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青霞,郑桃云,陈凯君
(湖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2)
关于绘本的内涵,研究者使用的定义各有所指,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特别严格与统一的理论概念。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绘本是一种以图为主文为辅,凸显儿童主体性的文学类读物,兼具形象性、趣味性、知识型和艺术性等特征。绘本图文并茂兼具故事性的特点对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最值得阅读的儿童读物。在一线绘本阅读课堂中,教师如何巧妙利用提问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阅读能力呢?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常用且最有影响力的教学手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备受学术界和实践者的关注,几十年来研究者提出了不少便于操作的提问技巧和策略。本文基于对1节绘本观摩课的观察记录、统计分析,以期了解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提问的现状,为绘本教学提问有效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然而笔者查阅文献,发现大部分研究人员在研究提问策略时,并没有重点关注学生的提问能力。因此在研究课堂提问现状时,笔者提出了要对学生提问和教师提问进行同步关注。同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现场观察法和录像分析法,结合英语绘本学科课堂的特点和对绘本课堂提问行为的观察和总结,构建了以下有效提问分析框架,如表一所示。依据这个框架对提问行为进行编码、统计和分析。
以黄石市某中英文小学“小学英语绘本新课程优质观摩课”中的一节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观摩课是因为观摩课是为传达某种教学理念或者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师间相互听课,切磋教学技艺,共同探讨教学规律,从而达到共同学习提高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核心价值在于交流研讨和导向示范(温富荣,2018:14)。因此教师往往会精心准备课堂教学设计并关注新课程理念的实现。对其进行分析将有利于了解一线教师对提问策略的理解和实践,为实际教学中教师更为合理地设计课堂提问、改进教师课堂提问效果提供参考。
观摩课的上课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所使用的教材为绘本“I am Bunny”,该绘本总计11页,每一页都配有精美的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其中每一页的文字内容具体如下:
表1 英语绘本课堂有效提问分析框架
绘本页码绘本文字封面IamBunny,illustrationsbyRichardScarry.第一页IamBunny.MynameisNicholas.IliveinaHollowtree.第二页Inthespring,IliketopickFlowers.第三页Ichasethebutterflies,andtheButterflieschaseme.第四页Inthesummer,Iliketolieinthesunandwatchthebirds.第五页AndIliketowatchthefrogsinthepond.第六页Iblowthedandelionseedsintotheair.第七页Inthefall,Iliketowatchtheleavesfallingfromthetrees.第八页Iwatchtheanimalsgettingreadyforthewinter.第九页And,whenwintercomes,Iwatchthesnowfallingfromthesky.第十页ThenIcurlupinmyhollowtreeanddreamaboutspring.
观摩课结束后,笔者整合录像和现场观察记录的资料,统计得出一节课中该教师的提问次数达到124次,也就是该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里每1分钟就要提2.75个问题。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绘本观摩课中,教师特别重视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行为,笔者根据以上有效提问分析框架对数据进行编码统计后,结果与分析如下:
克拉克等人认为,课堂提问要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良好的提问内容;二是良好的问题情境;三是良好的提问策略(L.H.Clark,I.S.Starr,1985)。不同的提问内容影响着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深度。一本完整的绘本包含:封面、标题、插图、角色、情节、文字和文化内涵等,其中文学要素一般包括故事的标题、插图、角色等,绘本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则一般指语言价值、风土人情、民间传说、道德品质、情感态度等。统计结果如图(一)显示,教师在绘本教学时主要以文学要素类提问为主,占比72%,如围绕绘本插图提问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at colour are these flowers?围绕绘本角色的提问What is Nicholas doing?where is the Nicholas ’home?围绕绘本标题的提问He has long ears and small mouth,so can you guess who is he?对绘本语言和其文化内涵的关注则较少,提问占比22%,如在观摩课接近尾声时,教师提问学生对四季的情感态度what is your favourite season?why?
这篇绘本所隐含的内涵是让学生学会识辨四季,并感受四季之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还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缺少生活经验和理性判断的年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四季的判断其实并不是完全精准,然而在具体讲解每一个季节时,教师的提问并没有涉及到学生对于四季的认识和情感态度。由此可见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对图片的认知,对文字或绘本内涵等更高层次的知识关注则过少。小学英语绘本故事语言纯正地道,经常涉及有重复、押韵等手法,教师围绕绘本语言提问,有助于学生注意、理解、欣赏英美本土国家的语言表达方式(寒冰,2018:58-60)。小学英语绘本故事通常涉及生活、品德等不同层面的文化习俗,围绕绘本中的文化内涵提问,让学生在快乐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学生文化素养。由此可见,教师在提问时仅限于对绘本插图、标题、角色的提问是不够的。教师应认真研读绘本,有意识的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问题设计,实现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图(一)
提问方式分为封闭性提问方式和开放型提问方式。开放式提问与封闭式提问最大的区别在于答案的范畴。封闭性问题的答案一般具有唯一性,且其内容学生一般通过对知识进行回忆或转换就可以直接回答,如 “where is the frog in the picture”,封闭性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便于判断学生对于事实的记忆和对图片的观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开放性问题无确定答案或有多个答案,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回答,如 “what can you do in the fall”。S.D.Gest 等人在绘本亲子阅读的研究中发现:开放式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从而提高表达能力(转引钱晶,2016:76)。此外,开放式提问对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也有很大作用。从样本统计结果看,封闭性问题占总数的82%,开放性问题占总数的18%,两者比例大约为4∶1。由此可见,在绘本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中,该教师已关注到开放性问题对激发学生思维、建立高层次理解的作用,但普遍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而忽视孩子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图(二)
根据布鲁姆(Bloom,1956)提出的六项认知性目标将问题分类为识记型、理解型、分析型、应用型、综合型以及评价型问题,按照认知水平的高低可以再将这六个问题分别分类为以下三个水平层次:
低层次认知水平问题——即识记理解类问题,只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或重述即可获得答案,如绘本课上教师对绘本图片的提问what is Nicholas doing?which season is it ?
