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构建语文精彩阅读课堂

2020-02-27 10:23贾俊香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23期
关键词:体验语感

贾俊香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读”占鳌头,要注重阅读的过程,要尊重个性化的体验;真正的阅读,应是融会贯通,联前想后的读,有目的有层次的读,悟情悟理的读,带领学生不断发现文本中的动人之处,拓展学生读书的眼界,给学生以心智的增长,精神的养育,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改进阅读教学的质量,构建语文精彩阅读课堂。

【关键词】阅读感悟  语感  体验  目的性  分层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真正的阅读,应是融会贯通,联前想后的读。“读”贯穿于阅读的教学全过程,应当以读为本,在阅读中获得深刻的思考与感悟,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积累文化底蕴。

一、目前语文阅读课堂中“读”存在的教学困境

尽管新课标实施近十年,统编教材使用也进入第二年,但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仍存在“师讲”过于“生读”,个别“精英读”代替全班读的问题,表现为读得目标不明,读得不充分,读得没次序,讀得策略不当等教学困境,使得阅读教学的课堂要么是死气沉沉,要么浮光掠影教学,效果不佳,难以发挥出积极的教学效用。

二、聚焦现实困境,探析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可行策略

1.一读一得,拾级而上

读书要有的放矢,一读一得。不管是读准字音、学习生词,还是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感情,在读前都要有所考虑。以读文学作品为例,我们可按五步阅读法组织教学:初读——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较流利的文章,适用朗读;再读——理清思路,了解内容,可采用默读浏览;精读——目的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的体验,领悟作品内涵;品读——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和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作用体会作者情感;诵读——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以上“五读”,目的明确,易于掌握,对于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大有益处。

2.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一个班的学生理解能力、质疑能力、接受能力可以说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在讲究读书目的性的同时,不能忽略不同层次学生读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由易至难,由浅入深。比如在初读课文时,可鼓励能力稍差的学生在班上读,在字音与通句有问题时,其他学生帮助纠正,调动学生全员参与互助的积极性。在细读时,由学生质疑问难。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是五花八门。有的提出的问题局限于词、句的理解;有的则会提出一些与作品内涵和写作手法相关的问题。这时候,老师一定得把握好尺度,不能有问必答,而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读懂文中的每句话,每段话。让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以读代答。

3.读中感悟,悟情悟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感悟”必须以充分的“读”为前提,但“充分”不是漫无目的机械的复读,而是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有层次的有思考阅读,通过读来感悟而产生共鸣,再以文中的理来启发读者以达到课堂的教学目的。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巧妙设问,以问促读

读中要有所感悟,这就要求教师会引导,会设计一些“聪明”的问题,让学生将课文融会贯通。设计“聪明”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教学的成功,需要活跃的课堂及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设计精要的问题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悟情悟理。

(1)留白,激活思考

精要的问题关键是要巧问,问题不能直接指向课文内容,而是要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通过读文本,利用文中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重组课文内容,才能将问题说得清楚。比如:《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初读后,如果直接问:请找出描写百草园的句子,这样,学生一读文章,就会轻而易举地找出答案,但换种问法: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说说理由。学生会回答:神奇、有趣、美好……并且再读课文,找词找句,再进行重新组织说: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泥墙根一带,有何首乌、木莲、覆盆子……也有蟋蟀、蜈蚣这样一来,让学生不断品读课文,感悟到文中所描写的百草园如此有声有色,有形有味,作者热爱百草园的感情就了然于胸了。这时,再出示教学图片再配乐朗读,通过朗读,通过画面,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儿童时对百草园自然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和热爱之情,自然而然置身于其中,受到美的熏陶。

(2)共情,引发共鸣

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遇此情况教师如果搞烦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究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利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化思维。比如:《最后一课》一文中,描写了国土沦丧后,又被迫停教法语的乡村教师韩麦尔,在听到教堂钟声和号声,脸色惨白,哽咽难语,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然后呆在那二话不说,只做手势。设问: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为什么?他在想什么,又为什么要奋笔写“法兰西万岁”?学生会结合前文内容,理解钟声号声意味着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对于一个眷恋国土热爱母语的老师,无疑是一个强烈的刺激,脸色发白正是这种痛苦心情的表现;“法兰西万岁”是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学生在反复读中感悟到韩麦尔先生这一个感人的爱国主义形象,也受到了教育。

(3)叩问,抓住要点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切入的方向是很多的,首先可以从题眼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如:《看云识天气》,怎么“看”?又怎么“识”的天气?再者还可以抓住重点语句,直奔中心,悟情悟理。如:《故乡》抓住两个“悲”,来也“悲”去也“悲”,一处是渐近故乡时,“我不禁悲凉起来”,因何而悲?一处是离开故乡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又为何而悲的?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深入读文章,及解决了梳理课文内容,又直奔主旨,防止了碎碎叨叨的满堂问。

(4)对比,发散思维

读中感悟,联前想后,温故知新,对比阅读,融会贯通。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其中对父亲为“我”买橘子时,服饰有这样的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让学生自由读之后,谈谈父亲的服饰有何特点?结合上下文,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再问:我们还曾学过哪些文章对人物衣着进行了细致描写?如此一问,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想到了《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服饰“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套服饰闪烁着韩麦尔爱国的光芒,他以这服饰来表示对即将沦丧的国土的敬意和对最后一节母语课的纪念,其爱国情感跃然纸上;联系到这些描写,同学们对《背影》中父亲的衣着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中,潜伏着沉重、孤独、惆怅、暮年的复杂感情,同學们在对比品读中,感悟到这些隐藏在服饰背后人物的情感、思想、心态,而且课堂气氛是那么的活跃,也启示同学们在阅读其他作品时,不要忽视了人物的这些细节描写。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和谐的对话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藏于文字背后的情感,感悟到作品的深刻内涵。那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通过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重视课堂阅读指导,使学业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真正在“以读为本”的理念引领下,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有所获,推进学生语文学习力的成长,不断拓展语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并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文君.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水平的培养[J]. 信息教研周刊,2012(01):93.

[2] 孙贺飞. 小学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J]. 课程教育研究,2018(23):229.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一中)

猜你喜欢
体验语感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从《香菱学诗》看作文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