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
学生学习应立足于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效果的生命线。学生课堂学习中是否参与或多大程度的参与、参与是否有效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有鉴于此,笔者对高中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进行研究,旨在找到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的方法,以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在研究的初期,笔者在知网和学校图书馆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储备理论基础。先后查阅了皇甫倩、王后雄、彭慧的《高中生课堂参与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以高中化学学科为例》,李玉花的《浅谈学生在高中化学必修课学习中的参与度》,施佳莹的《高中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和课堂参与度的相关性研究》等10多篇文章。结合文献资料,制定研究的方向和实施的初步方案。
结合课堂的观察与资料汇总,笔者对影响课堂参与度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设定了教师因素、同伴因素、班级因素三个维度,内部因素设定了学习因素、自身因素两个维度,设计了《影响中学生化学课堂参与度因素的问卷》,对研究的学生群体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从数据中得出:
学生课堂能保持精力充沛、专心致志的只占24.8%,学生课堂精神状态总体不理想;
面对课堂上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想办法马上完成的占40.6%,不到一半,学生参与学习状况拖拉,不理想;
课堂学习氛围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85.9%的学生都认为影响较大;
教师因素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占48.1%;
课堂组织方式中,学生希望采取丰富多样的组织方式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分别占比33.8%和27.1%,但也有26.3%的学生希望采取满堂灌的课堂组织方式,同时只有9.8%的人希望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
个人因素对参与课堂学习影响最大的是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占36.8%,同时原有学业水平和自身的意志力与自控力也影响较大,分别占19.5%和20.3%;
班级因素中,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影响最大的是班级秩序和纪律,占36.1%,其余的班级凝聚力、班级竞争意识、学习负担影响差不多,约占20%左右;
同学关系对学生参与课堂影响参半,决定影响较大的占53.4%。
从调查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课堂参与学习影响很大,同时学生希望采取互动式和多样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备课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人状态,要照顾到学生的原学业能力,课堂组织是要注意管理好课堂,让课堂要井然有序。
本研究立足于课堂,如何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是研究的目的。经过一年的研究,笔者总结出了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生参与度的课堂实施方式方法。
以问题带动学生参与,问题层层推进,学生思维层层深入,学生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开拓。在问题的一一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就感,学生更热衷于后续任务的解决,课堂变得紧凑而且有效。如在学习1,3-丁二烯的加成反应时,我们设计的问题是:
(1)根据乙烯的性质,请推断出1,3-丁二烯有哪些化学性质?
(2)利用球棍模型,请写出1,3-丁二烯与溴1∶1加成时产物的结构简式。
(3)请写出2-甲基-1,3-丁二烯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请写出1,3-丁二烯发生加聚反应的可能的产物。
问题一,从已知到未知的,学生类推很快得出1,3-丁二烯的化学性质能燃烧、能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以及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等。问题二,利用球棍模型的工具,学生能直观的感悟1,3-丁二烯1、2加成与1、4加成两种加成方式的本质。问题三,知识能力的迁移,培养学生陌生物质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能力。问题四,1,3-丁二烯加聚反应的连接冲击,使学生对1、2加成与1、4加成两种加成方式的本质的进一步理解,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探究式学习通常是发现问题,然后经过反复的推断、验证,最后才能得出结论。课堂上,利用开放式的提问,让学生感悟这一过程,能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学生通过互动评价,能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进行碰撞,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好处。俗话说理越辩越清楚,正是这个道理。如在讲述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性质对比时,我们设计这样的提问:
现有两瓶无色气体,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二氧化硫,请问如何鉴别?
学生列举出了一系列的鉴别方法,教师把学生所列举的方法一一罗列在黑板上:闻气味;加入澄清石灰水;加入品红;加入酸性高锰酸钾;加入溴水;加入氯化钙等。
下一步,让学生判断所列举的方案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原因是什么?学生会进行互动评价,在评价中获得了思维的碰撞,使自己的知识运用更熟练。
最后,让学生选择最优方案,同时写出该方案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在前期鉴别方法时,细节没有落实,思维完整性欠缺,通过这个环节,能让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更强,更完整。
在备课时,教师会预设好课堂上的各种可能,会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习惯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但无论怎么完善的设计,学生偶尔也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如讲述下题: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CuSO4分解产物。
甲同学选择下列装置设计实验探究硫酸铜分解的气态产物SO3、SO2和O2,并验证SO2的还原性。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上述装置按气流从左至右排序为A→D→____(填代号)。
(2)装置D的作用是____;能证明有SO3生成的实验现象是____,写出产生该现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
(3)在实验过程中C装置中红色溶液逐渐变为无色溶液,说明A中分解产物有____;待C中有明显现象后,F开始收集气体,F装置中集气瓶收集到了少量气体,该气体是____(填化学式)。
(4)为了验证SO2的还原性,取E装置中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设计如下实验:
a 滴加少量的KSCN溶液
b 滴加少量的K3[Fe(CN)6]溶液
c 滴加酸性KMnO4溶液
d 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其中,方案合理的有____(填代号),写出E装置中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在讲解这道题时,学生提出了一个教师没有留意的问题:用FeCl3溶液检验SO2的还原性,不合理。学生讲述的理由是:FeCl3溶液被SO2还原后,Fe2+马上被一起通进去的O2反应,变回Fe3+,导致现象不明显,因此在这题的背景下不能用FeCl3溶液检验SO2的还原性。这种“意外”会带来一些麻烦,但也是一种师生间思维碰撞的良好机会。不怕这种“意外”,我们更要好好利用这种“意外”,已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遇到学生的提问,第一件事就是肯定学生,表扬学生能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来。第二,先向班级的学生提出,有没有有其他看法或帮忙解释原因。这样做的目的既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思考问题,也可以让老师有一个缓冲时间,思考一下学生提出的问题该如何解答。第三,要随机应变,能马上想到解释的,可以在学生商讨中给出,若不能,也要大方的说出暂时不能解决,留待课后再想办法解决,但最后一定要想方设法解析,做到有始有终。
各阶段考试均分对比
经过一年的跟踪对比,高二11班和高二12班在接班前是由同一个老师带,成绩相差不大,后来笔者接手了高二11班,发现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很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差。在中段考试时,两个班成绩也是相近。后来,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不断优化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在期末考试11班的成绩明显优于12班,所以笔者认为研究有一定的效果。
不同课型的上课策略效果不一,其中关于实验和元素化合物部分的课,效果最佳,学生课堂参与度最高。化学反应原理和理论课的学生参与度还是不高。如何提高理论课和原理课学生课堂的学习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学生的知识基础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影响较大。基础太薄弱的学生和基础好的学生在同一个班进行授课,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如何提高薄弱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如何平衡两极学生,提高整体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还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