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评价研究

2020-02-28 00:08:08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指标

王 昕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大学具有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 年)》(征求意见稿)指出:“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是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承担社会发展的相应职责,既能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吸引力,为学校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能助推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学校和地方的“共赢”。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评价研究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的研究, 能够引导高职院校更加有方向、有动力地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共同发展,实现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好服务的目标。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评价研究的意义

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出台的多项政策文件也日渐强调高职院校要发展社会服务能力的内容。2016年3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规定了五大评估内容,社会服务能力是五大内容之一。可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水平已成为衡量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这一指标的评估评价,一方面督促高职院校苦练内功,向内挖潜,提升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办学能力;另一方面又激励高职院校必须开门办学,积极搭建政校行企协同运作机制,自觉投身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大潮中,实现职业教育的职业要求。因此,进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情况的评价研究,对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实现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具有鲜明的促进作用,是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评估方针的真正落实。

1.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评价引导高职院校办学方向

通过对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评价,高职院校可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办学方向,积极主动地探索并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来的新变化,并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高职院校还可以探索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凸出职业能力培养和工匠技术培养的主线,以不断贴近职业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还可以加强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融合,有针对性地推进1+X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需求;高职院校还可以在评价目标任务下创新校企合作方式,主动作为,建立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命运共同体,从而实现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

2.以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评价实现问题整改

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际情况是,院校一方热,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社会相对被动,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一方面,学校缺乏了解企业生产状况的人才,教师们很难在生产一线及时地为企业解决遇到的问题,自然也就无法持久地服务企业;另一方面,还有许多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问题上认识不足,认为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不是学校工作的“主业”,仍旧习惯地走教书育人的老路子,对社会服务没有倾注应有的发展热情和积极态度,社会服务工作处于被动、应付、停留纸面状态。综合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上只是服务而缺乏相应的评价和监督。这使得相应的评价研究工作不仅很迫切,而且很必要。

通过评价,学校可以对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准确分析,从学院层面到院系部门,从校长到教师、学生,从办学理念、领导方式、规章制度到设施设备、工作条件,各方面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过程中的实际运行情况如何,是否有效组织、全面配合、真正协调有序地开展,都能清晰可见。通过评价,可以有内容、有目标、有效率地促使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处于动态化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状态。

通过评价,也能客观反映学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校建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措施,动态地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评价研究的现状

2008 年,教育部出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评估指标体系中,社会评价为一级指标,生源、就业、社会服务、社会声誉等为关键评估要素。其中社会服务一项采用教师技术服务情况、产学合作、社会技能培训开展情况、鉴定站(所)鉴定情况等观测点。指标体系规定,对评估要素做定性评价。相对其他同级评估指标,社会服务指标的观测点尚不丰富,也不详实,因为缺乏定量评价,在具体施行过程中不便于操作。

本课题组对省级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水平评估方案进行了对比调研,研究发现,各省对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评价的指标设计参差不齐,如山东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社会培训服务(培训员工、培训师资、咨询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办学交流、开放教学资源,接受企业捐赠等,基本覆盖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领域,体现出社会服务的内容及途径的多样性,但是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层次结构安排还有不小的研讨空间。浙江省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评价指标的标准设计较为准确合理,能够量化表达观测内容,便于考评[1]。

此外,很多高职院校的系部工作绩效考核也没有列入社会服务的内容,只是在学校要求上报有关统计数据时,系部被动地提交一些简单的文字材料。而且,系部提供的文字材料也多停留在表面分析汇报上,又含有相当的水分。因为缺乏相关绩效的约束与鼓励,系部并没有热情和动力去自觉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发展提供切实的服务,自然对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缺乏实质性的有力支持和有效支撑。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评价的研究

1.评价体系构成的要素及原则

本课题组以黑龙江省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为底本,结合《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统计报表》,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评价情况进行了分析梳理,在定位研究意义的基础上, 结合高职院校发展实际,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应该包涵人才服务、科技服务、培训服务三大块,并确定以下具体要素为构成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评价的主要指标:毕业生人数、毕业生就业去向、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技术交易到款额、非学历培训到款额、公益性培训等。

考虑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在设计评价体系时要考虑以下原则:首先是完整性与独立性的结合。构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评价体系,从完整性方面讲,选定的评价指标要尽量做到覆盖面宽广、全面,确立的代表性要素能够完整地反映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各方面情况。各项指标及其下列的分级指标综合起来能够完成总目标的评价设定与要求。从独立性而言,选定的评价指标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叠,指标与指标之间,不管是平级指标之间,还是异级指标之间,都要避免逻辑上出现关联或部分性的内容重合,尤其要避免互为因果的内容出现在第三级指标中。其次,选定的评价指标应明确、清晰、具体。指标在应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尽量争取量化。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尤其是院校自身的特色。由于高职院校身处不同的区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特点各有不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方式与途径必然有差别,因此指标的设置还应考虑到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设定指标。第三,评价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可持续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对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旨在以评促建,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因此,评价指标要不断调整,要具备可持续性。院校要随时了解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及时反馈有关新情况,坚持指标跟踪,周期性地进行指标修订和完善,确保设定的评价指标能真正起到指导学校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2.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评价的策略

(1)评价与引导相结合

通过科学地设定评价目标,对学校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情况做出中肯地分析和评价,考查学校相关工作进行的程度、深度和取得的效果。在全面评价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学校的有关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和方法,引导学校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内容、方法、机制、制度上多维开拓、努力创新,引导学校加大对课堂教学、实践实训教学、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引导学校想方设法与企业实现深度产教融合,引导学校加大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社会服务建设的投入,使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成为学校的自觉行动。总之,要通过评价,引导学校以社会服务的建设为抓手和路径,开展内涵建设,打造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2)自我考评与外部考核相结合

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评价,应建立以学校自我考评为基础,内外部考核相配合,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自我考评可以由学校主管社会服务工作的职能部门联合教学、科研、培训以及学术委员会承担,按照院校审议通过的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分和统计,同时建议结合学校年度工作绩效的考核共同展开,以尽可能地保持自我考评的客观性与覆盖面。外部考核可以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评价,还可以邀请政府尤其是行业、企业等被服务对象参与,他们的参与使考核更有客观依据。还可以聘请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考核,这可以使考核更有专业性、权威性,也更便于今后的整改和提高。以自我考评为基础,多主体共同参与考核,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需要上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评价,以帮助学校获得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进而科学地指导学校今后的工作。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指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6:00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