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 巍 亓 娜 刘 莉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
在培训行业的现有研究之中,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普遍将培训工作的中心和重心放在培训师资或课程设置方面,而对于会务性的培训管理工作,却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更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培训管理理论体系与实践标准。这样的现状,深刻制约了培训行业的发展潜力,也阻碍了培训管理实践活动迈向标准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民政部培训中心成立30多年来,为我国民政事业培养输送了大批民政干部人才和民政技能人才。然而,在做出诸多成绩,受到各方肯定的同时,培训中心也同样面临着现有培训行业共有的不足与困境,那就是缺少能够囊括培训工作各板块、各环节、各因素的系统化的培训管理理论体系与统一的实践标准。
在这种行业大背景下,虽然一批批以培训事业为己任,默默奋斗在一线培训管理岗位上的“培训人”,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深厚的积淀,但是,这种来之不易的经验和积淀,却并不能稳定地作用于工作实践,无法稳定地对工作实践产生应有的积极影响。这种机制上的不稳定性,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其一,不同“培训人”之间的组织管理效果不稳定。培训班的组织管理效果,较大程度上受到一线“培训人”经验多寡,个人行政工作水平能力,以及个人工作风格的影响。他们对组织管理的细节处理,火候把握,乃至部分板块,都有不同的理解与应对方式,这会对培训班的整体效果带来潜在的风险和可能的负面效应。其二,新老“培训人”之间的传承不稳定。具体来说,当资深“培训人”离开原有工作岗位时,其积累的经验、技巧、心得、教训,也会一同带走。新入职的“培训人”需要重新摸索,重新积累,甚至重走弯路。对内,这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对外,这会影响参训学员在此期间的培训收益。其三,不同规格培训班的流程与投入不稳定。例如,面向民政干部的培训班和面向民政技能人才的培训班,是民政部培训中心两种主要类型的培训班。但是,相较而言,民政技能班的程序和投入的人力、物力都少于民政干部班,这就可能会对部分民政技能班的培训效果和培训满意度产生影响。
要想克服以上三种不稳定的形态,就必须将每个环节、流程、要素都稳定下来,使其清晰化、标准化、制度化。2018年,此项研究基于当前培训行业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状,将具有规范作用和保障作用[1]的“标准化”这一概念,引入到民政培训管理工作之中。分析了培训行业特有的复杂、多变、灵活等工作特征,结合了培训中心多年的积淀与得失,进而建立起兼具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和评估反馈功能的培训管理标准化(standardization)与满意度(satisfaction)理论体系,即“培训管理SS理论模型”。其后,基于该理论模型,展开了一系列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实证研究。
2.1.1 研究对象与样本数
采用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的实证研究法,以民政部培训中心举办的民政干部类培训班和民政技能类培训班为调研范围,随机调研部分参训学员。民政干部班包含“2018年全国民政局长‘社区治理现代化’专题研修班”和“2018年西藏及四省藏区民政局长脱贫攻坚专题研修班”;民政技能班包含“2018年第一期全国养老服务标准化培训班”和“2018年四川养老师资培训班”。民政干部班可用问卷为73份,民政技能班可用问卷为77份,共150份调查问卷。
2.1.2 问卷设计
以培训管理工作实践为依据,建立了包含培训管理标准化(standardization)4维度和培训满意度(satisfaction)5维度的理论模型,即“培训管理SS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李克特量表(1932)[2],创制了包含三卷内容的调研问卷。卷一为个人背景因素问卷;卷二为培训管理标准化认可度问卷,包含硬件条件、课程与师资、班级管理、后勤服务4大维度;卷三为基于培训管理标准化的培训满意度问卷,包含环境与安全、收获与提升、尊重与重视、管理与秩序、服务与保障5大维度。
基于培训管理标准化4大维度与培训满意度5大维度包含的具体实践内容,一是采用座谈会形式的集体访谈法,二是采用纸质问卷开放型问题设置的方法,以期达到采集定性研究所需信息,与定量研究相互应证、相互补充的研究目的。
民政干部班学员对培训管理标准化4大维度,硬件条件(mean=4.636)、课程与师资(mean=4.644)、班级管理(mean=4.710)、后勤服务(mean=4.601),以及总体标准化水平的认可度(mean=4.651)均在“非常高”(4.21—5.00)的水平上。民政技能班学员对培训管理标准化各维度中的课程与师资(mean=4.402)、班级管理(mean=4.542)、后勤服务(mean=4.391),以及总体标准化水平的认可度(mean=4.392)在“非常高”(4.21—5.00)的水平上。虽然对于硬件条件的认可度(mean=4.193)略低,但仍处于“高”(3.41—4.20)的水平上。
基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民政干部班学员对于培训管理标准化的认可度普遍高于民政技能班学员。乍看之下,这样的分析结果似乎有些意外,但在经验丰富的职业“培训人”的眼中,这种现象早在预料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培训中心对民政干部班的组织工作十分重视,对各个维度的具体工作内容倾注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在人员投入、准备周期、服务标准、师资安排、组织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都比技能类培训班要求更高,因而能够获得民政干部更多的好评和更高的认可。其二,民政干部班学员长期身在领导岗位上,格局、视角与民政技能班学员存在着客观差异,他们更看重培训中心的专业组织水平和师资力量。
