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推进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2020-02-26 01:08:30孟祥安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工科现代化育人

孟祥安

(吉林化工学院 发展规划处,吉林 吉林 132022)

现代化的概念于1951年最早提出,发源于工业革命时期。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向并促使现代性逐步提升和实现的过程,自西方国家开始向外扩展。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在“教育的三个面向”中提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由此开启了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国家在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工作目标,吹响了向教育现代化迈进的号角,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部署,特别是2019年国家层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使我国教育现代化正式驶入“快车道”。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主体的地方高校,尤其是致力于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工科院校,积极思考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对促进地方高校转型改革、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意义深远。

一、地方工科院校推进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地方工科院校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处于内涵发展与深化改革的叠加阶段,加之“四个回归”的迫切召唤,在推进现代化的征程上面临诸多问题。

(一) 发展基础较弱

与优质高等教育发展主导权集中在中央不同,地方工科院校发展环境因区域发展差异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地方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投入也有所不同。除个别发达省份外,大多数省份缺少优质教育资源,存在整体办学条件不优、办学水平不高、综合实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阻碍了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二) 短板问题突出

推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认真梳理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一些地方工科院校未能从根本上建立立德树人机制,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践行不到位,往往只注重知识灌输,在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亟待提升,一流学科专业较少,应用研究能力不强,科技服务与区域发展及行业产业实际问题结合不够紧密;信息化在教育教学、科学决策、治理能力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不足,“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推进缓慢;内部管理体系不够科学,治理能力不强,改革推进力度不大,破解机制体制顽症成效不明显。

二、地方工科院校推进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一) 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重点是培养人的现代性[1]。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要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方向目标,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善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调统一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并逐步转化为政治信念、理论自觉和思维方法。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树立健康第一理念,促进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弘扬劳动精神,探索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和实践育人工程。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坚持以学为基础、作为关键,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深入挖掘育人元素,提高学生家国情怀、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形成专业、课程、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局面,提高立德树人实效。

(二) 打造高水平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是构成高校教育体系的基本单元[2],承载着高校的核心职能。高水平学科专业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地方工科院校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旨归,应以争创一流的标准、前瞻性的视野来打造学科专业。持续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深度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及新工业革命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及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结合高校办学传统、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区位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集群,以此带动提升整体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新工科专业建设,凝练学科专业方向,注重学科专业团队和平台建设,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等形式提升学科专业内涵和影响力。建立学科专业建设保障机制、评估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机制、预警机制及第三方评估保障机制,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互为支撑的高水平学科专业结构体系,不断提升学科专业竞争力及对区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适应性、契合度和支撑力。

(三) 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天职,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地方工科院校要聚焦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建设一流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全面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倡导推行课程结构模块化和模块化课程教材,注重将行业最新规范和技术的“源头活水”及时吸纳到课程中,探索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多元化课程,着力打造“金课”。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开展课堂教学革命,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方法,探索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阶段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3],要激发产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落实实践育人理念,将实践教学作为学生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建立以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为主体的校内外、课内外、实践理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和机制建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构建理实一体、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创建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四) 强化应用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核心任务之一,其研究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地方工科高校主动联结区域内企业协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够彰显其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5],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要坚持创新链、人才链深度对接产业链,坚持自身科研优势、人才优势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聚焦满足区域行业产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研发、核心工艺革新等一线实际需求和“卡脖子”问题,建立政产学研用多元化协同创新机制和平台,加强创新资源、平台、人才、要素有效整合和集聚,积极培育项目、团队和标志性成果,以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度和驱动力。大力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建立科研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科研激励政策、实施目标管理等举措来激发教师投身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广大教师与外界联合开展横向项目研究及申报科研奖项和成果,重点奖励科技成果转化、高水平成果、高层次项目及平台,促进科研管理由过程跟踪式服务向筹划引领式服务转变,提升科研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及反哺人才培养的能力。

(五) 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育发展教师先行,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6]。地方工科院校突出应用型、地方性、服务性、国际性,必须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善于改革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来为教育现代化保驾护航[7]。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加强道德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开展系列主题教育,落实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开展宽领域、多层面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完善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体系和教学能力提高机制,通过内培外引、企业实践锻炼及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等举措,加强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和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引进力度,注重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使教师具备先进教学理念、现代化教学方式、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当前,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及教学方法手段的变革[8]。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提升教育教学成效中的重大作用,促进其与传统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超前识变、主动求变的意识,鼓励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教与学的新生态,促进开展泛在教学与混合式教学,形成信息技术融入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和经典教学案例,实现“数字化教育”向“智慧型教育”的演进升级[9]。要将“云物大智移”等技术运用于管理决策、管理活动、管理过程控制等环节,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化标准及网络安全监管机制,构建数据标准、安全有序、共享开放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提升教育治理水平。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通过物联网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智慧课堂、智慧教室和智慧校园建设,实现虚拟环境与物理环境的有机融合,推进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三、结 语

以上六个方面是推进现代化最为重要的内容,抓紧抓好就会事半功倍。当然,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思想观念、制度、体系、方法、内容和治理结构等多个要素参与并耦合叠加的复杂作用过程[10],呈现出多元化和结构立体化的特点,必须做好统筹和有效实施。除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加大办学经费、基础建设、专项建设等资金投入及政策倾斜外,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进行靶向施策,选准着力点和突破口,以此带动和推进现代化进程。要坚持将改革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全面构建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注重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研判,深化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办学动力和活力。要将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社会有效参与的大学治理机制,健全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制度体系及学术治理体系,深入推进依法治校。质量和效益是评价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标准,但出发点和归宿点指向的是人的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好教育内容发展性与基础性、现代性与传统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工科现代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边疆治理现代化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