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分析

2020-02-27 07:11:26胡瑜琪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22期
关键词:宏观微观经济学

■胡瑜琪

(辽宁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

引 言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均是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理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1]。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报告来看,学者大多将分析角度局限在各自领域,没有涉及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改变,单纯采用宏观经济学知识或微观经济学知识,可能无法解决部分问题,这就促使两者从分离逐渐走向结合。以下结合实践,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进行比较分析。

1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概念

1.1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宏观”,体现在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要素,对经济运行规律进行分析[2]。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最早来源于魁奈的《经济表》和“马尔萨斯人口论”,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后迅速发展起来。从发展历程来看,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是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19世纪后期-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是正式建立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发展和演变阶段。宏观经济学为国家干预经济而服务,主要包括理论、政策、计量模型三个部分。

1.2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的“微观”,体现在将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单个市场经济活动、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3]。微观经济学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从发展历程来看,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是奠基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是正式建立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微观经济学为研究市场中的个体经济行为服务,从资源稀缺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体获取资源后,应提高资源利用率、获得最大收益,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比较

2.1 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和发展规律,是从经济总量的角度分析问题,包括国民经济总量及构成、总需求与总供给、货币与财政、人口与就业、要素与禀赋、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经济预期与经济政策、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等内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行为,例如单个家庭、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行为,通过分析市场机制,合理确定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对有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主要范围是选择消费者、厂商供给、收入分配。

2.2 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分析内容是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相互关系,一类是个体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体分析,分析内容是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

2.3 基本假设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机制并不完善,本身有诸多缺陷,需要政府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调节,通过“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缺陷,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能提供真实、理性的数据,可以对资源配置进行调节和优化,通过“看不见的手”调控经济市场,促使其健康运行[4]。

2.4 中心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观点是:在长期中,生产要素已充分就业,价格能对供给和需求作出反应;在短期中,生产要素没有充分就业,需求决定产量,价格在预设水平上是有黏性的。此外,还包括货币理论、投资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均衡价格理论,观点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竞争性市场经济是一种理论假设,会受到政府的税收、补贴、支持或限制价格影响。此外,还包括生产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等。

2.5 解决问题

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资源,获得最大化的效益,改善社会整体福利。简单来说,就是整合那些没有被利用的资源,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最终目的是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配置,获得最大化的个体效益。简单来说,就是分析单个经济单位的生产内容、产品流向,帮助其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经济效益。

3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实际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不仅有区别、还有联系,两者不是严格的对立关系,而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一些经济情况,既和宏观经济有关,也会涉及微观经济,总结两者的联系如下:

3.1 内容相互补充

通过上文分析可见,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共同组成了经济学理论体系,两者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一方面,要想促进经济发展,既要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又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宏观、微观经济学的功能作用,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改善社会整体福利,需要从个体入手;对单个经济单位进行干预,又离不开宏观调控。因此,两者相互补充,不能简单剥离开。

3.2 分析方法相同

不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具体分析研究时,均采用实证分析法[5]。一方面,研究工作要结合社会经济制度和背景,对经济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一切以实证为依据,而不是盲目分析、猜测。另一方面,两者均研究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利用实证和模型工具,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

4.1 两者的结合

经济学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分析过程中充满矛盾,有些经济行为单纯采用宏观经济学知识,或单纯采用微观经济学知识,不能有效解决,两者结合起来才可以。例如:企业投资购进一批新的生产设备,能提高总体生产水平,对经济总量的增长做出贡献,这是宏观经济问题。但是,企业应该购买多少台设备,才能解决成本和效益之间的问题,就要分析单个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是微观经济问题。

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规律,但同时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宏观经济学观点认为,政府应该干预市场,也就是看得见的手;而微观经济学观点认为,政府不应该干预市场,也就是看不见的手。将两者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在经济发展形势不佳的时候,例如经济危机、供过于求,此时政府要干预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社会整体福利。在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的时候,政府不应该干预市场,发挥出市场机制、市场规律,对价格进行自行调节,资源自动配置,促使经济稳定发展。

4.2 一体化趋势

新凯恩斯主义,是在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对其他各学派的观点进行吸收和借鉴,构建起更加复杂的模型理论,来弥补凯恩斯主义的不足[6]。在这些学者的努力下,现代经济学有了新的方向,促使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发展。例如:在产品市场上,解释价格黏性时,既用到菜单成本,也会用到调价不确定性;在劳动力市场上,解释工资价格黏性时,会用到劳动合同。

经济学理论来源于经济活动,也为经济活动服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如果现有的理论体系,无法解释经济现象,无法解决经济问题,就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演变,这一过程能推动经济学理论体系不断进步。因此,对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发展趋势,学者应该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经济学理论不能束之高阁,应该理论实践相结合,真正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发挥出指导作用。

5 结 语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假设、中心理论、解决问题上有明显区别;但内容相互补充,分析方法相同,又具有密切联系。文章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进行比较分析,新形势下两者具有一体化发展趋势,发挥出功能合力,才能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宏观微观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30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宏观与政策
经济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8
宏观
河南电力(2016年5期)2016-02-06 02:11:23
微观的山水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0
宏观
微观中国
浙江人大(2014年8期)2014-03-20 16:21:15
微观中国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