与此同时,两类培训班的数据也显示出了两项共同特征。其一,尽管民政干部班学员和民政技能班学员在各维度上的数值存在着高低差距,但绝大多数维度的认可度,包括总体标准化的认可度都在“非常高”(4.21—5.00)的分数档内,这可以说明,培训中心的组织工作得到了不同类型培训班学员的高度肯定。其二,培训管理标准化中的“硬件条件”维度,在两类培训班学员的评估中,都是得分最低或较低的维度。特别在民政技能班学员的评估中,“硬件条件”维度的平均值比其他维度低了一个分数档。可见,培训中心的硬件条件的确是影响学员认可度的一个现实制约因素。
通过定性访谈得知,学员对硬件条件存在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教学环境方面,如相较于培训班的人数,教室空间相对偏小;有限的空间又限制了桌椅的摆放及舒适程度,而且座椅本身的质地也偏硬;音响效果不佳,时而出现的杂音影响了课堂效果;立式空调无法均匀照顾到每一个学员,教室里冷热不均等。鉴于民政部培训中心(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大兴校区培训楼的兴建与投入使用尚需时日,在现阶段,培训中心更多地需要通过其他维度上的努力,来尽可能降低硬件条件维度对培训管理标准化认可度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如果仔细分析、辨别,不难发现,这里提到的硬件条件的不足之处,具备部分班级管理维度和后勤服务维度的内容和特性,可以通过改善班级管理水平和后勤服务质量来适当弥补。在此次调研中,拥有更高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的民政干部班学员,其评估数值却高于民政技能班学员,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3.2.1 文化程度
基于文化程度因素,民政干部班学员对培训管理标准化的认可度,在硬件条件维度(t=-3.984,p=0.000)和课程与师资维度(t=-4.702,p=0.000)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硕士及以上学员的认可度明显高于硕士以下的学员;在班级管理维度(t=-1.911,p=0.060)和后勤服务维度(t=-1.128,p=0.263)上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民政技能班学员在硬件条件(t=-0.496,p=0.621)、课程与师资(t=-0.291,p=0.772)、班级管理(t=-0.214,p=0.831)、后勤服务(t=-0.639,p=0.525)这4大维度上,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
研究结果显示,其一,在民政干部班的硬件条件维度和课程与师资维度上,拥有更高文化程度的学员,有着更高的认可度。具体来说,更高文化程度的学员更看重,也更满意培训中心提供的课程与师资,同时,能够更加包容培训中心的硬件条件。其二,在民政干部班的其它维度上,以及在民政技能班的所有维度上,虽然认可度的差异并不显著,但拥有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学员的认可度都略高于硕士以下的学员。这种认可度的分布状况,客观体现了文化程度因素对两类培训班各维度的影响力。这样的研究发现,不仅诊断出该批次两类培训班基于文化程度因素的客观状态和趋势,还可以为培训管理提供具有导向性的现实依据。例如,虽然在此次研究中,显著性差异仅出现在民政干部班的硬件条件维度和课程与师资维度上,但不同年份、不同批次的学员所表现出的具体情况可能会存在差异。因此,基于文化程度因素,培训中心需要持续对培训管理各个维度进行“临床诊断”式调研,以期达到准确把握参训学员需求变化动态,及时调整培训服务的实践目的。
3.2.2 地域
基于地域因素,民政干部班学员对培训管理标准化的认可度,在硬件条件(F=16.672,p=0.000)、课程与师资(F=18.264,p=0.000)、班级管理(F=8.670,p=0.000)、后勤服务(F=12.026,p=0.000)这4大维度上,均发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民政技能班学员在硬件条件(F=1.262,p=0.290)、课程与师资(F=1.143,p=0.325)、班级管理(F=0.691,p=0.504)、后勤服务(F=0.113,p=0.893)这 4 大维度上,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
可见,民政干部班学员在培训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认可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表现在每一个维度上,相较而言,民政技能班的认可度则没有显著性差异,这是两类培训班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不过,两类培训班在各维度上的认可度,都基本表现出了由北方,到南方,再到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趋势。只有民政技能班的后勤服务维度,在南方学员和西部地区学员的认可度上稍有不同,但北方学员认可度高于南方和西部地区的特征是一致的。
通过定性访谈可知,南方学员,尤其是西部地区学员,对于培训中心的客房环境、课程内容设置、课时量、作息时间、餐饮种类等方面的需求,都与北方学员存在较大差异。这样的研究结果说明,作为地处北方的民政部培训中心,所提供的培训服务,首先更符合北方学员的培训需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因此,无论是民政干部班还是民政技能班,都应将地域因素充分考虑进培训管理各个维度的工作之中。具体来说,培训中心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培训需求评估机制”[6],更好地满足南方学员和西部地区学员的实际需求,降低地域因素对参训学员认可度的消极影响,更好、更充分地使用每一份民政培训资源。
3.2.3 培训经历
