恐惧、悲伤的体验。陈武英等人曾对共情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性荷尔蒙分泌、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均会导致在情绪的理解和表达上的差异,女性催产素的分泌和以关注他人为导向的社会性别角色有助于共情的发生;而男性睾丸酮的分泌与共情存在负相关,以关注公平公正为导向的社会性别角色与共情没有相关[7]。这与本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女生更多表达情绪,而男生更多表达现象。

(二)过往经历对于生命认知及体验的影响

在大学生的死亡认知方面,面对过人死亡的大学生对于死亡本质的认知要多于未面对过人死亡的大学生。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历过身边亲人、朋友或熟人的死亡,会对于死亡的不可避免、不可逆性形成概念,也会从父母、老师、朋友等人的谈论中获知死亡的自然性和普遍性规律,从而接受并内化关于死亡本质的认知。已有研究表明,经历过死亡的青少年,内心深处会留下对死亡的永久记忆,进而对其人生产生深远影响[8]。在近距离接触、面对死亡之后,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死亡所带来的冲击、未完成情结以及相应的负性情绪体验,将会长期弥漫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之中,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笔者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实践中,就曾多次遇到由于亲人离世而遭遇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个案。

已有研究表明,丧失(如亲人去世)等负性生活事件经历会加重抑郁情绪[9],丧失的压力水平越高,情绪的消极表达、意义的非理性阐述越高[10]。面对过人死亡的大学生对于死亡本身有着更为直观的认识,对于死亡所代表的丧失、终结等也有着明确的理解和体验,如果在经历死亡之后没有很好地进行处理,很容易出现悲伤、绝望、无力等感受,甚至产生诸如好奇、向往等不理性的体验。而未曾面对过死亡的个体,对于死亡的认知大多来源于间接接触,知道关于死亡的一些基本知识,但并无直观的感受,更多产生对于未知、终结的恐惧。

(三)应对方式对于生命认知及体验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死亡的应对方式会影响大学生对于生命的体验,在面对人死亡后及日常生活中,父母会讨论死亡的大学生群体更多表达哲理性的生命体验。徐洁等人曾对经历过丧亲的青少年进行深度访谈,分析发现丧亲青少年的哀伤过程包括面对生活巨变、体验丧亲的痛苦与失落、在哀伤中继续生活、重新诠释死亡等四个主题[11]。如果对于青少年经历的死亡现象置之不理,丧失经验没有通过哀伤完全修通的话,当他们面临第二次丧失时,未解决的创伤又再次浮现,从而造成创伤的叠加[12]。对于死亡、丧失进行讨论的过程,是帮助青少年面对、表达并处理因死亡带来的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的一种方式。在对死亡进行讨论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于死亡的本质特征及所带来的的后果有着直观明确的概念,因此,他们在认知层面知道生命是和死亡联结在一起的,生命的终点就是死亡,从而在他们表达生命体验时,更倾向于将生命与死亡联系起来,表达出哲理性的死亡体验。

本研究发现,父母讨论死亡的大学生群体更多表达消极的生命体验,而父母不会讨论死亡的大学生群体则更多表达积极的生命体验,这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死亡禁忌”有着直接的联系,即为了逃避死亡带来的恐惧不安等痛苦体验,而将死亡话题排除在日常生活的言语、态度与行动之外,形成一种搁置死亡的禁忌模式[13]。在这种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的父辈,在对死亡话题进行讨论时,很难采用客观、开放的态度,从而对于大学生死亡态度、死亡体验的形成无法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对死亡教育的本土化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以探索出符合中国社会文化实际和当今社会发展现状的生命和死亡教育的方式方法。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问卷、造句和补充句子的方法,探究大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及体验。得出以下结论:既往经历和应对方式对大学生的生命、死亡认知及体验均有影响,过往经历过死亡的大学生更多表达对死亡本质的认知和悲伤、不理性的死亡体验,父母讨论死亡的大学生更多表达哲理性的生命体验。因此,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均应注重对于生命、死亡的教育,通过课程、讲座、体验式活动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于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从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实现人生的成长与发展,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猜你喜欢
本质态度生命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态度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8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32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19:28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态度决定一切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05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