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彤,李季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2)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组因脑部血管突然阻塞或破裂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有数据统计,约有80.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而其中患侧肢体痉挛是一个导致运动功能下降或消失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约有60.0%的卒中患者将要或已经出现痉挛性瘫痪[1]。而针刺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一种确实有效的经验疗法,现今有许多学者对针刺治该病的治疗方式与疗效等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现综述如下。
张齐娟[2]等人认为,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其病因为阴阳失衡,致使经脉拘急,治疗当柔筋,而传统医学认为肝主筋,故针刺取肝经以疏通经脉。患者分3组,A组选取患侧肢体肝经穴位,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B组采用常规康复结合电针治疗;C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结果显示,上述3组患者治疗后的Ashworth评分及临床痉挛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A组治疗效果优于其他两组。谢敏[3]等人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肢体的肌肉痉挛属阴,而其舒缓属阳,阴有余而阳不足是引起痉挛的重要病因。选取足三阳经穴针刺可通导经脉气血运行,患者分两组,对照组予神经网络重建仪进行生物反馈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足三阳经穴的针刺治疗:选取患侧足阳经上位于膝关节、小腿中部、踝关节处的3个穴位。结果显示,针刺足三阳经可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状况,其疗效较常规康复有明显优势。
陈建安[4]等人探究了在患侧上肢采用针刺董氏奇穴配合康复训练的疗效,将患者分为A、B、C 3组,分别采用口服西药配合康复训练、单纯针刺董氏奇穴以及针董氏奇穴配合康复训练3种不同疗法,结果显示,B、C组的疗效优于A组,C组治疗对患者功能改善效果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种方法疗效相当。
廖明轩[5]等人认为针刺患者双侧夹脊穴可以同时调节其督脉及膀胱经气机,疏通经络,故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针刺双侧夹脊穴配合康复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结果显示针刺夹脊穴及康复训练均有疗效,且针刺夹脊穴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杜小娜[6]等人采用排针法针刺患肢多经络的拮抗肌群,增高其兴奋性及肌力,以降低痉挛肌的兴奋性,放松痉挛的肌肉,该疗法与单纯康复治疗进行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针刺拮抗肌群的疗效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荣积峰[7]等人认为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大多存在疼痛情况,而针刺刺激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可引发或加强已存在的脊髓反射,使脊髓中枢的感觉支配区受到影响,达到止痛的效果,进而使挛缩的患侧肌肉放松。该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法,观察组其基础上寻找患肢的条索结节及阳性反应点进行直刺并行提插手法。结果显示采用该疗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患肢小腿后侧及内侧肌群张力,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速度,疗效较一般常规康复有明显优势。
袁媛[8]等人观察了头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选用头针针刺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配合体针针刺,对照组选用一般体针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单衍丽[9]等人认为刺络放血可去瘀血生新血,濡养舒缓筋脉,改善痉挛,故选择于患者上肢(上臂、前臂)肌张力增高的屈肌、触诊最硬处或胸大肌止点触诊最硬处,选取二三个硬结点进行刺络放血治疗,并选取患侧肩髎-臑会、手三里-外关连接电针,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86.7%,该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能够有效降低屈肌张力,提高伸肌肌力。
马晓明[10]等人采用针刺任、督两经穴的治疗手法,刺激并增加脑血流量及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促使受损伤的运动神经元恢复,从而起到恢复患肢肌力、缓解患侧肌肉挛缩等作用。治疗组采用调任通督针刺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生活能力及肌张力等级等方面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治疗组愈显率为70.6%,对照组为42.4%,治疗组疗效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何梅光[11]等人观察了电针配合补缓泻急法在中风痉挛性偏瘫中的疗效。该研究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选择电针配合提插补泻的强刺激手法,重补重泻,以求缓解患肢局部痉挛状态,对照组选用普通电针治疗。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痉挛指数及Ashworth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电针配合补缓泻急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中风最重要的疾病之一。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该病中的痉挛现象出现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失衡,导致运动神经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失衡,使运动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强,其功能过度释放,产生肌肉痉挛,表现为运动时肢体难发动、调节和维持精确的动作,严重时可导致运动失能[12]。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国家卒中流行病学调查,截2016年的数据,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276.75/10 万、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 126.34/10 万[13]。据统计,脑卒中偏瘫后3周内,有90.0%的患者发生患侧肢体痉挛[14],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尽快、有效地抑制或缓解痉挛成了临床研究的关键。
目前看来,针刺在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方面存在着确实的疗效,且有成本较低、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几乎无不良反应等优势,且治疗手段及方法多样,临床可选择性很高。但上述研究亦存在一定不足,例如,在针对采用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肢体忽略了人体的统一性;临床研究的实验设计中难以做到完全随机、双盲;在患者选取的纳入标准方面,没有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实际临床研究方面,存在对照组没有标准的治疗指南作为参考、样本量过少、周期过短等缺陷,因此在未来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时候应当在深入挖掘中医古老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更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以期得到更加有效的临床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