基于培训经历因素,民政干部班学员对培训管理标准化的认可度,在硬件条件(t=-0.602,p=0.549)、课程与师资(t=-0.469,p=0.641)、班级管理(t=-1.829,p=0.084)、后勤服务(t=-2.024,p=0.059)这4大维度上,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民政技能班学员在硬件条件维度上,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课程与师资(t=-2.142,p=0.036)、班级管理(t=-2.753,p=0.008)、后勤服务(t=-3.058,p=0.003)这三个维度上,均发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
研究结果显示,民政干部班的学员,在培训管理各维度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且认可度都在“非常高”(4.21-5.00)的水平上,这说明培训中心和其它机构提供的同类型培训服务,都得到了学员们的高度认可。换言之,包括民政部培训中心在内的不同培训机构,对于民政干部这个群体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投入。相较而言,民政技能班的学员认可度则表现出了显著性的高低分布状态。具体来说,有培训经历的学员,在“课程与师资”、“班级管理”、“后勤服务”3个维度上,其认可度明显低于无培训经历的学员。这说明,培训中心在这3个维度上需要多其它培训机构“取经”。与此同时,基于“培训经历”因素,通过将两类培训班的认可度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民政干部班在各个维度上都高于民政技能班,这意味着,对于民政技能班的投入多寡,也是造成这种显著性差异的原因之一。
民政部培训中心的职业“培训人”,从不回避不足和缺失。进行该项研究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一味称赞或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实打实地发现问题,发现软肋,并以此作为改善工作,继续提升的动力来源。向其它培训机构学习和借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并增加民政技能类培训班的投入,这是进行该项研究的现实收获。
将“标准化”概念引入培训管理实践活动之中的目的,是为了精准而有效地改善培训效果,提高参训学员的培训满意度。所以,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考虑,都必须先明确标准化与满意度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即引入并加强培训管理标准化,是否能够达到“培训人”良好的预期效果。因此,有必要通过相关性研究,检测出培训管理标准化与培训满意度之间的正负、强弱关系。
民政干部班的相关性数值是,硬件条件(r=0.808)、课程与师资(r=0.877)、班级管理(r=0.918)、后勤服务(r=0.785);民政技能班的相关性数值是,硬件条件(r=0.804)、课程与师资(r=0.875)、班级管理(r=0.902)、后勤服务(r=0.902)。根据科恩(1988)的相关性强弱划分指数,r=0.10-0.29为弱相关,r=0.30-0.49是中相关,r=0.50-1.0是强相关[7]。可见,标准化4大维度与总体培训满意度之间均呈现正比例、强相关的关系,即参训学员对培训管理标准化各维度的认可度越高,其培训满意度也就越高,反之,参训学员对培训管理标准化各维度的认可度越低,其培训满意度也就越低。所以,可以认为,对培训管理工作进行标准化建设,使其迈向系统化、专业化的实践活动,具有真实的实践价值,能够为培训中心的持续进步和培训事业的发展提供现实动力。
培训管理标准化建设的现实作用,在于将零散的、间断的、划分不明确、规律不明显的培训工作各环节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由分散的、经验化的一线行政工作事务,向系统化、专业化管理学科迈进的,兼顾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升华和蜕变。同时,将培训管理与其它领域的管理区分开来,以培训管理独具特色的工作内容为基础,实现其理论体系的特色化与独立化。
此次研究,在“培训管理SS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了民政干部类培训班和民政技能类培训班的个人因素频率及百分比,培训管理标准化认可度水平,包含6项个人因素的显著性差异,以及标准化4大维度与总体培训满意度之间的正负、强弱关系。同时,还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具有扩展和延伸需求的相关研究点进行了补充和诠释,较为全面的对民政部培训中心两种主要类型的培训班进行了“临床诊断”,并基于所发现的一手资料和现实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导向性的提议,为培训管理实践活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当前的培训行业,对于培训管理的学科概念,仍处于模糊状态,对于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理论体系的认识,仍处于起步阶段。民政部培训中心“培训管理SS理论模型”的出现,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实证研究,只是在整个培训行业中点燃一捧星星之火。而要想将这捧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使培训行业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取得更大突破,在意识与理念层面打开更科学、更理想的全新局面,就势必需要更多心怀培训事业未来的行业先驱者,投身到培训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探索、研究、实践之中。相信终有一天,在广大培训行业同仁的不懈努力与持续奋斗之下,培训管理理论体系定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完善,成为支撑培训管理实践活动不断蜕变、不断提升的坚实后盾与理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