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戏剧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探究

2020-02-25 16:25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泗州戏皖北译者

赵 娟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安徽·宿州 234000)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对于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要保护和弘扬。 ”[1]流传至今的泗州戏是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不仅保留了自身独有的特色,还吸收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 本文主要在深入了解泗州戏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纽马克的戏剧翻译理论,对泗州戏剧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以此促进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帮助提升宿州市的文化软实力。

一、泗州戏的外宣翻译

(一)泗州戏

《宿州年鉴》中,收录了许多宿州市的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涵盖范围广泛,从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制作技艺等大范围的板块,再细分到泗州戏、坠子戏、淮北花鼓戏、四平调、皮影戏等。 这些都是宿州市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泗州戏作为我国地方戏的一部分,历史悠久,成果辉煌,是皖北戏曲的优秀代表。 它同安徽的徽剧、黄梅戏、庐剧一同被列为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在安徽戏曲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泗州戏唱腔自然优美, 尤其是女声花腔更是具有皖北特点,婉转悠扬,千娇百媚,摄人魂魄,故名“拉魂腔”。 许多著名的泗州戏表演艺术家大多都是泗县农家子弟。 他们既继承了“拉魂腔”的优秀传统,又结合了皖北、泗州一带民间风俗习惯,为泗州戏最终形成独特的风格,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所以,泗州戏在表演的过程中包含了许多特定的唱腔、故事以及精神状态等。 这些都属于泗州戏的特定文化,需要对地方文化和语言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深入更清晰的知道泗州戏表达的内容。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向世界的今天,泗州戏也凭借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在戏曲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泗州戏外宣翻译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保护和宣扬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无形资产,不能像物质遗产一样具有良好的传承性,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最终会被遗忘。 但除了保护,对其宣扬也是十分重要的,大力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更多的关注,对其传承有很大的意义。

泗州戏的剧目,大都是由老艺人一代一代口传心授传下来的。 流传至今的优秀传统剧目,是泗州戏留下的珍贵遗产。 这些剧目是泗州戏艺人在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浓缩的艺术精华,是传承给后人的详实文字依据,代表了泗州戏深厚的文化积累,必将永久保留下去,造福我们的事业,造福我们的后人。

近年来,虽然宿州市政府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了积极宣扬,但是泗州戏相关的英文出版物仍然为零,宣传泗州戏的英文材料几乎都没有,这对泗州戏走出国门有很大的阻碍。 在国际上的宣扬,不仅可以加强对其保护和发展, 还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 这也是对泗州戏进行外宣翻译的主要原因[2]。

(三)泗州戏外宣翻译的难点

1.戏剧的语言特点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 戏剧有着所有文学作品的共性,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它既是一部可以阅读的文学作品, 又是一种可以在舞台上呈现的表演形式。一部戏剧只有在完成了舞台表演之后才算是一部完整的作品。戏剧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比如小说,人物的动机,心理活动,事件的发展,都可以由作者经过完美的构思,详细的描述展现给读者。在戏剧创作中,所有的细节(包括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主题揭露)都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演员的台词和表演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3]。 简洁和口语化是戏剧语言最突出的特点。 此外,戏剧源于生活,表现生活,是剧作家在特定时间特定文化背景下根据一些历史事件创作出来的,因此戏剧语言中有许多历史文化元素,对于不了解历史文化背景的观众而言,欣赏起来就有难度了。所以,当译者翻译戏剧时,必须把戏剧语言翻译成目标观众所熟悉的语言。

2.泗州戏剧本中的文化负载词

泗州戏是在皖北民间发展壮大起来的剧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反映了劳动人民朴实而又风趣的生活情景。 它的剧目尤其是它的语言和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 思想情感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泗州戏的唱词多采用皖北地区方言,其间还穿插了大量的地方谚语、歇后语等,人物塑造和剧情发展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对于当地人民来说,通俗易懂,喜闻乐见,可是如何把这些文化符号翻译成英语传递给没有来过中国, 没有在皖北地区生活过的外国人, 如何使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明了易懂合乎英语的表达习惯,就是对译者的挑战了。

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认为,戏剧翻译的最终目的是把它成功地搬上舞台。 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始终要把观众放在第一位,并且翻译的重点应该放在戏剧中的文化元素上,纽马克认为应该详述戏剧中的文化隐喻和典故, 戏剧翻译不仅仅是翻译,更是一种改编[3]。 翻译戏剧的过程中,应该将剧本台词的真实含义表达出来,不应该拘泥于原文本的形式。 在一篇译注中,何志范先生谈也到了翻译的问题:“翻译不可不实,不实则不信;翻译不可太实,太实则不达”,要做到“忠而不泥,活而不滥,贵在句练词精”[4]。 仍然是在强调,戏剧翻译,首先要考虑观众,观众的期待,观众的接受。

这就是泗州戏在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如果想要更好地对泗州戏进行翻译,不仅需要对泗州戏的地方特色进行研究,还需要综合考虑舞台效果,观众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让泗州戏的整体运维展现出来。

二、泗州戏剧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一)对剧目标题进行直译

关于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虞建华先生主张直译就是最恰当的翻译,即按字面忠实地译出原作品标题。 作品标题是作家精心设计的,直译能保留和体现原作名称的精华——其题旨的暗示,修辞的巧妙,情感的寄托等。 若脱离语境,自由发挥容易偏离原意,甚至弄巧成拙[5]。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把《梁山伯与祝英台》译成The Butterfly Lovers,译者把原来作品标题中潜在的、含蓄的东西直言不讳地抖搂出来,那么他就部分剥夺了观众欣赏的乐趣。 更为恰当的翻译就是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将人物类型和人物代表的抽象概念具体化、 视觉化,变成具有阐释意义的文化符号,可以丰富译入语的表达,让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的深入人心。 这和莎士比亚的Hamlet 翻译成《哈姆雷特》而不是《王子复仇记》是一样的道理。

