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品彪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安徽工程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隧道施工中群死群伤的突发性事件主要有坍塌、冒顶、涌水、突泥、有毒有害气体突出等,其中坍塌发生的概率相比其他要大一些,是最为常见的典型事故。一旦发生,不仅延误工期、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会威胁到施工及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掌子面10m 以内的塌方占比44%,因此分析掌子面坍塌的原因对预防隧道坍塌至关重要[1]。
华家山隧道为双线分离式隧道,线间距为25m,隧道右线起讫里程K0+558~K1+322,全长764m,隧道左线起讫里程ZK0+416~ZK1+214,全长798m。隧址区岩体较为破碎,整体稳定性较差,地形起伏较大。隧道内发育构造破碎带2 条。隧道穿越Ⅳ、Ⅴ级围岩段,地表迳流条件好,地表水除部分渗入地下外,多数以地表径流的形式从沟谷排入区外水系中。隧址区内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
华家山隧道出口端左线上台阶开挖及初支施工里程为ZK1+041,塌方段位于华家山隧道出口左线ZK1+042~ZK1+030(约)段。该段设计围岩级别为Ⅴ级,衬砌类型为Ⅴb,初期支护为系统锚杆、钢筋网、钢架相结合,其中钢架间距设计80cm 每榀。
2018 年7 月24 日发现ZK1+044 开始出现节理发育、煤矸石、岩层破碎、夹泥、局部出现小掉块、小量涌水等现象。7月25 日暂停掌子面施工,对掌子面进行封闭,观察掌子面围岩变化情况,对涌水进行疏导。7 月28 日上午11:53,现场主管巡查时发现掌子面拱顶有土石块落下,立即撤到掌子面30m以外,拱顶开始小面积塌方,塌方量345 方,无人员伤亡。7 月29 日凌晨2:00,掌子面再次出现大量坍塌,塌方量1150 方。6:00 开始对初支进行加固,防止塌腔再次扩张继而对已完工初支造成破坏,对掌子面再次进行全封闭,并反压回填。
(1)地质条件差。①围岩等级差,华家山隧道V 级围岩占比67%~69%,Ⅳ级围岩占比31%~33%。②隧道埋深浅,开挖后形成的自然拱自稳能力差,本次塌方段埋深18~30 米。③存在断层,工程物探解译F1 位置在ZK1+143 附近。发育在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O1m)灰岩地层中,岩石破碎。断层走向延伸较长,向南北两方向未发现源头,断层走向上切割隧道中心线。④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充填泥质黏土,破坏了岩体的整体稳定性。⑤断裂带、泥质粉砂岩中铁质氧化物析出孔洞及溶蚀灰岩区,为地下水活动提供了条件,易于储水。
(2)地质勘察资料与实际不符,围岩突变。地质勘察资料中节理发育段为ZK0+450 段延长3.40m,ZK0+820 段延长3.30m,ZK1+170 段延长2.8m 等3 处。地质勘察报告中显示ZK0+940~ZK1+140 段处于强-中等溶蚀灰岩,岩体较破碎。实际施工中发现塌方段ZK1+042~ZK1+030 节理发育,掉落的石块呈现紫红色、红褐色、灰色、黄灰色,泥质、砂质结构,中薄层状构造,局部铁质矿物吸出,被黏性土充填,属于典型的强风化泥质粉砂岩(C2b),且伴随出现了黑色煤矸石层、岩层破碎、极易产生滑动掉块,并伴有小量涌水等现象。
(3)质量方面控制不到位。①超前支护不到位,掌子面超前支护存在空隙,超前小导管数量不满足设计要求。②初期支护钢拱架平均每榀间距84cm,个别达到90cm,超过设计要求。③锁脚锚杆平角安装,不符合力学要求。
(4)未及时调整开挖工艺。因断面过大、暴露时间较长,使得掌子面围岩稳定性下降,加上裂隙水的浸润直接导致掌子面围岩失去自稳能力而塌方。
(5)未及时增加掌子面围岩变形的监控量测频次,未能第一时间反馈拱顶下沉量、周边收敛量等真实数据。
(6)偶然不利天气影响。连续一周的短时强降雨导致掌子面围岩受基岩裂隙水浸泡,不断产生掉块及坍塌现象,7 月28日中午掌子面拱顶有小石块落下,随后拱顶开始大面积塌方,7 月29 日凌晨再次因中雨而塌方。
(1)坍塌初期紧急处置措施:①将开挖台车拖出来进行切割、场地进行平整;②在上下台阶分界处设置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靠近;③增加监控量测点,安排专人监测,观察初支完整情况;④安排专人、专车24 小时值班,一旦有异常,立即汇报。
(2)塌方体处置工艺:塌方影响段护拱加固→反压回填注浆固结→拱顶背后空腔浇筑混凝土→坍塌体开挖支护→掌子面端(掘进方向)塌方影响段加固→塌腔回填。
