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德育建设

2020-02-26 08:17李培亮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立德理想信念立德树人

李培亮

(广东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广东·广州 5103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2]这是自十七大以来党中央针对教育工作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的进一步升级,是新时代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给出准确答案。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的辅导员,需要深刻学习并领会党和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针上的要求,重新审视自身修养和德育建设问题,勿忘教育初心,牢记党的使命,寻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明确目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一、“立德树人”视角下辅导员道德观的概念界定

“立德”最早出自《左传·襄公》:“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3]古人把美好的德行视为君子的理想人格, 而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要求共产党员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4]“树人”最早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5]古人借种树来形容培养人不容易。“立德树人” 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家所追求的共同理念,也是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工作者的不变要求。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的本质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6]道德作为上层建筑起源于现实的社会生产方式。 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和意识形态与之相匹配。 同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7]由此可以认为,道德观是人脑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改造过的观念。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17)要求辅导员“恪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职业守则”,并要求其在应符合的基本条件上具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做到遵纪守法,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廉洁自律。 ”[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15)中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在道德素质中具备: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热爱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清正廉洁,艰苦奋斗。[9]

职业道德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狭义的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 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10]根据职业道德的定义和国家的相应规定, 普通教师的师德要求更倾向于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并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贯彻到教书和育人之中;而辅导员由于政治身份的特殊性, 工作职责就是落实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教育任务, 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正确的道德观。 即引导大学生提高德育水平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辅导员的本职工作。 从道德标准的对比上, 辅导员的道德标准要求应该明显比普通教师要高,这是基于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以及工作任务而决定的。

根据以上的定义和观点,结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殊性,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辅导员的道德观定义,可以界定为:在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意识形态指引下,高校辅导员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以及树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二、高校辅导员德育问题分析

(一)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

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追求美好生活,加上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辅导员基本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长大的年轻人,受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和多元化文化的影响,所以他们更加容易认可职业的价值在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比如,他们会更容易羡慕那些社会上薪资水平高的职业,追求更优越的物质条件,而不是把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职业价值追求上。 所以,在高校中如何更好地学习并贯彻新时代精神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事务缠身,无暇修德

现实中,能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辅导员师生比来配置的高校屈指可数。 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加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00后” 大学生性格特点又与以往大学生的区别较大,辅导员工作变得越来越繁重。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从睁眼忙到熄灯” 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 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辅导员还兼职上至学校、下至学院的办公室、教务、组织、工会、财务等来自各个部门的事务。 “双肩挑”的要求下,他们还需要参与科研、备课、监考、改卷等教务工作。 于此同时,年轻的辅导员还需要面对来自恋爱、婚姻和家庭的多重压力。 这些繁杂的事务和压力导致他们无暇顾及自身的自我德育的提升。 个人的修养,特别是德育水平的提升,是一种从外化教育至内化教育,再到实践行为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开展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需要个人的主动意识、客观的教育条件、自我斗争意识的时间和过程以及时间检验等多种条件的。 “行成于思,毁于随”,当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无限的事务性工作中,结果是根本不具备条件去反思自身的德行。 久而久之,高压的工作和家庭环境不但导致辅导员及早产生“职业倦怠”,更使辅导员忽略了德育提升的重要性,放松了个人修养的锤炼。

(三)高校辅导员晋升体制容易导致辅导员忽视道德提升

按照党中央和教育部的规定,高校辅导员队伍应该职称、行政“两条腿”走路。 然而现实中,在晋升体制的政策上或者说高校辅导员管理体制的设置上,各高校参差不齐。 许多高校在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时,在科研、教学、获奖、年限等等方面都是定量的硬指标,在德育考核、学生评价、社会实践等软指标上都是定性评价。 这种职称晋升的导向只会导致辅导员工作重心放在硬指标提升,而忽视软指标的提高上,更不用说为了达到职称要求,在学术不端方面,也容易导致失德的现象。 此外,许多高校辅导员的职务晋升体制上,也存在着重印象、轻成绩、重人缘、轻实干的现象。 什么样的体制,自然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员工。 在高校干部提拔制度上如果存在明显瑕疵,自然会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更加重视钻空子、找关系,而不是把这些精力放在自我修养和道德的提升和努力工作上。 由此可见,晋升体制上的设计缺陷比没有体制更容易导致辅导员忽略道德的自我培养。