(二)对专有名词进行结合式翻译

泗州戏剧本中有许多专有名词,这些词汇往往都带有历史、文化意义,音译只取其读音,直译只取字面意思,显然都不够,所以在音译或直译之余有必要给出其代表的意义,帮助外国人了解特定词汇的具体含义,了解泗州戏的文化。 而且,在和外国朋友的交往中,我们发现,他们也不满足于只知道这个名词,对名词所代表的的意义也非常感兴趣。

在《四告李彦明唱》选段中,表演者使用男腔双起腔,也叫“双要锣”,这样的专业词汇对于外国人来说理解较为困难, 为了可以更好地促进理解,在翻译过程中, 可以采用音译和释译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介绍“双要锣”在学术上的名称,再进一步解释其深层含义,例如:

This is a male double starting tune, also known as "Shuang Yao Luo" , controlled by the actors themselves, used in specific emotions and transitions, mainly for venting, foiling, and expressing emotions.

除了“双要锣”之外,女腔也有起腔,但很少用双起腔。如《卖甜瓜》中的李迎春、《拾棉花》中的玉兰、翠娥上场都是用起腔,也称单起腔。 这种唱腔结构很有风格和特点,也是泗州戏唱腔结构中的精彩段落。 对于这样精彩段落,需要向人们说明清楚起腔是怎样的一种唱法,以及使用起腔唱这段戏的意义等。 这里就可以使用直译加上释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介绍,例如:"Picking Up the Cotton" also adds a standing tune, which is a special minor tune in Sizhou opera,mainly used in the starting tune as a cadenza . A male or female starting tune may be used at the beginning or in the middle of an aria. At this time,the starting tune can play a role in the mood-shifting, such as excitement, sorrow and so on.

(三)对方言进行转译

欣赏戏剧不能像读书那样,可以一遍一遍的反复琢磨,观众只有一次聆听和理解的机会。 如果有一句没听懂, 那后面的内容可能也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6]。 因此,戏剧语言就要简洁、易懂、响亮,避免晦涩。 方言的处理就是戏剧翻译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一特点在泗州戏中尤为突出。 泗州戏传统剧目中的人物大多源于皖北农村, 他们展现的性格,使用的语言,表达的主题,全部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将重点放在方言的翻译上。

例如,在《拾棉花》选段中,翠娥唱:七月里来(哎)(哎呦)十七八十七八(咹),一家子老少(哎呦)忙的忙庄稼忙庄稼(嘚——)(咹——)咦呦哎嗯,俺嫂子南湖摘绿豆, 俺的哥俺的哥北湖里锄秫茬,俺翠娥哪能闲得住,我要跑东湖拾棉花拾棉花(嗯)。

在上面这段唱词中,“南湖”,“北湖”和“东湖”就是典型的皖北农村方言,译者先把“湖”转化为白话文中的“田间”,然后再翻译成对应的英文“field”;“秫茬”也是一样,先转化为白话文的意思“秫,指高粱,是北方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秫茬,指高粱收割后留在地里的残株”, 然后再翻译成对应的英文“stubble”。 整段翻译如下:In July 17th and 18th , the whole family, no matter old or young, are busy with crops. My sister-in-law picks mung beans in the Southern filed, my brother hoes stubble in the Northern field. How can I live in leisure? I go to the Eastern field to pick up cotton.

(四)对特殊意义的词语进行增译

泗州戏有些剧目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其中有些带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词语,就不是简单地直译、音译或者转译能表达清楚的,这个时候仍然要把观众放在第一位,一定要考虑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对此类词语的翻译,译者选择增译。

例如,在《周凤云》选段中,周凤云唱:为什么把我当成黑五类,为什么研究专业行不通,为什么对我审查又隔离,为什么黑白是非辨不清。

在上面这段唱词中,“黑五类”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个政治用语,指的是以地主,富农为代表的五种家庭出身,被划为黑五类的家庭及其子女在就业婚恋等方面会受到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改革开放之后,文化大革命被全面否定,黑五类这一政治用语也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因此在翻译这段唱词时,必须对这一词语进行增译,否则外国观众完全不知道演员在说什么。 整段翻译如下:Why treat me as Black Five? why can’t I do my research? Why do investigation and isolation to me?Why not distinguish black from white, right from wrong. ("Black Five" is a political term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t refers to five types of family origins represented by landlords and rich peasants.Families classified as the Black Five and their children will be discriminated against in employment, marriage, and other aspects.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as completely denied, and the political term "Black Five"disappeared from people’s lives.)

结 语

戏剧翻译在文学翻译中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而且由于戏剧具有文学作品和舞台表演的双重属性,戏剧翻译对于译者而言,有很大的挑战性。 戏剧创作于特定的时间,戏剧中的语言总是包含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如何处理这些历史文化层面的问题也是对译者的一大挑战。 本文从地方戏曲泗州戏入手,分析了戏剧的语言特点和泗州戏的翻译难点, 探讨了泗州戏剧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大致可以总结为:1.对剧目标题进行直译;2.对专有名词进行结合式翻译;3.对方言进行转译;4.对特殊意义的词语进行增译。 此外,要想翻译好泗州戏,还需要向相关传承人学习和请教精髓要点,增进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下地方戏曲的外宣翻译研究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不断完善与探索的项目。

猜你喜欢
泗州戏皖北译者
摄影·美好安徽
论微时代背景下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泗县探索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论基础教育对泗州戏的传承
探究网络时代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
英文摘要