中等层次认知水平问题——即分析应用类问题,需要学生能够分析、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如在讲解到夏天这个季节时,老师的提问是why is Nicholas sitting by the pond?
高层次认知水平问题——即综合评价型问题,要求学生致力于原创性和评价性思考,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体会了四季之美后,最后一张图片描绘的是冬天Nicholas正在睡觉,教师的提问是 what is Nicholas’ dream?
不同类型的问题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也是不同的。统计结果如图(三)所示,识记理解类问题最多有 86 次,占69.4%,识记理解类问题中,主要是对绘本中的标题、角色、插图、故事情节等的提问。应用、分析类提问有23次,占18.5%,主要是对绘本标题、角色以及故事情节进行猜测,与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提问较少 ; 综合评价性提问最少,有 11次,占8.5%,其他占3.6%。总之,从问题认知水平来看,教师所提的问题大部分属于较低层次的认知水平,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回忆知识点后就能找到答案。虽然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分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各司其职、相互补充,不存在好坏之分,但若基础性知识的问题偏多,课堂教学则会缺失智慧挑战和思维发展的深层价值(杨玉琴,2011:20)。义务教育阶段,思维品质的培养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施婷婷,2017:14)。所以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教师应如何在儿童最近发展区内,通过搭建问题支架,帮助儿童层层理解、分析、解答高层次认知水平的问题,从而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
图(三)
教师提问的候答时间包括两种,“第一类候答时间指教师提出问题后再叫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段; 第二类候答时间指一个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或其他学生肯定或否定答案,再继续下去的间隔”(鲍里奇,2004:226)。此次研究中,教师的候答时间是指第一类候答时间。统计结果显示(图四),教师的候答时间都很短,1-3秒的候答时间占比75%,3-5秒的候答时间占比20%,这就意味着绝大部分时候,教师刚提出问题学生就要回答。在每一分钟就有2.75个问题的教学背景下,小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还要保证高速率回答问题是很困难的。究其原因在于绘本课堂上教师提问的内容主要围绕绘本插图和角色,属于低水平识记、理解类问题,不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即可获得答案。
图(四)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其中学生是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林崇德,2010:29)。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生的主体性开始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传统的教师为主的课堂强调的是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所观察的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占据了整个课堂,没有一个学生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究其原因,笔者分析有三:一是教师提问过多,学生没有提问时间;二是学生畏惧教师或者怕出丑,不敢提问;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是一种问答仪式,学生并没有仔细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所以提不出问题。
绘本故事作为国外中小学常见的课堂教材和课外读物,近年来在中国教育界日益受到重视。绘本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于绘本图文并茂,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兴趣和促进其思考。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成为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英语绘本课堂上,最重要的在于“发展思维能力”目标的设立,其目的在于激励学生思考。在观察这一堂小学英语绘本观摩课后,笔者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长期以来,课堂提问研究一直是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在一线课堂提问中还是长期存在着以封闭式提问为主、问题认知水平低、问题类型单一等特点。其重要原因在于教师观念陈旧,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过于追求答案的正确性和唯一性。笔者认为只强调技巧而忽视提问目的的提问是空洞而不具有教育意义的。纵观中美课堂提问研究,可以发现提高课堂提问技巧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两条路径是相辅相成,并行发展的。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不同的问题会影响着学生运用思维的深度和方式(黄伟,2011:54)。而当教师有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理念后,教师便会自然而然的运用提问策略,对问题水平、问题类型、提问方式等进行分类,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传统小学英语课本内容以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简单的对话为主,关注的是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学习过程相对枯燥。而小学英语绘本是图片+文字共同叙事的文学艺术,这种以故事内容为载体、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并不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英语绘本在发挥传统英语教材作用的同时还能兼具鲜明的趣味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英语绘本的图片和故事性是为教学话题提供教学情境,提升绘本文化内涵服务的。绘本的每一个小故事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艺术的手法巧妙融入了民间传说、地方习俗、情感教育、道德品质等不同层面的文化。教师在绘本教学中要多元解读绘本,深度挖掘绘本故事中蕴含的人文与文化,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绘本文化的关注和思考。这样才能发挥绘本的最大功效,避免看图听故事的教学形式,从而有效的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语言的同时,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加深知识文化的积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2版)》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提问,教师可以获得教学内容的反馈,同时鼓励学生提问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基于学生主动提问现状分析,笔者查阅文献总结出以下几条有效途径供各位读者参考:1、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授课模式,鼓励学生提问;2、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亲近学生,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3适当减少教师讲课与提问时间,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和提问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