(四)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 一些高校只强调学生工作的重要性,而忽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特别是在教师队伍中,只安排辅导员代课兼课,却不给予平等的权利和待遇,边缘化辅导员的地位;在行政工作中,只重视工作完成情况,却不给辅导员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许多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缺乏认同感,把该职业当成进入高校体制内的敲门砖或者跳板的辅导员大有人在。 长期的高压工作和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令辅导员认为自己是学校的 “底层”员工和学生 “保姆”。 新时代的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独立而张扬的个性,缺少必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上来自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中的错误价值引导,导致一些大学生对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 当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都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者时,更无从谈及思想交流和教育互动。 对职业的不认同直接导致辅导员对职业失去信心, 动摇个人理想,模糊奋斗目标,产生职业倦怠,更严重的是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否定自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忘记投身教育事业的初心,更谈不上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高校辅导员德育建设的途径

(一)提升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马克思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谈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11]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是激励辅导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社会理想和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目标而不断努力追求。 科学的理想信念,既是指引辅导员穿越迷雾、辨识航向的灯塔,也是激励他们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风帆。 作为共产党员的辅导员应当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打铁还需自身硬,辅导员只有把自身打造成一个有朝气、有理想信念的人,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教育好大学生扣好步入职场的第一粒扣子。 只有不断强化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断锤炼党性觉悟,才能抵制封建残留的错误思想和资产阶级腐朽文化。 这需要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多方联动,不断打造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使伟大的理想信念教育蔚然成风,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价值观,才能使辅导员个人道德修养得以顺利提升。

(二)帮助辅导员树立职业认同感

前人许多研究认为高校辅导员队伍 “三化”建设需要提高辅导员入职门槛,提高辅导员的个人魅力,要求辅导员树立奉献和为学生服务思想意识等等。 这些虽然都是辅导员职业所必备的基本素质,要想让这支队伍在“立德树人”的服务理念下,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长期服务,并全心全意投入他们的青春。 单纯靠辅导员这一支队伍,只能是捉襟见肘,解决表面问题。 辅导员队伍德育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想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尤其要在培养目标及发展道路的问题上给予高度的重视,不能避重就轻。 高校应该帮助辅导员一层一层化解掉各种压力,出台队伍建设的解决方案;此外,还要帮助辅导员树立职业信心, 明确奋斗目标,不断强化德育建设,重视把党性教育和修身修德相结合,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辅导员才会获得职业的自我认同感,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17 年)中有明确规定。 但现实中,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已经远远超过这些规定。 许多高校的各职能部门、学院领导简单的把“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当成学生工作思路,给辅导员下达各式各样的工作任务。 高校应从顶层端正学生工作的理念,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真谛,明确辅导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担, 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把贯彻上级文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和不着边际的繁杂事务,彻底把辅导员从“无所不能”的角色转变为走专业化道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这样,拥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的辅导员将不会拒绝更高的自我修德的要求,并从高校的外化教育向内化教育转变,再付之于工作实践之中。 合情合理合适,这才是正确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之法。

(四)把辅导员德育考核落在实处

在辅导员的行政职务和专业职称晋升上,各高校的考核标准应该从重视量化的硬指标向软指标上转变。 在职称晋升上,应制定量化考核辅导员的德育水准体系,特别在学生评价、工作上的政治失误、社会实践等指标上应该有清晰而具体的考核指标。 在干部提拔上,应在严格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之上,尤其把道德考核和师生口碑作为重点考察项目,适当降低领导口碑的权重,加大学生口碑权重。 同时还要注重“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原则,制定明确而量化的晋升条件和时间表。希望是工作的动力,目标是工作的方向。只有制度先行,以人为本,使每一位辅导员拥有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更好的提高辅导员修德的自觉性,强化工作的动力,稳定辅导员队伍。

猜你喜欢
立德理想信念立德树人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