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谦
(华南理工大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我国银行业所处环境中风险因素增多、环境不确定性程度提升,使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危机四伏。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公众对金融服务及金融产品也提出了更为多元化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银行业亟需运用金融科技促进自身的转型升级,提高金融服务质量,优化金融服务流程。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对强化金融监管能力、促进金融发展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银行以金融科技为抓手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但从金融科技本质层面来看,其具有涉及广泛、跨领域及迭代升级速度快的特点,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应用能够促进银行业的转型升级,使其金融服务与时俱进,切实满足公众的要求;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以其去中心化削弱了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使银行面临着客户分流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危即是机”,银行业只有深刻认识金融科技的内涵,了解金融科技对其金融服务的正负面影响,在能将“危”转为“机”,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
金融科技是指由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颠覆性技术引导,改变传统金融场景,并显著影响金融市场及金融服务供给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例如当前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电子支付、股票价格预测服务等都属于金融科技。“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金融科技虽在减少信息不对称、助力我国金融智能化发展、增强金融服务普惠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此滋生的金融甚至社会问题不容小觑,例如部分平台绕过信用监管系统直接为用户提供网络贷款服务、理财服务等,均以平台和用户遭受不同程度的经济与人身安全损失告终。如何发挥金融科技这把“利刃”的正面作用,以彰显银行的社会价值,为客户提供优质、精准的金融服务是银行亟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2.1.1 金融科技有助于银行优化金融服务布局
当前零售理财业务是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随着银行业净息差的缩小,银行需要收缩同业业务,而金融科技为银行优化理财服务布局奠定了良好的技术与资源基础。其一,借助金通科技打通银行与第三方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客户及资金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有助于降低理财服务的成本。其二,运用金融科技,借助社交媒体,为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化、便捷性、针对性的理财服务,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及对银行服务的忠诚度,可以显著提升银行理财服务能力。
2.1.2 金融科技有利于银行拓宽消费金融服务业务
我国消费金融包含多种消费领域,公众既可以在银行获得房贷与车贷,还可以通过消费金融机构进行旅游、教育、日常消费等贷款活动。从以往的银行信贷服务业务来看,信贷的对象主要为高收入群体、有房产及车产的群体或者年龄较大的群体,而消费金融机构则面向年轻群体,为年轻人提供信贷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信用中介职能。而在金融科技条件下,银行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拓宽银行的征信范围,以客户个体、家庭为核心构建“金融科技+消费金融”服务模式,有助于扩大银行金融服务覆盖面。
2.1.3 金融科技助推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的创新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推出的贷款服务具有利率低、还款优惠等优势,但偏远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因地理位置不善、信息基础设施不足未能及时、全面了解银行推出的普惠服务,导致银行普惠服务惠及面狭窄。基于此,银行可将金融科技运用至普惠金融服务中,借助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将金融服务与农村地区农业、旅游业、养老业紧密结合,为农村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资金,通过金融和科技的力量助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既能创新银行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又能彰显银行的社会价值。
2.2.1 实体营商环境改变下银行信用风险加剧
实体经济是基础性经济,公众的生产生活对于实体经济有很强的依赖性。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着经济总体发展的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增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功能”。但在金融科技的支撑下,金融机构过度膨胀,实体经济所占GDP比重越来越少;资本脱离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的现象十分严重。同时,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营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行情低迷,收益空间持续收窄,授信企业还款能力降低,导致银行信用风险加剧。
2.2.2 大数据的“粉饰”效应使银行缓释风险能力下降
对企业进行风险评级是银行开展贷款服务业务的前提。在金融科技时代,各类虚拟数据指标,如股票价格、指数、红利等成为衡量企业的重要标准。部分企业利用金融大数据的粉饰效应从表面上优化虚拟经济数据,而其内部管理中心转移至“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上,忽视了企业服务的本质,不从提高产品生产效率上提升产品质量,导致企业严重“空心化”。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已经逐渐消化了“三期叠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步入平稳发展阶段,但上述企业资金与负债比例失衡、资金流动性不足、企业间相互担保等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并会快速传递至其他企业及为其提供贷款服务的银行。
2.2.3 金融科技的去中心化削弱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
在金融科技条件下,各种电子支付方式应运而生,跨行支付的金额也有明显的增长,传统的银行支付业务处理方式难以满足当前客户的需求。为此,诞生了基于电子货币的现代化支付系统,支持跨行清算业务,支持各银行网银系统的连入,并为客户提供资金到账查询业务,满足客户全天候支付需求。同时,除银行外的金融机构也在大力发展电子支付业务,进一步增加了金融市场的范围,创建了多元化竞争格局。 当前,微信、支付宝成为公众消费及交易常用的电子支付方式,具有即时性、便捷性、可靠性的优点,大有取代银行转账支付的趋势。同时,公众通过网络交换金融电子信息,银行传统业务,如转账、存取款等作用被极大地削弱。
个性化、精准化金融服务是客户的需求,基于此,建议银行构建精准金融服务平台,核心部分包含客户分析挖掘及精准服务两个模块。其中,客户分析挖掘模块包括挖掘、规则、名单、清单池四个子模块,能够整合客户数据,防止重复服务的同时挖掘潜在客户;精准营服务块包含服务方案、服务渠道、服务结果反馈三个子模块,根据客户数据自动生成服务方案,并积累实践中的经验,完成自学习、自修改,继而提高服务质效。
基于当前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建议银行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创新并丰富消费金融服务渠道,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消费金融市场需求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客户画像、分层等推出新型消费金融服务。例如平安银行十分看好消费金融未来发展前景,推出新一贷及汽车金融贷款服务,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市场及客户的需求,还能够提高利润,这些产品也成为平安银行金融服务转型的重要支撑。
金融科技的应用对银行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有效借助金融科技创新银行金融服务,银行需要依托集团的科技与人才优势,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致力于金融科技创新,加强对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并为金融服务配置专业的人才,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至金融产品研发、销售、后续服务等各个环节,一方面能够增强客户的体验,另一方面能够实现技术突破,提高产品及服务研发效率。
金融科技的发展加剧了金融行业的竞争,银行处于风险多发及不确定因素集中的环境中。为此,建议银行运用金融科技打造智慧型风控体系。以贷款服务风险控制体系为例,首先,建立风险数据库,构建风险预警模型。数据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其一,外部非结构数据,如新闻网站、媒体平台、论坛等;其二,内部非结构化数据,如研究报告、资讯等;其三,外部结构化数据,如人行征信报告、银监会数据等;其四,内部结构化数据,如风险管控系统等。其次,前置风险管控环节。对客户关联人进行排查,如果客户关联人在黑名单中,则对客户进行降级处理;对客户关联企业进行排查,如担保关系、股东关系等,并以此为基础对客户进行分档。最后,输出风险预警报告。利用数据流分析等技术输出详细的风险评估等级、风险事件、预期损失等报告,为业务人员提供准确的依据。
金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优化银行金融服务布局、拓宽消费金融业务、助推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创新,另一方面也会加剧银行信用风险、降低银行缓释风险的能力、削弱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为抓住金融科技带来的机遇,消除金融科技的不良影响,建议银行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实现进准金融服务、利用金融科技创新并丰富服务渠道、加强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运用金融科技打造智慧型风控体系,以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促进银行金融服务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