①塌方影响段护拱加固(见图1)。先对ZK1+051~ZK1+041 已经初期支护完成段采用I18 工字钢拱架支撑(护拱)加固,拱架之间用Φ22 钢筋连接,环向间距0.5m,如图1。拱脚处设双锁脚锚杆,打设角度为斜向下约45°,锚管与拱架焊接牢固。在护拱加固完成以后,用Φ42×4mm,4.5m长的径向小导管注水泥浆加固,水灰比0.5:1,注浆要饱满,注浆终压不小于1.5MPa。
图1 初期支护安装护拱加固
②反压回填注浆固结。护拱段注浆加固完成后,对ZK1+042~ZK1+030 段受塌方影响较大的12 米进行反压土石回填(压实度不小于90%),然后采用20cm 厚C25 喷砼+定型钢筋焊接网对塌方体临时封闭。封闭后对回填土体采用水平注浆机对回填土进行注浆加固,注浆深度为12m,间距1.0×1.0m,梅花型布置。注浆采用1:1 水泥浆,水灰比1:1,注浆要饱满,注浆标准采用注浆压力和注浆量双控。
③拱顶背后空腔浇筑混凝土。塌方体封闭固结后,在塌方体与拱部初支交界处埋入2 根Φ108mm 钢管(泵送混凝土用)和2 根Φ42mm 钢管(排气用),长度均应超过拱顶以上5m,通过钢管在塌体顶部浇筑C30 混凝土,厚度2m。浇筑完成后,保持钢管畅通,待将来塌腔回填时继续使用。见图2。
图2 反压回填后拱顶背后空腔浇筑混凝土
④坍塌体开挖支护。拱顶背后空腔浇筑24h 后方可进行坍塌体(ZK1+041-ZK1+030)的开挖,开挖前,施做双排小导管超前支护并注浆。开挖采用风镐开挖,严禁爆破。采用三台阶法开挖,严控进尺,50cm 一个循环,每循环要对掌子面进行初喷封闭,初喷厚度8~10cm,开挖后及时支护。支护参数为25cm 厚C25 喷砼+I22 型工字钢(榀间距0.5m)+钢筋焊接网+系统锚杆(Φ25mm×5mm,L=3.5m,纵环间距0.5×1.0m)。
⑤掌子面端(掘进方向)塌方影响段加固。由于塌方段掌子面遇到构造破碎带,地质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掘进方向塌方影响段(ZK1+030-ZK1+010)进行加固,开挖方法采用三台阶法,60cm 一个循环,每循环要对掌子面进行初喷封闭,初喷厚度8~10cm,开挖后及时支护。支护参数为25cm厚C25 喷砼+I22 型工字钢(榀间距0.6m)+钢筋焊接网+系统锚杆(Φ25mm×5mm,L=3.5m,纵环间距0.6×1.0m)。如图3。
图3 掌子面端(掘进方向)塌方影响段加固
图4 塌腔回填
⑥塌腔回填。加固完成后,待仰拱和二衬有一定承载能力后,方可进行塌腔回填,护拱上浇筑约2m 厚混凝土,并吹填2m 厚细砂作缓冲层。如图4。
(1)加强超前地质预报。专门组织地质雷达探测,检查初支背后是否存在岩溶、空洞等现象,通过水平钻孔超前探测确定掌子面前方围岩是否含水。通过这两种办法能掌握30m 范围内的地质情况,有助于塌方的处理,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2]。
(2)预留初支变形量。掌子面开挖支护时,塌方段预留一定变形量取30cm,防止沉降过大导致初支侵限。
(3)严格落实按图施工,按方案施工。采用三台阶法开挖,减小开挖断面,减少暴露时长,提高围岩自稳能力。
(4)加强支护参数。缩小初支钢拱架间距,增加超前小导管的布设密度,确保注浆的质量,同时增设锁脚锚杆,可有效提高初支的稳定性。
(5)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控量测,通过计算初支位移速度和位移速度的变化率,判别隧道开挖工作面是否稳定,为调整支护参数以及调整开挖工艺提供依据。
(6)做好掌子面引排水工作,减少基岩裂隙水、孔隙水、降水对围岩的侵蚀。据不完全统计,单独穿越破碎带和单独穿越地下水区段所造成的的塌方占比均为26%,而洞室穿过破碎带和地下水综合影响段所造成的塌方占比高达42%,做好引排水工作对预防隧道塌方尤为重要[3][4]。
落实隧道坍塌处理专项施工方案交底、安全技术交底,明确治理期间安全注意事项,提前告知预防措施。组织现场安全教育,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警戒范围以内,避免人员伤亡。落实领导带跟班制度,带领技术主管、测量人员24 小时现场盯控。成立应急小组,制定应急措施并进行交底,加强现场安全巡查,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工撤人,启动应急预案。另外要加强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联系,及时反馈施工一线情况[5]。
浅埋隧道拱顶处于节理发育、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时,受强降雨、裂隙水、地表渗水影响易失去自稳能力而塌方,需缩小初支钢拱架间距,并辅以超前小导管注浆。通过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动态掌握围岩变化情况,结合监控量测反馈的数据,尽早地加强初期支护,严格按照三台阶法开挖,减小掌子面暴露时长,同时做好掌子面引排水工作,可有效的避免掌子面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